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辅导小学中段学生习作
【作者】 袁 军
【机构】 新疆博州精河县八家户农场小学
【摘要】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关键词】兴趣;习惯;阅读
【正文】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里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写得一手好文章,是教学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段习作方面指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立正确的作文教学理念
1、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从低年级写句子、写话开始,就要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成为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各年段教师,都要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并想方设法将习作兴趣长久地保持。这是教师要花心思的工作。
2、求真是最重要的习作要求。求真,就是习作要“有真意”,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成人话,实事求是。为人真诚,才能说真话,吐真情。这既是作文的问题,又是做人的问题。我们要通过习作教学,既教作文,又教做人,既不断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又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对小学生来说,习作要做到求真、立诚,就要有习作内容。习作的源头活水是充实的、鲜活的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习作不能胡编乱造,得有生活,投入现实生活,开源活流,得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有所发现——世界上不缺少美好的事物,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眼睛。
3、作文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靠历练。当种种好的习作习惯一旦养成,必然具有很强的作文能力。因此,教师要把习惯培养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根据年段要求,注重落实以下习惯的养成:勤于观察体验的习惯,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习惯,想清楚再写的习惯,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规范、工整书写的习惯。
4、确立“写作基于阅读”的思想。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一是说,“怎样写”,大多是从阅读中悟到的,凭借课文这一个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既不断熟练阅读的技巧,又不断习得作文的技巧。以读促写,才能海阔天空。二是说,“厚积才能薄发”。既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又要加强课外阅读,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加文化和语言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大量阅读,必能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习作训练从写句子、写话到写片段再到写成篇的习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写片段的练习以外,素描、童话、书信的习作,应当引起重视。素描是写记实作文的基本功,可以培养观察事物和用语言文字描述事物的能力。低中年级学生天真烂漫、富于想象,喜欢读童话,也有编童话、讲童话的兴趣。在培养想象作文能力方面,低年级可以练习编童话、讲童话,中年级可以进一步练习写童话。
三、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习作首先要有内容,很多习作内容源于生活之中,需要在观察中发现;有了内容,要想写好作文,还要靠精心地安排、组织材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哪里要平铺直叙,哪里要画龙点睛,都要想清楚;心里有了“谱”,要想最终写成一篇好作文,还要看语言表达的功夫。因此,平时进行作文教学,观察、思维、表达都不能忽视,三者要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先说培养观察能力。谁的观察能力强,谁善于发现,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小学生精细观察的能力不强,要悉心培养。一要培养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能力。二要培养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能力。三要养成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身边事物总保持一种新鲜感:别人未看到的自己能看到;别人知道个大概的,自己观察得很仔细;同一个事物,每次观察都有新的发现。写观察日记是提高观察能力的好办法。
再说培养思维能力。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可见构思对于作文的重要性。想什么?不外乎想为什么写(文章主旨);写哪些,不写哪些(文章内容);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叙述顺序);怎么写(语言和表达方法)。想的过程,就是把思想、语言、写法合在一起思考的过程,熟称“打腹稿”,想明白了,往往就能一气呵成写下来。训练小学生“想心思”,可以指导他们拟提纲,用提纲帮助想得更清楚、更全面、更有条理。
最后说培养表达能力。这里主要指语言的表现力。这要靠两个积累:一个是语言材料的积累,一个是语言范式的积累。一定要多读多背,还要在课内外阅读中给学生“点化”。厚积必能薄发。多读多背多练笔,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
四、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先说作文指导。作文指导,如果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使每个人都有内容可写,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是很大的成功。至于写法,不宜灌输,在作中指导,比较有效。
在作文指导课上,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激发兴趣,打开思路。打开思路的最好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无拘无束地漫谈这次习作都可以写什么,进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特别想写的内容。接下来,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围绕本次习作内容,都写些什么。最好有新的内容,新的角度,新的认识。比如,很多同学都写过《介绍自己》一类的习作,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校和在家里的不同表现。再比如,写《我的同学》一类的作文,有的学生往往想想便写,闭门造车。我们可不可以让学生采访同学的父母、朋友,获得第一手材料再动笔习作。这样写出的作文,内容更具体又真实。
