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
【作者】 贺秀琼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机关幼儿园
【正文】 案例:
江X X小朋友是班上出了名的孩子,只要有人受伤,十有八九就和他有关。推人、打人,抓伤等不足为奇,让人头痛的是他那尖尖的牙齿,常常弄得小朋友手上、脸上、身上留下轻则红一块、紫一块,重则血肉模糊。有时一天连伤多人,弄得家长也闹着换班,要来拿他试问,没办法,老师只好对他采取一些措施,随时关注他,或带在老师身边,或由专人看护,或和大家暂时隔离等等。
班上的饲养角养了几只可爱的小兔子,小朋友每天都会给它带来菜叶,去喂养它,摸摸它,可喜欢它了。一天下午起床后,小兔出笼放风,他双手捏住兔子的肚子,捏得发颤,尽管我们及时制止,小兔还是躺在地上,奄奄一息,最终还是死掉了。小朋友见状,可讨厌他了,都说不要他去看小兔了。事后在和家长取得联系时得知:他在家曾两次将家里的小鸡小狗从四楼上扔下活活摔死。
江X X的攻击行为不仅是对待同伴,对孩子喜欢的动物,以致孩子带到幼儿园的玩具,学习用品等也不例外,在他手上几乎都会成牺牲品,针对这一让人头疼的现状,更为了安抚别的孩子和家长,我和配班老师做了诸多的了解和分析后,其原因大致认为如下:
一、家长无原则的爱助长了孩子任性的品质
孩子在两岁时父母离异后,孩子随父亲,但父亲几乎不管孩子,孩子一直随奶奶生活,母亲偶尔来看一次孩子,每当和朋友发生磨擦时,老师免不了要和家长(奶奶)交换意见,这时奶奶不管谁对谁错,总是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别人:你不惹他他是不会打你的。当老师和她交流时也总是很敷衍地说:“江XX快给老师说错了,下次改正”。其实此时孩子根本就没在意这事,奶奶说了声错了就拉着孩子离开了。这样反复,时间长了孩子也习惯说声:老师我错了!这句话成了解决问题的终结性语言,其实从骨子里面孩子根本不能意识到这些行为究竟有多不好,无意间助长了他任性、蛮横、霸道的品质。
二、父母行为直接影响孩子
经了解,孩子两岁半时父母离异,之前父母常常发生矛盾,母亲性格暴躁,总是很强势,无论周围有多少人,妈妈都会当众对爸爸大打出手,而爸爸却忍气吞声,无形间妈妈的一举一动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三、缺乏爱的陪伴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
父母的离异,导致了几个家庭出现很多的分歧,似孩子为皮球,都往外推,不和孩子相处,又怎能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孩子又能从何处体会到父母的爱呢?孩子需要的是爱和陪伴,当他的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情绪就会发生转移,导致一些行为问题的发生。
四、教育方法存在严重问题。周一至周五,孩子由奶奶带,其次是妈妈和外婆带。在朋友、老师和孩子面前,奶奶总是说妈妈、外婆的不足:你妈妈就是个泼妇,这些坏毛病都是你外婆教的等,而妈妈同样也当着孩子挑奶奶的毛病,用手指着孩子的头,骂骂咧咧的说:你奶奶是个没文化的疯子,教的什么嘛之类的等等,时间一久逐渐养成了孩子趋炎附势,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坏毛病。当孩子犯错误时,妈妈不是分析自身的原因,而是对孩子进行恐吓,打骂,甚至怀疑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还曾经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但结果孩子一切正常,其实,家长为何不反思一下自己究竟做了些啥,孩子这一切的言行不恰好折射出了家长以及他们的教育行为吗。
五、消极反应强化了攻击者的行为
据许多研究,当攻击者去攻击对方时,如果对方有退缩和惧怕的反应,那么攻击者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对方。每当伤及同伴时,多数孩子只是哭或者是向老师告状,某种方面孩子情绪得到了宣泄,有了满足感,这些行为恰好助长了他再次攻击别人的行为意识。
孩子有了这些不良行为,在同伴中很难发展良好关系,缺少正常交往的经验,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抑制,面对这种情况,班上老师共同商议制定教育方法,试着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江XX的攻击行为,使其他幼儿和他们家长都不愿走近他,或要求调班,对他都避让三分。
1、做好家长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谅解。首先通过交谈,让别的家长明白受教育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我们不能因为孩子有缺点就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孩子每天到园对老师很有礼貌,这也是他的优点,我们应该看清他的长处。再次,家长加强对自己的孩子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辩是事的能力,教会孩子怎样面对人世间的风雨坎坷,反复的工作让家长尝试接纳江XX。
2、帮助孩子走进集体。
从江XX的言行可以看出,和朋友间的交往大都就是拍拍打打,你推我撩,极其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因此,我们在班上挑选了几个各方面能力较强,年龄较大的孩子,鼓励他们和他做朋友,和他同坐一桌,当他的小老师,帮助他进步。每当小老师帮助江XX改掉一个毛病,老师就奖励小老师和江XX一个小贴士。渐渐地,幼儿开始愿意帮助并开始发现他的优点。一天下午起床后,小老师先天一没找到自己的凳子,老师看了两次也没看见,谁知江XX从凉台将先天一的凳子搬了进来送到先天一手里,这让我们感到十分惊奇,看到孩子的进步,我好高兴,随机在班上表扬,肯定了他,孩子们都竖起了大拇指:棒!棒!棒!你真棒!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已开始融入集体,孩子们也开始接纳他了。
