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及应遵循的原则
【作者】 才 果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第一小学
【摘要】从分析现状着手,我们才能找到更科学的提问设计方法,知道什么样的“问”,才能起到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作用。而遵循原则无疑是我们科学设计、合理运用提问的法宝。【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现状分析;原则;遵循
【正文】
提问是课堂教教学的有效组织方式,是“教有疑”触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提问设计不仅能引发师生互动对话,建立和谐学习氛围,还能促进学生思维参与,促进灵动智慧、高效课堂的创建生成,但从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提问现象广泛存在,这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乃至将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加强提问的科学设计、提高问的教学有效性是我们应着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一、现行语文课堂提问症状分析
我们对这些广泛存在的无效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发现这些无效性提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肤浅性提问。如果一节课中老师提的每一个问题学生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试问这能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高还是说明学生的基础好呢?恐怕都难说明。只能说明老师的问题太简单。这种肤浅性的提问往往伴随着教师的口头禅出现,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诸如这样的语言“好吗?对吗?是吗?愿意吗?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有没有?”等。这样的提问看上去很热闹,课堂气氛很好,老师一问学生齐声回答,表面上学生全都会,实则什么也没学进去。
(二)深奥性提问。与肤浅性提问相反,有的老师提问太深奥。一个问题抛下去,学生目瞪口呆、云里雾里、无从思考,索性放弃,乖乖地等待老师的答案公布。这样的提问看起来老师的知识渊博,功底深厚,提问水平高,但是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课堂的机会。这样的提问,往往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信,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随意性提问。课堂上经常有意外的事情发生,而且有时候课堂也会因为某种意外而变得异外精彩。但是这并不表示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意地提问。有的老师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学生说到什么就问什么,脚踩西瓜皮,一路问到底,认为只要自己能问,学生能答就好。这种没有经过设计,漫无目的的提问往往与教学目标无关,脱离课堂,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四)重复性提问。有的老师会无意识地把生活中的习惯带到课堂中来,特别是低年级的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生怕学生没听到。这种重复性的提问经常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当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下面没有同学举手或只有几个同学举手时,不到两秒,老师会加重语气再重复一遍问题,有时甚至重复几遍。
(五)固定性提问。这个“固定性”,指的是提问的对象固定。很多老师都偏爱于优生,因此每次上课回答问题的都是那几个班级的宠儿,而且是每次都是他们轮流回答,有的同学一节课回答五六次,大部分一次也轮不到,这钟现象我们在一些大型的公开课上也可以经常看到。似乎上课的只有老师和那几个优生,而其他的同学都成了旁观者。
(六)高频率提问。高频率提问不等于高效率提问,因为提问的数量不等于质量。一节课下来,教师提问的数量越多,学生思考的机会就越少,一个问题刚提出,学生还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教师就为了挤压时间,就把本该学生思考寻得的答案而直截了当地呈现了出来,而且问题一个接一个,一堂课几十个问题都这样匆匆而去,最后,学生的知识掌握了吗?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了吗?
