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作者】 张晓俊
【机构】 新疆乌苏市第二小学
【正文】 2009年4月23日,温家宝参加世界读书日活动,他强调,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他说:“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可以改变世界。”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在读中积累语言,有助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形成一种语感。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读书
我们小学生手中的教科书都是精心编写的。课文思想教育内容丰富,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教材中关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助人为乐,诚实善良,钻研科学,以及遇事动脑筋和全面的看问题等思想内容,能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更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感觉特别强烈。
教师要结合教材实际,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的给学生介绍一些名著名篇,用其中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诱发学生,使学生想阅读老师介绍的书,去寻找老师介绍的有趣故事。如学习古诗后,就让学生买一些带拼音和彩图的儿童学古诗的课外书来读,启发他们爱读书、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使他们充分体验到读书是人生一大乐趣。当学生在学完《黄继光》时,教师就及时介绍一些英雄人物的传记,这些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当教师教完《新型玻璃》就介绍科普读物,教完《荷花》就介绍朱自清的一些优美散文,让学生读。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要让他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这根弦就要靠学生的教科书,它是让学生进行广泛阅读的指路灯。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陶行知先生认为“闻知是别人传授进来的,说知是自己推想出来的,亲知是自己经验出来的,依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说来,亲知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没有亲知做基础,闻知、说知皆不可能。”他强调教学以“做”为中心,要教给学生求进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吸收经验,学习正确阅读的方法,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
(一)提高阅读速度,做好批注。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有的学生用手指着读,有时默读学生也是边读边动嘴,这只适合低中年级,到了高年级学生还是没有改变这种阅读习惯,必然会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高年级学生要掌握精读与略读、默读与浏览,提高阅读效率。在细读时,可以边读边作批注,这是很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二)教会学生制作剪贴本。
老师应经常从报刊上挑选一些既贴近当代生活,又适合学生口味的文章。这些文章形神兼备,文质并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剪贴报刊资料的热情,组织他们从报刊上剪贴自己需要的资料。
三、创设读书氛围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积累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给学生听还远远不够,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
四、推荐好书,使学生有书可读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五、榜样示范,与学生共读书
为了让学生们爱上读书,我自己课余时间也要阅读,提升自己的素质;早读或自习时,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每天抄写一首学生们没有学过的古诗和名言警句。早读课上学生读我也读,我读给学生们听,学生们读给我听,这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六、分享阅读成果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班级读书会引向深入,每学期进行若干次不定期的阅读展示和定期的评比。
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它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只要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逐渐成为自觉行为。阅读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遨游,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多彩的蓝天。
总之,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逐步培养,由小积大,最终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在读中积累语言,有助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形成一种语感。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读书
我们小学生手中的教科书都是精心编写的。课文思想教育内容丰富,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教材中关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助人为乐,诚实善良,钻研科学,以及遇事动脑筋和全面的看问题等思想内容,能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更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感觉特别强烈。
教师要结合教材实际,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的给学生介绍一些名著名篇,用其中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诱发学生,使学生想阅读老师介绍的书,去寻找老师介绍的有趣故事。如学习古诗后,就让学生买一些带拼音和彩图的儿童学古诗的课外书来读,启发他们爱读书、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使他们充分体验到读书是人生一大乐趣。当学生在学完《黄继光》时,教师就及时介绍一些英雄人物的传记,这些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当教师教完《新型玻璃》就介绍科普读物,教完《荷花》就介绍朱自清的一些优美散文,让学生读。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要让他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这根弦就要靠学生的教科书,它是让学生进行广泛阅读的指路灯。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陶行知先生认为“闻知是别人传授进来的,说知是自己推想出来的,亲知是自己经验出来的,依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说来,亲知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没有亲知做基础,闻知、说知皆不可能。”他强调教学以“做”为中心,要教给学生求进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吸收经验,学习正确阅读的方法,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
(一)提高阅读速度,做好批注。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有的学生用手指着读,有时默读学生也是边读边动嘴,这只适合低中年级,到了高年级学生还是没有改变这种阅读习惯,必然会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高年级学生要掌握精读与略读、默读与浏览,提高阅读效率。在细读时,可以边读边作批注,这是很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二)教会学生制作剪贴本。
老师应经常从报刊上挑选一些既贴近当代生活,又适合学生口味的文章。这些文章形神兼备,文质并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剪贴报刊资料的热情,组织他们从报刊上剪贴自己需要的资料。
三、创设读书氛围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积累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给学生听还远远不够,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
四、推荐好书,使学生有书可读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五、榜样示范,与学生共读书
为了让学生们爱上读书,我自己课余时间也要阅读,提升自己的素质;早读或自习时,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每天抄写一首学生们没有学过的古诗和名言警句。早读课上学生读我也读,我读给学生们听,学生们读给我听,这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六、分享阅读成果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班级读书会引向深入,每学期进行若干次不定期的阅读展示和定期的评比。
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它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只要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逐渐成为自觉行为。阅读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遨游,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多彩的蓝天。
总之,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逐步培养,由小积大,最终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