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从“鉴”与“研”中探讨古代科技的交流互鉴——以人教版高中历史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为例

【作者】 高月新

【机构】 江苏省苏州甪直中学

【摘要】习史,“鉴”与“研”是重要方法。可以有效把握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古代数学、天文学、农学、医学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对高中学生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科技交流互鉴,并获得技术转化具有积极意义。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从“鉴”与“研”中实现继往开来,促进了人类科技成果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古代中国;发明借鉴;交流发展
【正文】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创造了无愧于世界的灿烂文化。中国古代的发明与发现硕果频多,除了四大发明外,还在数学、天文学、历法、农学、医学等领域均成果累累,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世界科技的创造与创新,增添了新的内涵。域外文明通过借鉴中国智慧元素和发明创造,并以此为基石,获得更高成就的科技进步。
  探寻历史,不仅要通过系列史料与实物,去全面摸清和深入了解古往今来的发展脉路。实现认知的更新,达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要学会在史中反思,从尊重历史的角度理顺史实的来龙去脉。去探讨各种发明与发现之间,依存着怎样的相互借鉴关系,以此来实现共同发展!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为探讨案例,对古代中国科技发明之间实现互鉴的主体要因进行阐述,更深层次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轨迹。同时还探析国外通过何种方式集结中国智慧,以此来实现自身的科技进步。古代科技在中国出现后,暂且不提通过何种途径,主动或者被动走出国门。当一种发明成果被域外文明互鉴转化,在国外获得全新的生命力,实现更大、更具价值的科技成果,把中国智慧发扬光大,造福于全人类,这是值得肯定的。
  诚然,用我们当前的眼光,去审视和评价历史,固然不合适宜,因我们无法返回到当时的特定环境和时代背景。但我们已经能通过掌握到的相关科学结论,去研判和推断当时社会环境下,中国发明与创造间存在的借鉴关系。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有其一定的创新环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为技能创新创造条件,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带来社会稳定,上层建筑推动的教育体系逐步健全,推动了人才的发展,为创造发明奠定技术基础。只有全面了解了整个时代特性,才能更好地把握古代中国发明的内在互鉴关系,以及中外文明间“鉴”与“研”机制实现的相关条件。
  一、四大发明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关系
  作为盘囿传统文化的古代中国发明创造,存在着相互借鉴、共同依存的关系。它们保有共同的中华文化之根,人文理念环境相同。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
  是指古代中国的四种发明,一般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火药,中国人于9世纪发明,是炼丹的副产品,除了可制作烟花和炮仗等,亦是一种炸药,被运用到战争上成为军事用途。13世纪,由阿拉伯国家传至欧洲,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与改良,主要是粒状火药和火帽等发明,黑火药兵器才逐步取代冷兵器,在陆地战争战术、攻城筑城技术以及海军战列舰的发展和战术等各方面,造成革命性的影响。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据古书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正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更是兴盛发达,因而促使了采矿业、冶炼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从铁矿石中认识了磁石。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而且还编制出使用罗盘导航的航行依据。13世纪初经过了阿拉伯人有效改进后才传入欧洲。指南针在航海上应用,导致了以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这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国古老的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四大发明的出现,这不是偶然的,一种跨时代科技的发明,它或许出自一脉灵感,但把一闪而过的发现,最终转化为实用技术,需要国家有较为成熟的知识运用系统,需要稳定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社会阶层构建浓厚的学术思维和激励精神,以及各学科的综合互鉴能力和交流机制。借鉴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研”的深度和广度,要深刻理解四大发明、古代数学、天文学、历法、农学、医学之间的相互借鉴关系,在其背后,有最为深刻的社会因素的存在。
