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也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解稳仙

【机构】 贵州省盘县淤泥乡苏座小学

【摘要】情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智力开发有很大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并保持稳定的情感,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顺利建立,而且唤起了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情感教育;实施途径
【正文】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又是第一次把“情感”纳入教育目标范畴强调教师要让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进行学习。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陶冶,还要使师生人际情感在过程中积极交融。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学生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两个心理过程协调发展的结果。如果单纯强调某一过程只会事倍功半。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努力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在将情感融于数学教学之中,使学生自觉、主动、愉快地学习,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培养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联系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概念
  情感教育理论是60年代以来,在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崛起和发展起来的。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又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由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教学而形成的和谐、合作的教学气氛,并建立最佳的教学环境。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意义
  离开了情感教育,教学活动不可能发生,也难以延续。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它发挥着引导、动力、定向、鼓舞、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作用。对于数学这一特殊的学科,它就好象催化剂一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预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1.情感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育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这里所讲的情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自身的特性,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会在学习中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此时教师要用情感及时的鼓励他、引导他。这样学生便会有了更大的动力,克服困难、面对失败。让学生在你的微笑里找到自信;在你的言语里找到动力;在你期待的目光里看到希望。如:一个经常受到教师真诚的关爱和肯定的学生,他就会从教师的爱中感受到社会对他的关心和肯定,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诱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主动学习的兴趣,因而学习中经常带着愉快乐观的心情,促使他的爱好、个性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2.情感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教师把爱生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师生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鸣”、“共振”。心理学研究成果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的教育,学生的可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亦最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收到“晓之以理”的效果的道理。
  在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心理关系,可以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这种师生关系一旦建立,学生就会感到教师的期待、信任的情绪体验,就会激起对教师的亲近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产生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途径
  1.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形成积极的情感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才可能调动起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使学生喜爱学习。而建立这种氛围首要的是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有感情、有理智、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的人。
  (1)热爱每一个学生
  “教师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情感教育走入课堂的一个基点。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需要同情和爱,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习惯存在差异,但当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而且通过态度、表情体验与行为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老师,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实践证明,小学生往往因喜欢一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那门课。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予鼓励、关心、同情。教师要把微笑带进教室,用和蔼、慈祥的目光看着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课堂上师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带着学生共同走进知识。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及时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如果学生出现了问题,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做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和理解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3)形成合作竞争的生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竞争能力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时,教育还要使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要相互依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这一双重教育,使学生在竞争中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在合作中平等竞争,合理竞争。例如:教学《数的意义》复习课时,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对数的意义进行整理,充分体现了小组内的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各小组展示汇报成果,展开激烈的辩论。在结束这节复习课之前,教师为学生再次提供一次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机会,刚才争得面红耳赤的同学,客观的评价对方小组的整理结果。在这种既合作又竞争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喜欢合作、善于合作。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浓厚了,学习成绩也就相应提高了。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稳定的情感
  新课程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从而喜欢数学,热爱学数学。
  (1)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愉悦情感
  数学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善于运用情感迁移原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创设情境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愉快的数学游戏,动态教学图片,生动的数学故事、有趣的数学实验,欢乐的数学比赛,形象的电教演示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引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例如:一年级《统计》教学中,上课伊始,教师拿一个盒子,晃动几下,问:大家从听见的声音中,猜一猜盒子里会是什么东西?学生猜出了很多,有的说是皮球,有的说是乒乓球等,接着教师把盒子打开给学生看,盒子里只有黄、白两种颜色的乒乓球。我们来做个摸球游戏,请4个小朋友上来,每人摸5次,看谁摸得黄球多?(4个小朋友上台),教师问下面的同学,在这些小朋友摸球时,我们该有什么要求呢?学生讨论后,得出共同要求,把摸到的黄球数记在纸上或黑板上,教师小结,大家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还真不少,好样的。为了记住4人摸黄球的个数,我们要认真作好记录,记录的过程就叫统计。这一片断,老师让学生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我们该有什么要求呢?”不是命令学生坐好,认真看,作好记录等,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新课学习酝酿了良好的情绪。
  (2)让学生当主角,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信任,少一点包办,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启发他们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学生一旦成了学习的主人,就有兴趣学习,学有目标,学有成效。例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教学中,让学生摆一摆,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发现规律。教师善于运用教具、学具,学生的参与意识就更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个个当了主角,不知不觉地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3)体验成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心理学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学生活动的成功,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本身产生一种情绪体验,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要设计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克服不良心理,在“成功——满足——成功”的良性循环中发展思维。实践证明,积极、健康的情感会使智力发展到较高水平。经过自己努力而理解的东西比教师传授的东西更能使学生感到自豪,经久不忘。如设计“购物问题”,小红去秋游,准备了20元钱,商店里面包每只1元,可乐每罐2元,苹果每千克4元。你能帮她算一下小红可以买什么,可以买多少?这样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思考得出的答案是这样的:学生甲:把20元钱全部用完,可以给一部分东西给其他同学;学生乙:只买两只面包,自己可以准备小壶;学生丙:不买苹果,野外吃苹果不方便……可见人人都是设计者,人人都是成功者。再如设计这样的题目:学校有一块正方形花圃,计划用花圃的二分之一种花,二分之一种草,你认为怎样安排比较美观?这些问题,就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解决,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此时,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会自然产生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进一步激发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总之,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能只考虑认知过程,而同时要考虑情感过程。在你的情感教育中建立良好的“情绪场”,以调动学生的“心理场”,从而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教师应用自身情感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让学生插上轻松、愉快的知识翅膀,驾御快乐、无忧的理想之舟,在数学的殿堂驰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 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