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

【作者】 李 军

【机构】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六中学



【正文】      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途径。心理学上讲,“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实质上来说,教师的教学就是一个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要注重课堂提问艺术。
  一、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任何事情都讲究时机,凡事水到渠成,成功率比较高。在最佳时机提问,能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最大发挥。在学生充满求知欲但还未能想明白时提问,在学生想要表达但是表达不出来的时候提问,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答案出来的一瞬间,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这种在学生急于得到答案时的提问更能激发他们向未知探索的欲望。
  二、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注意启发学生思维
  “度”即提出的问题应难易适中,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例如提问:“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虽然有助于把握教材重点,但缺乏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用不大。如果把问题改为“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情况就不同了,很有启发性。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而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就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认识更深刻了。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若一味地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索然无味。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课堂提问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量”
  我们反对“满堂灌”,但也不赞成“满堂问”,我们要走出一问到底的误区,要问得适时,问得巧,问得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学生对每节课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要想使你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对思维的训练及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一节好的历史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提得过多过繁也不行,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创新提问方式
  很多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往往喜欢去问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缺乏新意的提问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无法达到提问应有的效果。而倘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多用动一些脑筋,想办法换一个提法,可能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部分的内容时,并没有直接问:“同学们,你们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呢?”而是换了一个方法提问:“同学们通过之前的预习已经知道,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倘若那天费迪南大公夫妇没有被刺杀,没有发生萨拉热窝事件,全世界人民是不是就可以逃过战争的灾劫了呢?”此问题一出,立马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了,大部分的学生都说:“即使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早晚也会爆发。”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如果没有这个事件,可能就不会爆发战争了。”听到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我就分别找了不同观点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并让其说明理由。这样整个班级的气氛立马变得热烈起来,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其实已经归纳得差不多了,而我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进行总结。很显然,这种变换方式的创新提问更乐于为学生所接受,并且只要运用得当,最后达到的效果就会比常规提问要好很多。
  五、注意提问的开放性
  教师之所以要在课堂上进行提问,除了要起到营造互动情境、活跃课堂等作用以外,还要努力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而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动力,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甚至是一些还没有固定结论的问题来进行讨论,如果时间充足,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五到十分钟的小型辩论会。通过这种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想法,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且与我们目前提倡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刚好契合。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传播信息、达到师生交流和谐共振的一条主要渠道。巧妙地、科学地利用课堂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提问的实效性,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