二、坚持正面教育,慎用惩罚手段
由于幼儿表达情感的能力有限,宣泄心中不快的手段就是攻击和侵犯,对待这一点,不要动不动就说你又打人了,真不乖……这样会引起他的抵触情绪,面对他的攻击行为,首先从关心他的角度出发,你怎么不高兴了?你哪里受伤了?让他觉得老师是在关心他,关注他,然后再心平气和地分析他打人的缘由,对他的优点及时给以肯定、鼓励,逐步引导他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积极关注他,引导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当值日生,小组长等,满足他渴望关注的愿望。
三、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家教方式
家长的言行,情绪是影响孩子的主要因素,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教育,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同时在孩子面前应三思什么话该讲什么话不该讲,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和谐、快乐的生活空间。多和孩子交谈,帮助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获得心里上的满足。成人间的相互指责只会增加孩子的心里压力,影响孩子的情绪,最终落成孩子心灵成长的绊脚石。
四、培养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由于消极反应会强化儿童攻击性行为,因此我有意识教幼儿提高自己防御能力。当江XX打人时,可提醒他不许打人,把他手推开。当被攻击时,明确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甚至可以反击他,这样既提高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让江XX感觉遭到反击的困惑和挫折,同时老师还故意不予理睬他,用行动暗示他,自己的不良的行为是会受到别人冷落的。
孩子从进园到中班,到家长要求再读一个中班,可却没有老师愿意接纳他,如今两年过去了,他已改掉咬人的坏毛病,打人的现象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还能在多数时候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不禁感叹他:的确是长大了!进步了!入园时的江XX和现在的江XX判若两人,这让我深深的感触到:教育是个既复杂又简单的事情,作为一个教育者,只要我们用心去付出,用爱去关注,用智慧去浇灌,我们的努力是一定有回报的!让我们用双手去捧合住这些新生的幼芽,让每一株幼芽都能焕发出他们别样的光彩和生机。
江X X小朋友是班上出了名的孩子,只要有人受伤,十有八九就和他有关。推人、打人,抓伤等不足为奇,让人头痛的是他那尖尖的牙齿,常常弄得小朋友手上、脸上、身上留下轻则红一块、紫一块,重则血肉模糊。有时一天连伤多人,弄得家长也闹着换班,要来拿他试问,没办法,老师只好对他采取一些措施,随时关注他,或带在老师身边,或由专人看护,或和大家暂时隔离等等。
班上的饲养角养了几只可爱的小兔子,小朋友每天都会给它带来菜叶,去喂养它,摸摸它,可喜欢它了。一天下午起床后,小兔出笼放风,他双手捏住兔子的肚子,捏得发颤,尽管我们及时制止,小兔还是躺在地上,奄奄一息,最终还是死掉了。小朋友见状,可讨厌他了,都说不要他去看小兔了。事后在和家长取得联系时得知:他在家曾两次将家里的小鸡小狗从四楼上扔下活活摔死。
江X X的攻击行为不仅是对待同伴,对孩子喜欢的动物,以致孩子带到幼儿园的玩具,学习用品等也不例外,在他手上几乎都会成牺牲品,针对这一让人头疼的现状,更为了安抚别的孩子和家长,我和配班老师做了诸多的了解和分析后,其原因大致认为如下:
一、家长无原则的爱助长了孩子任性的品质
孩子在两岁时父母离异后,孩子随父亲,但父亲几乎不管孩子,孩子一直随奶奶生活,母亲偶尔来看一次孩子,每当和朋友发生磨擦时,老师免不了要和家长(奶奶)交换意见,这时奶奶不管谁对谁错,总是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别人:你不惹他他是不会打你的。当老师和她交流时也总是很敷衍地说:“江XX快给老师说错了,下次改正”。其实此时孩子根本就没在意这事,奶奶说了声错了就拉着孩子离开了。这样反复,时间长了孩子也习惯说声:老师我错了!这句话成了解决问题的终结性语言,其实从骨子里面孩子根本不能意识到这些行为究竟有多不好,无意间助长了他任性、蛮横、霸道的品质。
二、父母行为直接影响孩子
经了解,孩子两岁半时父母离异,之前父母常常发生矛盾,母亲性格暴躁,总是很强势,无论周围有多少人,妈妈都会当众对爸爸大打出手,而爸爸却忍气吞声,无形间妈妈的一举一动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三、缺乏爱的陪伴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
父母的离异,导致了几个家庭出现很多的分歧,似孩子为皮球,都往外推,不和孩子相处,又怎能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孩子又能从何处体会到父母的爱呢?孩子需要的是爱和陪伴,当他的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情绪就会发生转移,导致一些行为问题的发生。
