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设情境,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 东措卓玛
【机构】 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第一民族中学
【摘要】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设情境是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创设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情境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其成为优化语文课堂的催化剂。但是教学中的情境必须是合理而有效的,它应该符合学情,能够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和融入情境,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学习动机
【正文】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指出:“营造教学情境是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平台和环境,如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益,对我们长期从事应试教育的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够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气氛热烈,甚至出神入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情境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因而,面对枯燥乏味的课堂,我们必须注重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努力使情境为语文课堂增光添彩,成为优化语文课堂的催化剂。
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呢?
一、巧设导入,创设铺垫情境
成功地上好一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巧设导语是至关重要的。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中,为教学创造最佳的时机。
我在教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一幅对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领呐喊;先生已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是写谁的,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很快就说出是鲁迅,接着我又让学生回忆了鲁迅的文学常识,然后说说在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他的文章。接着深情导入——还记得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个故事的人是谁呢?生说。对,她就是长妈妈。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何魅力呢?在她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节课上得效果很不错。
二、运用音乐渲染,创设情感情境
音乐给人有很强、很直接的感染作用。古有项羽“闻四面楚歌”而失兵败军,最终乌江自刎。可见音乐能渲染情境创设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运用音乐,会收到意想不到地效果。在教学中,如果能够配上情调和谐的音乐作背景,就更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强烈的情感氛围。当然,背景音乐的选择既要同朗读语调的选择相协调,又应同文章的基本情调一致才行。否则。背景音乐非但不能促进情境的设置,反而会影响课文本身的感人色彩。但是,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用好背景音乐,它就会如天籁之音般为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教《背影》一文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浓厚的父爱,在带领学生走入文本前,我先播放《父亲》这首歌,“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低头……儿只有轻歌一曲合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感人肺腑的歌词,饱含深情的演唱打动了每个学生,他们在听完之后眼里都饱含热泪。看到这种情景,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父亲的情感体验。此时的学生非常激动,尽情倾吐父亲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在学生感情投入时,我借机话题一转,说“每一个父亲都非常关爱自己的孩子,那我们应该怎样去解读自己的父亲,去感受父爱的伟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朱自清那感动了所有人的散文《背影》,从中去寻找答案吧。”学生于是迅速进入文本。这堂课上,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对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都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让课堂有了生命的灵动。
三、利用表演,创设互动情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表演,创设学生之间互动的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学生为了演好角色,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充分了解,甚至有的学生可以将课文背下来,在这种熟悉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时可以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感所闻。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的诗词、故事等素材都是学生表演的好材料。
如在学习《石壕吏》时,让学生把这首诗编成剧本,然后让学生自己表演,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诗的主题,学生兴趣盎然。还有在学习《变色龙》的时候,让学生自由结合,根据课本内容,选择角色,进行表演,通过扮演主人公,让学生对人物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不仅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而且还掌握了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学生通过表演动作和表演课本剧的朗读形式满足了他们活泼的天性,同时在学生课本剧的情境影响下,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孤独之旅》时,在多媒体上播放电影《草房子》中与课文相关的那一片段,同学们兴趣高涨,与主人翁杜小康产生了共鸣,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说“屏”》等课文时,由于学生对这些都没见过,所以在学习时有些困难,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查找些与之相关的图片,结合课文进行学习,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课也活起来了。总之,影音情境的创设能够给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五、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所说的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几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须靠教学语言来实现。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难以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学艺术最终也体现于教学语言中。“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师教学功夫和深浅就体现在教学语言的锤炼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语言要准确、简洁、富有哲理而又不乏风趣,给学生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发挥教学语言惊人的魅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已经成为重点内容,使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情境教学从实际出发,灵活地综合运用,大大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巧妙结合多种情境方法,创设情境的氛围,愉快地教学,发挥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语文课堂中应该有一股气韵贯通着,这股气韵就是情境。气韵通了,课堂上就有了活力,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一句话: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指出:“营造教学情境是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平台和环境,如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益,对我们长期从事应试教育的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够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气氛热烈,甚至出神入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情境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因而,面对枯燥乏味的课堂,我们必须注重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努力使情境为语文课堂增光添彩,成为优化语文课堂的催化剂。
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呢?
一、巧设导入,创设铺垫情境
成功地上好一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巧设导语是至关重要的。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中,为教学创造最佳的时机。
我在教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一幅对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领呐喊;先生已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是写谁的,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很快就说出是鲁迅,接着我又让学生回忆了鲁迅的文学常识,然后说说在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他的文章。接着深情导入——还记得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个故事的人是谁呢?生说。对,她就是长妈妈。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何魅力呢?在她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节课上得效果很不错。
二、运用音乐渲染,创设情感情境
音乐给人有很强、很直接的感染作用。古有项羽“闻四面楚歌”而失兵败军,最终乌江自刎。可见音乐能渲染情境创设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运用音乐,会收到意想不到地效果。在教学中,如果能够配上情调和谐的音乐作背景,就更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强烈的情感氛围。当然,背景音乐的选择既要同朗读语调的选择相协调,又应同文章的基本情调一致才行。否则。背景音乐非但不能促进情境的设置,反而会影响课文本身的感人色彩。但是,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用好背景音乐,它就会如天籁之音般为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教《背影》一文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浓厚的父爱,在带领学生走入文本前,我先播放《父亲》这首歌,“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低头……儿只有轻歌一曲合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感人肺腑的歌词,饱含深情的演唱打动了每个学生,他们在听完之后眼里都饱含热泪。看到这种情景,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父亲的情感体验。此时的学生非常激动,尽情倾吐父亲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在学生感情投入时,我借机话题一转,说“每一个父亲都非常关爱自己的孩子,那我们应该怎样去解读自己的父亲,去感受父爱的伟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朱自清那感动了所有人的散文《背影》,从中去寻找答案吧。”学生于是迅速进入文本。这堂课上,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对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都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让课堂有了生命的灵动。
三、利用表演,创设互动情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表演,创设学生之间互动的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学生为了演好角色,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充分了解,甚至有的学生可以将课文背下来,在这种熟悉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时可以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感所闻。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的诗词、故事等素材都是学生表演的好材料。
如在学习《石壕吏》时,让学生把这首诗编成剧本,然后让学生自己表演,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诗的主题,学生兴趣盎然。还有在学习《变色龙》的时候,让学生自由结合,根据课本内容,选择角色,进行表演,通过扮演主人公,让学生对人物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不仅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而且还掌握了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学生通过表演动作和表演课本剧的朗读形式满足了他们活泼的天性,同时在学生课本剧的情境影响下,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孤独之旅》时,在多媒体上播放电影《草房子》中与课文相关的那一片段,同学们兴趣高涨,与主人翁杜小康产生了共鸣,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说“屏”》等课文时,由于学生对这些都没见过,所以在学习时有些困难,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查找些与之相关的图片,结合课文进行学习,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课也活起来了。总之,影音情境的创设能够给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五、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所说的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几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须靠教学语言来实现。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难以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学艺术最终也体现于教学语言中。“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师教学功夫和深浅就体现在教学语言的锤炼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语言要准确、简洁、富有哲理而又不乏风趣,给学生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发挥教学语言惊人的魅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已经成为重点内容,使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情境教学从实际出发,灵活地综合运用,大大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巧妙结合多种情境方法,创设情境的氛围,愉快地教学,发挥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语文课堂中应该有一股气韵贯通着,这股气韵就是情境。气韵通了,课堂上就有了活力,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一句话: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