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引导自主探究 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 王 米

【机构】 云南省西畴县第一中学

【摘要】高效就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历史;激情激趣;精讲妙学;巧析插图
【正文】
  教学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立足学生成才,秉承新课程理念,树立高效意识,打破传统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学法,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的学习强调在情境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包括语言情境、问题情境、实物情境、多媒体情境、表演情境等多种,课堂上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教学资源条件等选择不同的情境进行教学。
  采用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具体教学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优化认知过程,构建历史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就是教活教材,教活学生。如我在组织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分析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时,为了启发学生对枯燥无味的远古知识的学习,巧设问题情境道:“考古学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遗址时,出土了一些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骨器、石器、陶器,有箭头、鱼叉、鱼钩、盆、碗等物品。在一个窖穴里,发现了稻谷、蔬菜子、麻布等物品。根据以上材料,请同学们大胆想象河姆渡、半坡居民当时的生活情况?”用这样一个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枯燥的讲解,既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文明古国,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许多历史事实,需要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如我组织学习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用多媒体播放革命歌曲《十送红军》,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主旨,学生在声情并茂的音乐声中,对红军长征的艰辛,豁然开朗后,讨论:这首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红军为什么长征?你知道长征途中哪些英雄故事?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然后,我再播放电视剧《长征》中的“飞夺卢定桥”和“过草地”片段等,通过这些多媒体课件的组合播放,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愉快学习。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情境教学可以使枯燥、抽象、繁杂的历史变得生动、具体,简单。只要我们善于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会指日可待。
  二、追求教的捷径,注重学的技巧
  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尤为重要。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和方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非常重要。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历史创新教学要重在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以学生主体的新观念,把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激发出来,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成长的训练场,而教师要由过去课堂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才能教学相长,共同演绎教学的新形象、高效率。
  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导在于新颖,在于奇特,在于妙趣横生。教师要力求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学”的兴趣,“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做到: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教材,学活历史知识。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最大的教就是不教,学生最大的学就是自学。因此,说一千道一万,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有效的引导,促使学生有效探究。例如:我在组织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针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我引导学生用两个字逐一概括每一条条约内容,抓住中心词记忆,有效得出“割地、赔款、开埠、议税”;针对《南京条约》的影响,我又巧设四个讨论题:(一)割地对中国有何危害?(二)赔款加重了谁的负担?(三)五口通商是互利互惠的吗?其危害是什么?(四)协定关税对中国有何影响?学生通过激烈的合作讨论后,一致认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在学习后面的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其危害时,我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条约内容,然后通过合作讨论,再形成有效共识,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真是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只有教师教活,学生才能学活,才能提高。历史知识虽然离我们久远,但是,只要我们注意调查分析,其实,理解起来也不是那么的高不可攀。例如,我在组织学习《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时,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后,要求学生分成多个调查小组,了解身边熟悉的人以及自己的家庭在生活方式方面有哪些根本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水平的突出变化上,通过调查对比,才能有效感悟变化的巨大。这样联系生活实际的合作探究,一方面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探究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自主、合作与交流,使之成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是创新教育的根本。
  三、巧用教材插图,探究历史真谛
  地图是历史的浓缩,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插图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知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讲解与教材有关的重点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
  “历史地图准确地标明了历史活动所处于的地理位置,客观地反映了历史活动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其空间联系,还显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空间变迁的情形。它能巧妙地、科学地包容以上诸方面于一图,做到综合、直观,把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空间概念变成了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
  苏联教育专家斯特拉耶夫说:“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认识地图,不仅是要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而且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教会学生像阅读历史书籍一样地读地图,这就是历史老师从事于教学历史地图时所遵循的目标。”因此,将历史地图与历史教材进行有机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有效掌握历史知识。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教活历史地图,关键在于找准重点插图,认真分析好重点插图,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效突破教材的重难点。优化运用插图教学时,一定要选择有利于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插图,把它作为解读重难点的突破口,将插图和文字有效结合起来,灵活运用,熟练驾驭,才能水到渠成,有效突破。
  例如,我在组织学习“美国的诞生”时,因为“《独立宣言》的发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对“美国诞生过程中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图片《签署〈独立宣言〉》的基础上,思考:这幅图片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重要的信息?我让各个小组充分讨论,当且仅当,学生讨论差不多时,我给予点拨,共同形成这样的观点:一、会议代表神色凝重,他们对这个宣言非常重视,说明《独立宣言》对于当时的北美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件;二、会议代表讨论热烈,他们对宣言内容的拟定极为谨慎,这个宣言一旦公布,必将对北美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三、会议代表们身着当时西欧流行的服饰,说明西欧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对北美有一定影响;四、会议代表遇到分歧时,采取了讨论和对话的方式,这表明北美人民是团结的,他们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要求在立场上是一致的,这是北美独立战争取胜的重要原因……
  如此这般探究插图,学生对《独立宣言》的内容、意义、影响,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习《独立宣言》也就轻而易举了。
  又如:我组织学习“西周分封制”时,让学生欣赏《西周分封制和等级制度示意图》,看到用人像逐级向下缩小的立体金字塔,理解“一人之上,万人之下”,说明等级制度的高低贵贱,一目了然,言简意赅,把抽象、空洞的重难点具体化、形象化。可谓生动有趣、妙趣横生。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掌握历史知识,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恰到好处的引导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多种素质。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只有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独立地去看、去感觉、去触摸、去寻找、去发现,才能真正促使学生掌握历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郭存梅.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性教学的几点尝试[J].品牌(理论月刊),2011,(12);
  [2]白君兰.浅谈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J].学周刊,2013(8);
  [3]成伟.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如何高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15);
  [4]李萍英.试论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20);
  [5]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