四、教育方法存在严重问题。周一至周五,孩子由奶奶带,其次是妈妈和外婆带。在朋友、老师和孩子面前,奶奶总是说妈妈、外婆的不足:你妈妈就是个泼妇,这些坏毛病都是你外婆教的等,而妈妈同样也当着孩子挑奶奶的毛病,用手指着孩子的头,骂骂咧咧的说:你奶奶是个没文化的疯子,教的什么嘛之类的等等,时间一久逐渐养成了孩子趋炎附势,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坏毛病。当孩子犯错误时,妈妈不是分析自身的原因,而是对孩子进行恐吓,打骂,甚至怀疑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还曾经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但结果孩子一切正常,其实,家长为何不反思一下自己究竟做了些啥,孩子这一切的言行不恰好折射出了家长以及他们的教育行为吗。
五、消极反应强化了攻击者的行为
据许多研究,当攻击者去攻击对方时,如果对方有退缩和惧怕的反应,那么攻击者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对方。每当伤及同伴时,多数孩子只是哭或者是向老师告状,某种方面孩子情绪得到了宣泄,有了满足感,这些行为恰好助长了他再次攻击别人的行为意识。
孩子有了这些不良行为,在同伴中很难发展良好关系,缺少正常交往的经验,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抑制,面对这种情况,班上老师共同商议制定教育方法,试着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江XX的攻击行为,使其他幼儿和他们家长都不愿走近他,或要求调班,对他都避让三分。
1、做好家长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谅解。首先通过交谈,让别的家长明白受教育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我们不能因为孩子有缺点就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孩子每天到园对老师很有礼貌,这也是他的优点,我们应该看清他的长处。再次,家长加强对自己的孩子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辩是事的能力,教会孩子怎样面对人世间的风雨坎坷,反复的工作让家长尝试接纳江XX。
2、帮助孩子走进集体。
从江XX的言行可以看出,和朋友间的交往大都就是拍拍打打,你推我撩,极其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因此,我们在班上挑选了几个各方面能力较强,年龄较大的孩子,鼓励他们和他做朋友,和他同坐一桌,当他的小老师,帮助他进步。每当小老师帮助江XX改掉一个毛病,老师就奖励小老师和江XX一个小贴士。渐渐地,幼儿开始愿意帮助并开始发现他的优点。一天下午起床后,小老师先天一没找到自己的凳子,老师看了两次也没看见,谁知江XX从凉台将先天一的凳子搬了进来送到先天一手里,这让我们感到十分惊奇,看到孩子的进步,我好高兴,随机在班上表扬,肯定了他,孩子们都竖起了大拇指:棒!棒!棒!你真棒!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已开始融入集体,孩子们也开始接纳他了。
二、坚持正面教育,慎用惩罚手段
由于幼儿表达情感的能力有限,宣泄心中不快的手段就是攻击和侵犯,对待这一点,不要动不动就说你又打人了,真不乖……这样会引起他的抵触情绪,面对他的攻击行为,首先从关心他的角度出发,你怎么不高兴了?你哪里受伤了?让他觉得老师是在关心他,关注他,然后再心平气和地分析他打人的缘由,对他的优点及时给以肯定、鼓励,逐步引导他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积极关注他,引导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当值日生,小组长等,满足他渴望关注的愿望。
三、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家教方式
家长的言行,情绪是影响孩子的主要因素,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教育,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同时在孩子面前应三思什么话该讲什么话不该讲,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和谐、快乐的生活空间。多和孩子交谈,帮助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获得心里上的满足。成人间的相互指责只会增加孩子的心里压力,影响孩子的情绪,最终落成孩子心灵成长的绊脚石。
四、培养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由于消极反应会强化儿童攻击性行为,因此我有意识教幼儿提高自己防御能力。当江XX打人时,可提醒他不许打人,把他手推开。当被攻击时,明确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甚至可以反击他,这样既提高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让江XX感觉遭到反击的困惑和挫折,同时老师还故意不予理睬他,用行动暗示他,自己的不良的行为是会受到别人冷落的。
孩子从进园到中班,到家长要求再读一个中班,可却没有老师愿意接纳他,如今两年过去了,他已改掉咬人的坏毛病,打人的现象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还能在多数时候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不禁感叹他:的确是长大了!进步了!入园时的江XX和现在的江XX判若两人,这让我深深的感触到:教育是个既复杂又简单的事情,作为一个教育者,只要我们用心去付出,用爱去关注,用智慧去浇灌,我们的努力是一定有回报的!让我们用双手去捧合住这些新生的幼芽,让每一株幼芽都能焕发出他们别样的光彩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