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以学论教,少教多学
【作者】 阳光锐
【机构】 云南省西畴县第一中学
【摘要】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秉持“少教多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启发性、针对性、创造性、发展性地“少教”,实现学生积极地、理解地、深度地、自主地“多学”。【关键词】高中数学;与时俱进;少教多学;积极探究
【正文】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少教多学就是让学生积极学习,变“以教师为主的多教”为“以学生为主的多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自学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一、转变观念,少教多学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新课程理念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以往“满堂灌”的习惯做法,真正做到“少教多学”;转变以往“先教后学”的习惯做法,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做到与时俱进,“倒空传统教学的瓶子”“装满有效教学的瓶子”。
夸美纽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因此,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实现少教多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愉快,让老师教得轻松。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通过教师导趣、导读、导疑、导思、导问、导练、导评,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最大的“教”就是“不教”,最重要的“学”就是“自学”。因此,教师需要想方设法实施大数学教学观,注重实施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学生的嘴,使之能讲;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学生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促使学生有思考、质疑、表述、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行释疑解难的探究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
变“教”为“学”,首先必须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这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基础。过去农民插秧,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秧苗插得越密,就会收获越多,但最后还是事与愿违,收获少之又少。后来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劳苦,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却带来了意外的丰收。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是具有独特个性和潜能的人,我们只有创造条件让他们快快乐乐地成长、健康生活、幸福学习。
“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让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挥学生天性和潜能: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多学,教师要尽量少讲。这样学生才会快乐地多学,主动地学,有兴趣地学,高效率地学。
二、创设情境,快乐学习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创设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氛围,促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学习当中,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快乐,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情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服务于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情为景生,景为情设。数学知识是具体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对具体情境的抽象化、符号化和数字化的概括。学习数学知识应该把相应的知识还原到具体的应用情境中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这些知识的产生背景、应用场景。化抽象为具体,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能够把数学学习和生产生活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遵循针对性、趣味性、探究性、挑战性、应用性、启发性和明确性原则,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实施。
如我在组织学习“数列极限的概念”时,特别有趣地创设了一个生活情景,说:有位学生需要到达前方4米远的终点,他面向终点方向,第一步走了1米,第二步走了1/2米,第三步走了1/4米……如此类推,这位学生走的每一步都是前一步长度的1/2。请大家计算一下,这位学生走到终点,需要走多少步?由于这个导入真实有趣,顿时,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情趣盎然,个个饶有兴趣地计算着、讨论着;部分同学更是亲身试验,根据要求实地操作,学习劲头分外热烈,实现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寓教于乐。
高中数学情境创设主要是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等三种,教学过程中,选择哪一种情境创设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才能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有效的情境创设需要讲究新、奇、异、活。
又如,我在组织学习“概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没有直入主题,而是向学生巧设悬念说:“大家在大街小巷都见过这样一种游戏吧,游戏的设局者在一个箱子里放有20个球,球上贴有数字的号码,其中贴有偶数和奇数号码的球各为10个,参加玩游戏的人,从箱子里摸球,若摸出来的两个球和为奇数,设局者给5元钱,反之,参加游戏者给设局者5元钱。但是,每次参与玩游戏,赢的人基本上都是设局者。同学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里面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奥秘?”说完,学生纷纷点头,说自己经常在街头看到这种游戏,但是对于为什么设局者赢多输少这一问题,并不知道其中的秘密所在,因此学生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希望从我这里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我巧设的问题情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概率”的学习,兴趣大增。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睿智,实现创新。
三、自主学习,方法至上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探究,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在于新颖,在于奇特,在于妙趣横生。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学”的兴趣,“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做到: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教材,学活数学知识。
最有效的方法是知识的方法。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在于有效的导,讲究探究的策略和方法,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才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以致于终生发展的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关爱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感受数学魅力,树立自信,点燃自主学习的激情;第三是注重设疑问难,激思启智,激发探究动机,感受自主学习的愉悦;第四是要优化教学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做到多措并举,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创新。
例如:我在组织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时,首先巧问:“在学习二次函数图象的绘制之前,我们先来对二次函数的性质等内容进行简单的复习,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呢?我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总结。”这样有效的提问,能促进学生明确自己思考的内容与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考虑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探究。
成功的教学之所以精彩,是因为教师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之上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现在的课堂教学,有的课堂积极而活泼,有的课堂拘谨而刻板;有的协调而融洽,有的冷淡而紧张。“活”的课堂,学生求知欲、表现欲旺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气氛融洽,课堂上不断生成,不断发展。
如我组织学习“三角函数”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明白正弦、余弦以及正切的具体计算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正弦、余弦以及正切存在的意义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学生介绍寻求三者联系与区别的方法。具体到余弦时,教师要首先介绍余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白余弦在三角函数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其次让学生思考三角形三边和三角与余弦的内在关系,从而让学生推导出对于任意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两倍这一余弦性质。即a2=b2+c2-2·b·c·cos?A,b2=a2+c2-2·a·c·cos?B,c2=a2+b2-2·a·b·cos?C。只有让学生这样一步一步掌握深入探究的基本方法,才能培养学生多方面进行思考的能力。
总之,学生是最具创造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建构和创造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秉持“少教多学”理念,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积极地学习、独立地学习、创造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娟.“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理念下数学探究性教学[J].时代教育,2012,(22);
[2]李志刚.在数学课堂中应实施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4,(21);
[3]康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现“少教多学”的数学课堂[J].辅导员,2015,(15);
[4]汪梅.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2014,(10);
