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多媒体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整合摭谈
【作者】 李孝银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一中学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与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体介入课堂教学:教学手段现代化已成为当今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人对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略有所得,现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试就有关问题谈谈一己之见。【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
【正文】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媒体传递则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风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此,本人就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如何更好的应用,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视、听、触多感官结合的多媒体技术是历史教学最佳手段
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动手效果好。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过去的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避免许多麻烦,弥补视听教学手段的某些不足。它使学习参与者得到主动触觉的感受,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整体效果。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日本投降的全过程,仅仅让他们侧耳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课的目的任务,就是系统地讲解人类社会历史各阶段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历史知识,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面所说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说到底就是一种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学生的数量可多可少,教学内容是预先制定的,而且上课时间可以自选决定。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跳过程序的某些部分,从与其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地方开始学习;天资较好的学生,可以只选程序中与其学习任务相关的部分进行学习,而无须顾及其他。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和学识水平高低进行历史教学,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内容的学习,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这只有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办到。
从表面看,多媒体技术似乎剥夺了学生举手发问的权利。而实际上,许多媒体教学程序都设计了中断功能,以便学生随时可以中断程序进行请教。学生有时需要重复某一章节,或转入程序的另一部分,都可应用自如。另外,程序中含有自动引导工具,能增强学生对系统的控制能力。
学生在学习上独立性发展的结果,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将会充分地显示出来。因为,程序将媒体策略与音频、视频、字符、叙述、游戏、地图和其他各种介质元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可由学生控制学习工具,学生可以得到某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全方位信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生独立性充分施展的过程中,便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与伦比的。
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延长历史知识的存储期限
教学中的多媒体程序具有极长的存储期限。众所周知,中学教科书的某些内容几乎是一成不变、可以长年使用。比如,有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图片、图解、表格甚至与教科书配套的一些录像资料等媒体信息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在文字的表述与评价上会出现差异。因此,相同的媒体信息就可以存储在光盘中,只需要备有学习工具即可长年使用。信息系统一旦建成,就可以在教学中一直保持长期使用。这样,历史教师的备课效率可大大提高,他们可以利用更多的备课时间去不断学习、研究新的科学知识,探索、发现新的教学方法。
再则,从习惯上讲,如果教师调换工作,其经验和信息也就随之而去。有了多媒体程序,这些经验和信息就可以得到永久性的保存。优秀历史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对历史教学的发展大有裨益。教师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学生思想、行为、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教师将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四、利于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在素质教育的三个任务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和导向,应把其放在首要地位。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过去我们也十分注意进行德育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多媒体教学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凡的魔力。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综上所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进行历史教育,而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多媒体技术为历史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功能及如何更好的应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媒体传递则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风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此,本人就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如何更好的应用,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视、听、触多感官结合的多媒体技术是历史教学最佳手段
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动手效果好。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过去的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避免许多麻烦,弥补视听教学手段的某些不足。它使学习参与者得到主动触觉的感受,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整体效果。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日本投降的全过程,仅仅让他们侧耳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课的目的任务,就是系统地讲解人类社会历史各阶段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历史知识,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面所说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说到底就是一种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学生的数量可多可少,教学内容是预先制定的,而且上课时间可以自选决定。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跳过程序的某些部分,从与其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地方开始学习;天资较好的学生,可以只选程序中与其学习任务相关的部分进行学习,而无须顾及其他。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和学识水平高低进行历史教学,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内容的学习,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这只有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办到。
从表面看,多媒体技术似乎剥夺了学生举手发问的权利。而实际上,许多媒体教学程序都设计了中断功能,以便学生随时可以中断程序进行请教。学生有时需要重复某一章节,或转入程序的另一部分,都可应用自如。另外,程序中含有自动引导工具,能增强学生对系统的控制能力。
学生在学习上独立性发展的结果,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将会充分地显示出来。因为,程序将媒体策略与音频、视频、字符、叙述、游戏、地图和其他各种介质元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可由学生控制学习工具,学生可以得到某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全方位信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生独立性充分施展的过程中,便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与伦比的。
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延长历史知识的存储期限
教学中的多媒体程序具有极长的存储期限。众所周知,中学教科书的某些内容几乎是一成不变、可以长年使用。比如,有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图片、图解、表格甚至与教科书配套的一些录像资料等媒体信息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在文字的表述与评价上会出现差异。因此,相同的媒体信息就可以存储在光盘中,只需要备有学习工具即可长年使用。信息系统一旦建成,就可以在教学中一直保持长期使用。这样,历史教师的备课效率可大大提高,他们可以利用更多的备课时间去不断学习、研究新的科学知识,探索、发现新的教学方法。
再则,从习惯上讲,如果教师调换工作,其经验和信息也就随之而去。有了多媒体程序,这些经验和信息就可以得到永久性的保存。优秀历史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对历史教学的发展大有裨益。教师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学生思想、行为、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教师将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四、利于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在素质教育的三个任务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和导向,应把其放在首要地位。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过去我们也十分注意进行德育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多媒体教学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凡的魔力。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综上所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进行历史教育,而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多媒体技术为历史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功能及如何更好的应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