  天文学领域,早在先秦时代,天象观测技术已经形成,《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对当前天文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它由战国天文学家石申编撰,以赤道坐标形式记录了800多颗恒星的具体位置。可以想象,当年石申在进行精准上百颗恒星定位的时候,摆在面前的是庞大而繁杂的数字工程系统,在进行数值运算,必然需要借鉴数学领域的相关运算法则和推算技术。
  正如美国科学家弗里德曼所言:“中国有全世界最古老、最丰富、最完整的日月食、彗星、太阳黑子的记录,三四千年前,我们还处于没有开化的原始森林,中国大陆上已经出现精美的天文仪器和完善的历法”。这种古老的科技成就,更应该理解为综合性学科互补整合,在没有现代高技资源的支撑策应下,将更加讲求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多学科的积极配合和相互借鉴。
  到了汉代,代表古代数学最高成就的《九章算术》增补成型,算术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对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农学技术的进步。从中国古代“重本抑商”思想来看,封建时代对农业种植非常重视,当成百业之首。为更好地实现农业发展,需对天时物象、耕作节气等的全面认知,体现了天文学对农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中国传统医学起源历史悠久,被认为成书于秦汉年间的中国最早医学专著《黄帝内经》,是古代先人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医学与农耕关系紧密,从草药的采集,到草药人工种植,需要结合农学技术进行日常在栽培,并借鉴农学技术进行提炼整合。
  二、中外文化交融搭起沟通平台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篇章,中国与西域国家开始有了商贸往来,也有了人文沟通与交流,古丝绸之路初具成型。在农业领域,产自西亚地区的葡萄种植技术和酿造工艺传入中国,奠定了中国葡萄酒时代的新纪元。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中亚、中东的粟特人开始进入中国经商定居。到了隋唐,在华胡商数量倍增,当时长安胡人酒肆,远近闻名。已经有了专司国外事务的萨保府,聘请粟特人担任长官。其职责主要是对在华的外商进行税利和民事管理。可以推断,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萨珊、贵霜、欧洲罗马已经有了紧密的商贸人文往来,正是基于中外文化交融平台的搭建,华夏文明传播可以到达更远的地方,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倍受尊崇。也让国外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的发明创造,为他国“鉴”与“研”提供了渠道。
  中外文化交流得以实现,源自于古代中国善于邦交的民族特征。以人为善,以邻为伴,成为历代中国处理与国之交的基准规则,各国文化有了交融沟通的平台,通过“鉴”与“研”,吸收对方的技术文化为自己所用。中国纸本给书写带来了方便,当引入到欧洲后,因纸本制作取材简单,利于成册保存,漂亮美观,由此改变了欧洲羊皮写字的历史。从文化层面来讲,这体现了人类文明对优秀成果的仿效借鉴本能。好的发明创造出现后,通过传播扩散。其良好的利用价值随之被其他地方的人们所接受。譬如,出现于中国宋代的活字印刷术,正因为更具实用价值和经济功能,很快被欧洲人引进,在通盘继承印刷术的同时,还对传统技术进行创新,结合欧洲先进的研发科技环境,进行全面技术升级,实现“研”的突破,继而开发成先进的印刷机。
  三、欧洲产业革命奠定了技术转化的基础
  18世纪,欧洲产业革命的兴起,传统手工业向机械化大生产迈进。催生了动力技术研发和转化能力的增强。产业革命是技术革命,以更先进的动力设备取代手工生产,一大批传统工艺开发转化为动力机械技术。1769年,J.瓦特发明蒸汽机,意味着欧洲技术研发能力走进了新的时代。为手工技术进入机械生产领域创造条件。1785年棉纺厂开始使用蒸汽机作动力,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也改善了劳动强度,更是激发了人类创新欲望和技术转化需求。在此时代背景下,具有良好运用价值的中国传统科技发明,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在国外实现技术创新成为可能。这种互鉴交流机制的产生,更多得益于技术革命的形成。如果欧洲产业革命没有形成技研环境,生产方式维持着传统手工艺模式。那么,可以预见的是,人们更多满足于自身的技术水平下的生产状态。对于中国科技发明的引进,只能整体式的引进照用,并无法做到技术创新,至于开发出基于原始科技之上的新的产品,将无从谈起。
  因此,古代科技的交流互鉴,是建立在技术不平衡的物化状态之上的。一方科技高于另一方,技术天平倾斜,形成引进的欲望,实现有效之“鉴”。通过吸收技术原理和工艺精华,结合自身掌握的技术进行深“研”转化,开发出基于原初产品之上的更好的技术产品。中国发明的指南针,随着欧洲动力舰艇制造的成熟,指南针由此具有了广阔的舞台,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解决了产业革命后期机械化大生产过程中,从海上通道输入原料的问题。
  四、“鉴”与“研”的实践互动模式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发现,之于人类进步来说,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中国古代发明,一直超越于世界上百年,体现的是华夏祖先集体智慧和群作能力。而高中生“研”读古代科技发明,了解华夏历史,对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个人潜能,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国梦”的实现,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高中学生通过此前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针对这一年龄段接受能力强、思想瞻观特立、自主意识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要重点把握知识层次的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方面下足功夫。