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摭谈

【作者】 彭学江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指导中心

【摘要】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主角;教学手段
【正文】
  毋庸置疑,新课标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全面的开发,充分体现新课标的“学生主体地位”,有的教师常采用“课堂讨论法”或“课堂交流法”进行课堂教学,以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了,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讨论”了课内问题或“交流”了学习方法,课堂气氛热烈了,便完成了“互动”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堂却出现了问题:表面上生动活泼、热热闹闹,结果是对文章有难得一见的精评深析;重形式,轻实质,语文课堂教学正在从一个低效走向了另一个隐藏的低效。有人这样形容并总结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重表达,轻积累,语文课堂‘话声汹涌’;重拓展,轻品评,语文课堂‘拓荒成风’;重读‘量’,轻读‘质’,语文课堂‘读领风骚’”这不能说不入木三分。那么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高效有价值?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呢?
  一、精心打造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简约踏实
  教师要精确地把握课文的教学目的,就必须需要多元解读课文文本,当你学会解读文本时,你才会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你才会勇于面对课堂教学是智慧与激情综合生成的挑战;你才会不负众望地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所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规律,确立课文的重难点,语言训练点。其他的课堂补充和调节设计只能是一种“调味品”,是为语文课服务的,不可冲淡主题,当然更不能为了取悦听众(听课老师和学生)而荒于嬉。
  2.教学设计保证合理
  包括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思考、学习交流和成果展现的时间以及几分钟的反馈练习时间。要精心设计问题,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课堂上“教师少讲或不讲,做最优秀的学习者,并且只是通过适当的点(点拨)、问(追问)、导(引导)为主线把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连贯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让给学生”。
  3.教学设计不要面面俱到
  一个重点、一个难点,学生揣摩感悟透就行。我记得前不久教育局主抓教学的李国刚主任曾经说过:“一节课不能容纳太多的内容。如果一节课有多个重点,就没有重点可言了。高效的课堂必须有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条印象深刻的、脉络清晰的纲,并做到纲举目张。也就是说只有老师‘高效’,才能使学生‘高效’”。简约化的反馈练习设计则是结合课文进行的边积累边运用,不纯粹为积累而积累进行大量题海训练。简约化的反馈练习设计会避免特别简单和特别难的题目。少专项,多综合,渗透过程与方法。具体地说是结合课文生字、文章的空白点,单元主题,语文特点来进行积累、练笔。
  二、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曾提出要还原语文本色的观念,提倡平淡、简单、扎实、轻松的教语文,“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试想,假如同学们在课堂之上,或争相举手踊跃发言,或对答如流滔滔不绝,或凝神静思灵感顿现,或奋笔疾书下笔成文……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那我们还用担心孩子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吗?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更能达到高效的目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具体做法是:
  1.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我感觉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因为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课前读课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收集资料,或查阅书籍、或引经据典、有条件的同学还上网查询……这不仅锻炼了他们动脑能力,而且还增强了动手能力,还有辨别思维能力。因为每次学生所选择的话题都跟本课有关,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学生兴趣大增,每天都盼着上语文课。试想学生这样的状态能不高效吗?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学生们争先恐后,都想自己被教师认定为“小老师”,为了这个角色,有的学生还在课前毛遂自荐,积极性极高。
  2.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包括对教具的使用。最后,学生还要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下来,也就相当于教师写教案。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这样当他们走上讲台时,教态自然,语言流畅,俨然一位“小老师”,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一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三、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我把课堂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辩论、分角色朗读、竞背比赛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让思维也运转起来,让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美)内尔·诺丁斯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