二、语文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实践策略
针对当今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各种无效提问,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教师自身出发,自我诊断,精心设计问题,提高教师提问的技巧与艺术,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问题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了解学生,深入钻研教材。首先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智力发展水平,还要对班级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所了解。然后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特点预设问题,只有备课时预设过的问题,才能在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围绕目标提问,使所提问题具有科学性与目的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科学性。教师提问的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切不可拖拖拉拉,重复提问。
(二)适度性原则。这一原则是针对肤浅性提问和深奥性提问而提出的。教师提问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才能有效完成。问题太肤浅,学生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不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没有挑战性。反之,问题过难,学生望而却步,没有思考的兴趣,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三)适量性原则。凡事“过尤不及”,问题过多或过少都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问题太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过多,而且等待时间不足,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教师所提问题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四)全体性原则。教师所提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让他们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快乐地度过四十分钟,不可让他们在煎熬中等待下课的铃声。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不同难易层次的题目,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去回答,尽量使每位同学都有回答的机会,使他们树立信心,渴望学习。
总之,提问是组织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常用的互动方式。我们不能因为你操作简单而随意运用。要不知道,课堂成功在细节,提问虽“小”,但意义重大,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科学设计,合理运用,才能使其有效性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
[2]郭海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李雪岚,试论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管理策略[J].神州,2012年。
[4]张红玲,改变提问方式 激发学生兴趣[J].考试周刊,2008年。
提问是课堂教教学的有效组织方式,是“教有疑”触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提问设计不仅能引发师生互动对话,建立和谐学习氛围,还能促进学生思维参与,促进灵动智慧、高效课堂的创建生成,但从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提问现象广泛存在,这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乃至将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加强提问的科学设计、提高问的教学有效性是我们应着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一、现行语文课堂提问症状分析
我们对这些广泛存在的无效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发现这些无效性提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肤浅性提问。如果一节课中老师提的每一个问题学生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试问这能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高还是说明学生的基础好呢?恐怕都难说明。只能说明老师的问题太简单。这种肤浅性的提问往往伴随着教师的口头禅出现,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诸如这样的语言“好吗?对吗?是吗?愿意吗?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有没有?”等。这样的提问看上去很热闹,课堂气氛很好,老师一问学生齐声回答,表面上学生全都会,实则什么也没学进去。
(二)深奥性提问。与肤浅性提问相反,有的老师提问太深奥。一个问题抛下去,学生目瞪口呆、云里雾里、无从思考,索性放弃,乖乖地等待老师的答案公布。这样的提问看起来老师的知识渊博,功底深厚,提问水平高,但是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课堂的机会。这样的提问,往往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信,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随意性提问。课堂上经常有意外的事情发生,而且有时候课堂也会因为某种意外而变得异外精彩。但是这并不表示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意地提问。有的老师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学生说到什么就问什么,脚踩西瓜皮,一路问到底,认为只要自己能问,学生能答就好。这种没有经过设计,漫无目的的提问往往与教学目标无关,脱离课堂,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四)重复性提问。有的老师会无意识地把生活中的习惯带到课堂中来,特别是低年级的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生怕学生没听到。这种重复性的提问经常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当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下面没有同学举手或只有几个同学举手时,不到两秒,老师会加重语气再重复一遍问题,有时甚至重复几遍。
(五)固定性提问。这个“固定性”,指的是提问的对象固定。很多老师都偏爱于优生,因此每次上课回答问题的都是那几个班级的宠儿,而且是每次都是他们轮流回答,有的同学一节课回答五六次,大部分一次也轮不到,这钟现象我们在一些大型的公开课上也可以经常看到。似乎上课的只有老师和那几个优生,而其他的同学都成了旁观者。
(六)高频率提问。高频率提问不等于高效率提问,因为提问的数量不等于质量。一节课下来,教师提问的数量越多,学生思考的机会就越少,一个问题刚提出,学生还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教师就为了挤压时间,就把本该学生思考寻得的答案而直截了当地呈现了出来,而且问题一个接一个,一堂课几十个问题都这样匆匆而去,最后,学生的知识掌握了吗?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了吗?
二、语文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实践策略
针对当今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各种无效提问,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教师自身出发,自我诊断,精心设计问题,提高教师提问的技巧与艺术,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问题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了解学生,深入钻研教材。首先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智力发展水平,还要对班级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所了解。然后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特点预设问题,只有备课时预设过的问题,才能在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围绕目标提问,使所提问题具有科学性与目的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科学性。教师提问的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切不可拖拖拉拉,重复提问。
(二)适度性原则。这一原则是针对肤浅性提问和深奥性提问而提出的。教师提问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才能有效完成。问题太肤浅,学生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不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没有挑战性。反之,问题过难,学生望而却步,没有思考的兴趣,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三)适量性原则。凡事“过尤不及”,问题过多或过少都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问题太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过多,而且等待时间不足,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教师所提问题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四)全体性原则。教师所提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让他们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快乐地度过四十分钟,不可让他们在煎熬中等待下课的铃声。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不同难易层次的题目,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去回答,尽量使每位同学都有回答的机会,使他们树立信心,渴望学习。
总之,提问是组织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常用的互动方式。我们不能因为你操作简单而随意运用。要不知道,课堂成功在细节,提问虽“小”,但意义重大,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科学设计,合理运用,才能使其有效性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
[2]郭海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李雪岚,试论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管理策略[J].神州,2012年。
[4]张红玲,改变提问方式 激发学生兴趣[J].考试周刊,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