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高友东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
【正文】 所谓的思维能力,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鉴别、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假设和想象等思维的基本方法,形成概念,并通过判断和推理,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的和规律性的认识的一种能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理解,都离不开思维能力的作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物理教学的任务,又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保证,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是无法代替的。思维能力只有自己不断的思考才能发展起来。如果不经过自己头脑的加工,就不能建立事物客观概念和事物思维性认识。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思考;做教师的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诱导他而不处处硬拖着他;激励他而不时时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而不是把现成答案硬灌给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主动的思考机会。如进行“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教学中可向学生先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组成,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其打点原理和打点时间间隔。这样学生就对打点间隔“0.02秒”的由来也就清楚了,也便于分析实验中的误差;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逐渐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
我们教师在本学科知识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并且经过精心备课,对教材内容、习题的解法早已成竹在胸,讲课如行云流水,从教师的思维水平出发,一开始就寻着正确的解题思路进行,教给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大部分能听懂,但课下应用起来却有好多困难,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教师把如何做讲的太多,而未注意强调为什么这样做,未把原始的思维过程展开,去引导学生思索,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就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和心态出发,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疑学生所疑,解学生所难。面对一个问题,教师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视角,以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去审视问题,以思路教学、过程教学,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清晰的思维过程教学,从而使学生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路不清、不会思考的难题,进而激发开拓学生的思维。
三、让学生自己暴露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是什么当然重要,但学生想的是什么更为重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实施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最重要、最本质的过程。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的思维轨迹,除了通过课堂的提问、作业练习、检测考查等多种方式反映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善于搭建思维平台,创设思维情景,善于提出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和主动性,这样才会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就要给学生充裕的思维时间,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论直接捅给学生,也不要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片面追求讲深讲透,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要使学生对物理结论的把握建立在充分思维活动基础之上。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两个特点,在物理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它可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把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思考问题,其主要功能是求异和创新。求异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核心,因而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散思维,即学会转换思考角度、转换思维方式,用不同的思路从不同的途径来掌握知识。在学习中从不同角度来考虑思维的对象,以求增加选择性或变换已有的条件以便达到产生新思路。发散思维可通过习题教学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发散性。
五、从已知推导未知,获取新知
由已知推导未知,由实验事实经过推理总结出规律,是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在推导或总结的过程中,在注意物理依据的可靠性,推理的严密性,才能使推导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这种由已知推导未知,由实验事实总结规律的素材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材料。第一步就是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即:向心力公式F=mω2r和开普勒定律r3=kT2,以及牛顿第三定律F=-F′,推导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规律为F=Gm1m2/r2。第二步可以假设地球与月球之间引力和地球与地面上物体之间的引力本质上是一样的力,且符合平方反比规律。利用这算出月球的向心加速度a=(R2/r2)g=0.27厘米/秒2,同时从运动学角度也能直接算出月球的向心加速度a=rω2=0.27厘米/秒2,这就证明了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与物体之间的引力是遵从一个规律的。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对G值的测定,证明了自然界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这种力。上述推导过程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懂得了推理的科学方法。总之,处理好知识之间的新与旧的关系,从“旧”引出“新”,利用“新”来巩固和深化“旧”,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每个教师放在首位考虑的问题,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时刻贯穿于素质教育中。教师要启发、引导、点拨学生,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去学习、去创新,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一、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是无法代替的。思维能力只有自己不断的思考才能发展起来。如果不经过自己头脑的加工,就不能建立事物客观概念和事物思维性认识。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思考;做教师的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诱导他而不处处硬拖着他;激励他而不时时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而不是把现成答案硬灌给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主动的思考机会。如进行“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教学中可向学生先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组成,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其打点原理和打点时间间隔。这样学生就对打点间隔“0.02秒”的由来也就清楚了,也便于分析实验中的误差;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逐渐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
我们教师在本学科知识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并且经过精心备课,对教材内容、习题的解法早已成竹在胸,讲课如行云流水,从教师的思维水平出发,一开始就寻着正确的解题思路进行,教给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大部分能听懂,但课下应用起来却有好多困难,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教师把如何做讲的太多,而未注意强调为什么这样做,未把原始的思维过程展开,去引导学生思索,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就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和心态出发,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疑学生所疑,解学生所难。面对一个问题,教师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视角,以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去审视问题,以思路教学、过程教学,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清晰的思维过程教学,从而使学生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路不清、不会思考的难题,进而激发开拓学生的思维。
三、让学生自己暴露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是什么当然重要,但学生想的是什么更为重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实施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最重要、最本质的过程。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的思维轨迹,除了通过课堂的提问、作业练习、检测考查等多种方式反映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善于搭建思维平台,创设思维情景,善于提出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和主动性,这样才会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就要给学生充裕的思维时间,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论直接捅给学生,也不要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片面追求讲深讲透,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要使学生对物理结论的把握建立在充分思维活动基础之上。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两个特点,在物理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它可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把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思考问题,其主要功能是求异和创新。求异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核心,因而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散思维,即学会转换思考角度、转换思维方式,用不同的思路从不同的途径来掌握知识。在学习中从不同角度来考虑思维的对象,以求增加选择性或变换已有的条件以便达到产生新思路。发散思维可通过习题教学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发散性。
五、从已知推导未知,获取新知
由已知推导未知,由实验事实经过推理总结出规律,是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在推导或总结的过程中,在注意物理依据的可靠性,推理的严密性,才能使推导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这种由已知推导未知,由实验事实总结规律的素材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材料。第一步就是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即:向心力公式F=mω2r和开普勒定律r3=kT2,以及牛顿第三定律F=-F′,推导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规律为F=Gm1m2/r2。第二步可以假设地球与月球之间引力和地球与地面上物体之间的引力本质上是一样的力,且符合平方反比规律。利用这算出月球的向心加速度a=(R2/r2)g=0.27厘米/秒2,同时从运动学角度也能直接算出月球的向心加速度a=rω2=0.27厘米/秒2,这就证明了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与物体之间的引力是遵从一个规律的。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对G值的测定,证明了自然界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这种力。上述推导过程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懂得了推理的科学方法。总之,处理好知识之间的新与旧的关系,从“旧”引出“新”,利用“新”来巩固和深化“旧”,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每个教师放在首位考虑的问题,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时刻贯穿于素质教育中。教师要启发、引导、点拨学生,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去学习、去创新,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