总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外乎让学生愿写、有东西可写、怎么写这几方面下手。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初步形成了。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里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写得一手好文章,是教学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段习作方面指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立正确的作文教学理念
1、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从低年级写句子、写话开始,就要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成为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各年段教师,都要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并想方设法将习作兴趣长久地保持。这是教师要花心思的工作。
2、求真是最重要的习作要求。求真,就是习作要“有真意”,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成人话,实事求是。为人真诚,才能说真话,吐真情。这既是作文的问题,又是做人的问题。我们要通过习作教学,既教作文,又教做人,既不断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又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对小学生来说,习作要做到求真、立诚,就要有习作内容。习作的源头活水是充实的、鲜活的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习作不能胡编乱造,得有生活,投入现实生活,开源活流,得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有所发现——世界上不缺少美好的事物,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眼睛。
3、作文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靠历练。当种种好的习作习惯一旦养成,必然具有很强的作文能力。因此,教师要把习惯培养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根据年段要求,注重落实以下习惯的养成:勤于观察体验的习惯,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习惯,想清楚再写的习惯,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规范、工整书写的习惯。
4、确立“写作基于阅读”的思想。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一是说,“怎样写”,大多是从阅读中悟到的,凭借课文这一个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既不断熟练阅读的技巧,又不断习得作文的技巧。以读促写,才能海阔天空。二是说,“厚积才能薄发”。既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又要加强课外阅读,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加文化和语言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大量阅读,必能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习作训练从写句子、写话到写片段再到写成篇的习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写片段的练习以外,素描、童话、书信的习作,应当引起重视。素描是写记实作文的基本功,可以培养观察事物和用语言文字描述事物的能力。低中年级学生天真烂漫、富于想象,喜欢读童话,也有编童话、讲童话的兴趣。在培养想象作文能力方面,低年级可以练习编童话、讲童话,中年级可以进一步练习写童话。
三、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习作首先要有内容,很多习作内容源于生活之中,需要在观察中发现;有了内容,要想写好作文,还要靠精心地安排、组织材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哪里要平铺直叙,哪里要画龙点睛,都要想清楚;心里有了“谱”,要想最终写成一篇好作文,还要看语言表达的功夫。因此,平时进行作文教学,观察、思维、表达都不能忽视,三者要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先说培养观察能力。谁的观察能力强,谁善于发现,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小学生精细观察的能力不强,要悉心培养。一要培养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能力。二要培养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能力。三要养成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身边事物总保持一种新鲜感:别人未看到的自己能看到;别人知道个大概的,自己观察得很仔细;同一个事物,每次观察都有新的发现。写观察日记是提高观察能力的好办法。
再说培养思维能力。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可见构思对于作文的重要性。想什么?不外乎想为什么写(文章主旨);写哪些,不写哪些(文章内容);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叙述顺序);怎么写(语言和表达方法)。想的过程,就是把思想、语言、写法合在一起思考的过程,熟称“打腹稿”,想明白了,往往就能一气呵成写下来。训练小学生“想心思”,可以指导他们拟提纲,用提纲帮助想得更清楚、更全面、更有条理。
最后说培养表达能力。这里主要指语言的表现力。这要靠两个积累:一个是语言材料的积累,一个是语言范式的积累。一定要多读多背,还要在课内外阅读中给学生“点化”。厚积必能薄发。多读多背多练笔,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
四、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先说作文指导。作文指导,如果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使每个人都有内容可写,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是很大的成功。至于写法,不宜灌输,在作中指导,比较有效。
在作文指导课上,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激发兴趣,打开思路。打开思路的最好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无拘无束地漫谈这次习作都可以写什么,进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特别想写的内容。接下来,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围绕本次习作内容,都写些什么。最好有新的内容,新的角度,新的认识。比如,很多同学都写过《介绍自己》一类的习作,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校和在家里的不同表现。再比如,写《我的同学》一类的作文,有的学生往往想想便写,闭门造车。我们可不可以让学生采访同学的父母、朋友,获得第一手材料再动笔习作。这样写出的作文,内容更具体又真实。
总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外乎让学生愿写、有东西可写、怎么写这几方面下手。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初步形成了。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