以人教版高中历史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为例,该课纲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成果以及现实借鉴。通过课本阐述,让学生较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基本门类,传播的发展路径,以及给世界带来的突出贡献。那么,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是,由于知识面的残缺,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办法去很好把握古代科技间交流和互动的路径。而更为迫切的问题是,当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还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的时候,教师开展“鉴”与“研”的教学实践将变得非常棘手。凸显教与学对接环节薄弱,教学衔接也就无法展开。最后可能导致学生们对本课的核心问题一知半解,固然对知识点无法运用自如,很多问号久经不决。
  因此,探讨古代科技的交流互鉴,要处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教师的自我“鉴”与“研”,通过强化自身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板书设计、幻灯片、课堂讲解、学生互动、作业提升等,清晰整理出一条具可行的传授知识路径,以此改善学生的掌握能力。其次是学生的自我“鉴”与“研”的加强,通过阅读相关课外读本,全面了解四大发明传入西方的时代背景,西方国家工业革命驱动下,已经有能力进行技术优化,获得进一步发展优化。社会转型变革加速,技术需求迫切,促进了对中国原始发明技术的引进欲望,
  从历史实践可看出,西方国家运用中国发明,是建立在“鉴”的实践运用和“研”的技术优化两步路线发展的路径而来。
  当学生们掌握了这些基本要素,就不难理解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针对中国古代发明的专业论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造纸术传入欧洲,很快结束了该地区长期使用动物皮纸的时代,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多体现出纸张的实用性效果。而纸张的广泛运用,加快了活字印刷术的技术革新,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进程,社会各领域的人们,书写资料变得更加方便,加快推动了欧洲社会化大发展的提升。火药传至欧洲获得进一步改良,加速了冷兵器时代的结束,火药技术在欧洲封地区获得优化,成为了非常优良的攻击武器,让封建贵族土崩瓦解,也为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对外殖民扩展准备了强有力的武器支撑。而作为发明地的古代中国,却在封建帝制的约束下,故步自封,依然做着古老的天朝梦,与世界发展脱节,这是造成近代科技落后最为深刻的社会原因。
  结论
  作为高中历史老师,从以上对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分析案解中,我们可以得到诸多教学启发。
  “研”的深浅,不仅体现当前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一个层次,更是反映是否已经获取了全面了解古代发明创造历史的一把钥匙。“研”可以明确历史脉络,可以明断史学的来龙去脉。还可以明确四大发明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怎么样的重要影响,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技术和价值创造。通过“研”我们可以在本课中获得这么一种信息。中国千年固有的封建体制模式,已经形成了扼制科技发展的束缚,封建自然经济框架下,科技创造只停留在简单的运用水平,服务于整个社会,更为先进的技术运用无法获得突破,始终停滞在简单运用和原始技术的水平状态。
  学生习史,既要能“鉴”,通过鉴赏,让学生从中了解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给予学生启迪与教育。同时,又要能“研”,研的深度和广度,从中可发现学生的认知层次和掌握能力,有利于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补充。通过“鉴”与“研”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强化了知识构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强在学习中更多“鉴”别历史真相的能力。对还原历史的推断和评价也将趋于客观,逻辑思路更加成熟。而“研”的培育,是学生对书本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探讨。结合学过的知识,触类旁通,反复推敲,强化思维结构的慎密性,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知能力,有利于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2]杨树增,汉代文化特色及形成[M],人民出版社,2008年
  [3]杨富丁,走出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四个认识误区[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4(3)
  [4]瞿梅,中国古代科技与近代科学[J],中学政史地:高中历史版,2004(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