[5]林宗太.论高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引导[J].读与写(上,下旬),2015,(20)。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少教多学就是让学生积极学习,变“以教师为主的多教”为“以学生为主的多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自学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一、转变观念,少教多学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新课程理念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以往“满堂灌”的习惯做法,真正做到“少教多学”;转变以往“先教后学”的习惯做法,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做到与时俱进,“倒空传统教学的瓶子”“装满有效教学的瓶子”。
夸美纽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因此,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实现少教多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愉快,让老师教得轻松。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通过教师导趣、导读、导疑、导思、导问、导练、导评,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最大的“教”就是“不教”,最重要的“学”就是“自学”。因此,教师需要想方设法实施大数学教学观,注重实施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学生的嘴,使之能讲;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学生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促使学生有思考、质疑、表述、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行释疑解难的探究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
变“教”为“学”,首先必须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这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基础。过去农民插秧,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秧苗插得越密,就会收获越多,但最后还是事与愿违,收获少之又少。后来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劳苦,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却带来了意外的丰收。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是具有独特个性和潜能的人,我们只有创造条件让他们快快乐乐地成长、健康生活、幸福学习。
“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让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挥学生天性和潜能: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多学,教师要尽量少讲。这样学生才会快乐地多学,主动地学,有兴趣地学,高效率地学。
二、创设情境,快乐学习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创设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氛围,促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学习当中,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快乐,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情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服务于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情为景生,景为情设。数学知识是具体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对具体情境的抽象化、符号化和数字化的概括。学习数学知识应该把相应的知识还原到具体的应用情境中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这些知识的产生背景、应用场景。化抽象为具体,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能够把数学学习和生产生活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遵循针对性、趣味性、探究性、挑战性、应用性、启发性和明确性原则,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实施。
如我在组织学习“数列极限的概念”时,特别有趣地创设了一个生活情景,说:有位学生需要到达前方4米远的终点,他面向终点方向,第一步走了1米,第二步走了1/2米,第三步走了1/4米……如此类推,这位学生走的每一步都是前一步长度的1/2。请大家计算一下,这位学生走到终点,需要走多少步?由于这个导入真实有趣,顿时,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情趣盎然,个个饶有兴趣地计算着、讨论着;部分同学更是亲身试验,根据要求实地操作,学习劲头分外热烈,实现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寓教于乐。
高中数学情境创设主要是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等三种,教学过程中,选择哪一种情境创设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才能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有效的情境创设需要讲究新、奇、异、活。
又如,我在组织学习“概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没有直入主题,而是向学生巧设悬念说:“大家在大街小巷都见过这样一种游戏吧,游戏的设局者在一个箱子里放有20个球,球上贴有数字的号码,其中贴有偶数和奇数号码的球各为10个,参加玩游戏的人,从箱子里摸球,若摸出来的两个球和为奇数,设局者给5元钱,反之,参加游戏者给设局者5元钱。但是,每次参与玩游戏,赢的人基本上都是设局者。同学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里面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奥秘?”说完,学生纷纷点头,说自己经常在街头看到这种游戏,但是对于为什么设局者赢多输少这一问题,并不知道其中的秘密所在,因此学生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希望从我这里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我巧设的问题情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概率”的学习,兴趣大增。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睿智,实现创新。
三、自主学习,方法至上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探究,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在于新颖,在于奇特,在于妙趣横生。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学”的兴趣,“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做到: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教材,学活数学知识。
最有效的方法是知识的方法。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在于有效的导,讲究探究的策略和方法,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才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以致于终生发展的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关爱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感受数学魅力,树立自信,点燃自主学习的激情;第三是注重设疑问难,激思启智,激发探究动机,感受自主学习的愉悦;第四是要优化教学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做到多措并举,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创新。
例如:我在组织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时,首先巧问:“在学习二次函数图象的绘制之前,我们先来对二次函数的性质等内容进行简单的复习,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呢?我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总结。”这样有效的提问,能促进学生明确自己思考的内容与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考虑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探究。
成功的教学之所以精彩,是因为教师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之上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现在的课堂教学,有的课堂积极而活泼,有的课堂拘谨而刻板;有的协调而融洽,有的冷淡而紧张。“活”的课堂,学生求知欲、表现欲旺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气氛融洽,课堂上不断生成,不断发展。
如我组织学习“三角函数”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明白正弦、余弦以及正切的具体计算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正弦、余弦以及正切存在的意义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学生介绍寻求三者联系与区别的方法。具体到余弦时,教师要首先介绍余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白余弦在三角函数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其次让学生思考三角形三边和三角与余弦的内在关系,从而让学生推导出对于任意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两倍这一余弦性质。即a2=b2+c2-2·b·c·cos?A,b2=a2+c2-2·a·c·cos?B,c2=a2+b2-2·a·b·cos?C。只有让学生这样一步一步掌握深入探究的基本方法,才能培养学生多方面进行思考的能力。
总之,学生是最具创造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建构和创造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秉持“少教多学”理念,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积极地学习、独立地学习、创造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娟.“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理念下数学探究性教学[J].时代教育,2012,(22);
[2]李志刚.在数学课堂中应实施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4,(21);
[3]康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现“少教多学”的数学课堂[J].辅导员,2015,(15);
[4]汪梅.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2014,(10);
[5]林宗太.论高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引导[J].读与写(上,下旬),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