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妙用“答案”做答案——关于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做法分析

【作者】 刘 娜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花园乡初级中学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材料分析题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会加强学生在这方面题的练习,但由于题目的灵活性较大,往往学生在做题时的得分并不高。
【关键词】历史;材料分析;问题答案
【正文】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在中考历史试卷中材料题的灵活性逐渐增强,所占比重增多,答案的要求更精准,从而使一些同学对这类题的答案感觉无从下笔,导致失分率较高。
  材料解析题从表面看变化多端,没有什么规律可言,而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去阅读,去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有些答案就在材料中。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从材料中找答案。
  一、 精读材料找答案
  学生在做材料分析题的时候往往忽视材料的阅读,或者说根本就不去读材料,把阅读材料当成是在浪费时间,其实这是做材料题最致命的错误。题目所涉及到的材料,对于我们提取答案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材料已经包含了问题的答案。
  如:广东梅州市201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材料三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它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问题:说出材料二中桥梁在世界桥梁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题目要求我们从材料中说出桥梁的地位,因此如果不能做到对材料的精读,仅依靠自己的理解就走错了路。我们发现这道题的答案就在材料中,一是: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二是: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上的价值。所以要求学生对这一类题必须做到精读。精读的过程就是产生答案的过程。也就是从“答案”中去找答案。同样2013年济南中考试题:
  材料一,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用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直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问题:材料一中的“中国梦”指的是什么?这道题也同样,答案就出现在材料中,只要认真读下题答案就出来了: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 审清问题找答案
  在做题时切记要求学生在认真读完材料后,对于问题的设置也要仔细的去阅读,这样防止回答的问题跑偏。比如:2011年江苏苏州一道中考题: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1分)
  这道题是要求用材料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变法的历史作用,如果学生没有认真的去读题,而是脱离了材料,仅根据自己对知识的记忆去做的话,很明显是答非所问了,是得不到分的。
  三、 根据材料组织答案
  对于有些问题,当我们在第一时间不能找到答案的情况下,应该尝试去组织、概括答案,答案的寻找就根据材料中所能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比如:2011年山东滨州中考试题:
  材料三:(元朝疆域)“北与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言”——《元史地理志》
  问题:从材料三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1分)
  这道题仅仅是要求在材料中,锻炼大家对历史信息的概括能力。只要能读懂材料,问题就很简单,这段话就是说明了:元朝疆域的辽阔。另外还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2013年济南中考试题41题,
  材料二  汉代时有人这样评价秦始皇:“秦王贪婪暴虐,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坏:大乱,人民起义)。《汉书,贾山传》
  问题: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回答,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不但要对对材料进行组织,还需要通过材料联想到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来进行答题,答案提示:秦始皇实行暴政,引起人们起义,导致秦亡。这就要求学生会组织答案。
  四、答案要求格式化
  现在对历史问题的回答不再像以前,成篇大论,条理不明确,而是要点明确,格式规范,几个字或十几个字,一目了然。在这种情况下,对答案的要求不但准确,还要做到美观、大方,否则讲的不到高分。比如2013年农垦牡丹江初中毕业考试:
  材料二: 90多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问题:材料二提到的“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发生在哪一年,开始于哪个城市?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是什么?这一个题涉及到四个小问题,如果不注意格式,就会把答案混在一起,将影响考试的得分,因此做题时要注明,你的答案是针对哪一问。要做到条理明确,答案有针对性。
  以上是对材料分析题做法的四点分析,要想做好这类题,只要大家能掌握这类题题的技巧,无论出题者怎么变换命题,我们都能做到机动、灵活应对,做到事半功倍,取得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