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早读课摭谈
【作者】 骆继秋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郯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正文】 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它以朗读或诵读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放声地读或背中品味出文章的思想、情感、情趣、意韵等。学生在早读课上既可以预习、巩固、拓展课内知识,又可以丰富课外知识。因此,它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对学生学好语文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一、语文早读课的现状
多数学校虽然开设语文早读课,但开展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早读课变成了“杂读课”。一些语文教师对语文早读课缺乏理性的思考,加之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认为“早读课”只要突出“读”就万事大吉了。于是乎,只求其“声”,而忽视了朗读的内容,使朗读流于形式。这样,学生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却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
2、早读课变成了“齐读课”。一些教师在早读课上,往往让学生把课文从第一课齐读到要讲授的新课,再从新课齐读到第一课,如此循环反复。这样一来,在全班的齐读中,学生容易“跟着感觉走”,注意力得不到很好地集中,更有甚者怀着“滥竽充数”的心理,装装样子,其结果便是学生读得昏昏欲睡,索然无味。
3、早读课变成了“预习课”或“复习课”。受“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等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是分秒必争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早读课自然就变成了预习课或复习课。
4、早读课变成了“检查课”。有些教师往往在早读课上逐个检查学生形形色色的作业,因而,学生没有很好地进行诵读。
二、早读的任务与内容
明确了早读课的意义后,则要明确早读课的任务和内容。早读课最主要的任务当然就是朗读与背诵,那么读什么,背什么,则需要明确告诉学生,要让学生心中有数,而且有能完成任务的信心。
一般来说,早读的内容可分为课内与课外两大块。
1、课内内容指的就是教材所列的篇目。读熟课内的有关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从而不断提高阅读与写作水平。
(1)要求背诵的内容,要读到能背为止。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写得很精彩,这就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弄清描写的顺序等,做到多读、熟读直至能背诵。
(2)有些名家名篇,即使没有要求背诵,也应该熟读。比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课文,不但要背诵还要能默写;韩愈的《马说》、朱自清的《背影》等虽不是要求的必背篇目,但也要求学生熟读,最好能背诵。
(3)一般的课文,也应通读2—3遍。一般来说,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每篇课文最好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划出一些段落作为必读的内容。
2、课外内容通常是指摘录在札记上的内容。为了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第一步,要让学生去摘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第二步,便是有针对性地读与背。
(1)古诗。一般是指非教材所录的,例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四——“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诸如此类有名的诗句,实在值得学生去摘录来诵读。
(2)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诸如“团结就是力量”,“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等名言警句,对学生的成长都是不无裨益的。
(3)成语、谚语、歇后语等。通过摘录诵读,可以让学生养成每天积累一个成语,一句名言的习惯。抄一抄、读一读、写一写,都有利于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
(4)自己喜欢的优秀短文。这点则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可从《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和各种各样的作文书中摘录来读。
三、采用多种早读形式
除了内容要进行明确外,早读的形式也不能单一。要充分发挥不同朗读形式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感情,从而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领读
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学生会背诵的文章,也不代表其已经会读。要读好文章,教师有必要在早读课上适当进行领读,当然也可以让一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领读,让大家读准、读好。
2、齐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齐读遭到很多非议。确实,齐读有其弊端,如果一味强调整齐,学生的注意力便难以停留在对内容的咀嚼和理解上,甚至出现有人滥竽充数等现象。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抹杀齐读的作用。早读课刚开始,学生大多精神不振,让他们齐读几分钟,有利于营造读书氛围。声音洪亮、富于节奏、大造声势的齐读能让学生快速地亢奋起来,很快地进入到读书的情境中去。
3、散读
散读,或称自由读,最有个性特色。一方面,因为学生的性情、习惯、喜好不同,我们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由的个性化朗读;另一方面,因为作品的文体、内容、风格的不同,也需要用这种自由的个性化的朗读去理解、去体悟。
4、欣赏
利用早读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美文佳作,锻炼学生的听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练好朗读基本功。最终,让学生能较好地把握节奏、重音、停顿以及语调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以声传情,字正腔圆、底气十足,声音洪亮、自然、饱满、圆润。在这种经常性的听读训练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感。
5、竞赛
在学习古诗文安排早读背诵时,教师可组织或指定学生负责,先留有一定的记忆时间,然后举行背诵比赛,分组比、个人比、男女生比都可以。这样,齐背散背,形式各异,灵活机动,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兴致盎然的背诵状态之中。
采用多种读书形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书时保持一种亢奋状态。同时,能通过不同的读书形式,加深对所读内容的记忆、理解,达到巩固的作用。事实也证明,多种读书形式的综合运用,让早读课多了一些波澜和色彩,从而更有活力与激情。
四、注重早读课的实效
重视“读”的内容与“读”的形式,归根结底,是为了使早读课富有实效。这就需要教师全程参与,积极了解情况,认真进行指导,及时检查效果。
1、指导
学生读书时,尤其是在散读时,教师可来回巡视,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如字音是否准确、断句是否得当、节奏是否合理等。实践证明,这种指导关注面大、针对性强,能更快速地解决学生在朗读中暴露的问题。
2、抽背
抽背,一方面是督促学生专注读书、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能从抽背中了解全班学生读书的进度及存在的问题。
3、默写
我们常在早读课的最后几分钟,检测当堂所背内容。如默写几个名句,看一下正确率。这种趁热打铁式的默写正确率往往很高,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一日之计在于晨”,短短几十分钟的早读课其实大有可为。我们相信:只要有更多的语文教师用情去关注,用心去开拓,早读课这块得天独厚的芳草地一定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增色添彩。
一、语文早读课的现状
多数学校虽然开设语文早读课,但开展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早读课变成了“杂读课”。一些语文教师对语文早读课缺乏理性的思考,加之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认为“早读课”只要突出“读”就万事大吉了。于是乎,只求其“声”,而忽视了朗读的内容,使朗读流于形式。这样,学生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却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
2、早读课变成了“齐读课”。一些教师在早读课上,往往让学生把课文从第一课齐读到要讲授的新课,再从新课齐读到第一课,如此循环反复。这样一来,在全班的齐读中,学生容易“跟着感觉走”,注意力得不到很好地集中,更有甚者怀着“滥竽充数”的心理,装装样子,其结果便是学生读得昏昏欲睡,索然无味。
3、早读课变成了“预习课”或“复习课”。受“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等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是分秒必争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早读课自然就变成了预习课或复习课。
4、早读课变成了“检查课”。有些教师往往在早读课上逐个检查学生形形色色的作业,因而,学生没有很好地进行诵读。
二、早读的任务与内容
明确了早读课的意义后,则要明确早读课的任务和内容。早读课最主要的任务当然就是朗读与背诵,那么读什么,背什么,则需要明确告诉学生,要让学生心中有数,而且有能完成任务的信心。
一般来说,早读的内容可分为课内与课外两大块。
1、课内内容指的就是教材所列的篇目。读熟课内的有关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从而不断提高阅读与写作水平。
(1)要求背诵的内容,要读到能背为止。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写得很精彩,这就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弄清描写的顺序等,做到多读、熟读直至能背诵。
(2)有些名家名篇,即使没有要求背诵,也应该熟读。比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课文,不但要背诵还要能默写;韩愈的《马说》、朱自清的《背影》等虽不是要求的必背篇目,但也要求学生熟读,最好能背诵。
(3)一般的课文,也应通读2—3遍。一般来说,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每篇课文最好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划出一些段落作为必读的内容。
2、课外内容通常是指摘录在札记上的内容。为了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第一步,要让学生去摘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第二步,便是有针对性地读与背。
(1)古诗。一般是指非教材所录的,例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四——“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诸如此类有名的诗句,实在值得学生去摘录来诵读。
(2)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诸如“团结就是力量”,“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等名言警句,对学生的成长都是不无裨益的。
(3)成语、谚语、歇后语等。通过摘录诵读,可以让学生养成每天积累一个成语,一句名言的习惯。抄一抄、读一读、写一写,都有利于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
(4)自己喜欢的优秀短文。这点则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可从《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和各种各样的作文书中摘录来读。
三、采用多种早读形式
除了内容要进行明确外,早读的形式也不能单一。要充分发挥不同朗读形式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感情,从而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领读
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学生会背诵的文章,也不代表其已经会读。要读好文章,教师有必要在早读课上适当进行领读,当然也可以让一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领读,让大家读准、读好。
2、齐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齐读遭到很多非议。确实,齐读有其弊端,如果一味强调整齐,学生的注意力便难以停留在对内容的咀嚼和理解上,甚至出现有人滥竽充数等现象。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抹杀齐读的作用。早读课刚开始,学生大多精神不振,让他们齐读几分钟,有利于营造读书氛围。声音洪亮、富于节奏、大造声势的齐读能让学生快速地亢奋起来,很快地进入到读书的情境中去。
3、散读
散读,或称自由读,最有个性特色。一方面,因为学生的性情、习惯、喜好不同,我们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由的个性化朗读;另一方面,因为作品的文体、内容、风格的不同,也需要用这种自由的个性化的朗读去理解、去体悟。
4、欣赏
利用早读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美文佳作,锻炼学生的听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练好朗读基本功。最终,让学生能较好地把握节奏、重音、停顿以及语调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以声传情,字正腔圆、底气十足,声音洪亮、自然、饱满、圆润。在这种经常性的听读训练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感。
5、竞赛
在学习古诗文安排早读背诵时,教师可组织或指定学生负责,先留有一定的记忆时间,然后举行背诵比赛,分组比、个人比、男女生比都可以。这样,齐背散背,形式各异,灵活机动,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兴致盎然的背诵状态之中。
采用多种读书形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书时保持一种亢奋状态。同时,能通过不同的读书形式,加深对所读内容的记忆、理解,达到巩固的作用。事实也证明,多种读书形式的综合运用,让早读课多了一些波澜和色彩,从而更有活力与激情。
四、注重早读课的实效
重视“读”的内容与“读”的形式,归根结底,是为了使早读课富有实效。这就需要教师全程参与,积极了解情况,认真进行指导,及时检查效果。
1、指导
学生读书时,尤其是在散读时,教师可来回巡视,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如字音是否准确、断句是否得当、节奏是否合理等。实践证明,这种指导关注面大、针对性强,能更快速地解决学生在朗读中暴露的问题。
2、抽背
抽背,一方面是督促学生专注读书、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能从抽背中了解全班学生读书的进度及存在的问题。
3、默写
我们常在早读课的最后几分钟,检测当堂所背内容。如默写几个名句,看一下正确率。这种趁热打铁式的默写正确率往往很高,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一日之计在于晨”,短短几十分钟的早读课其实大有可为。我们相信:只要有更多的语文教师用情去关注,用心去开拓,早读课这块得天独厚的芳草地一定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