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点滴谈

【作者】 阮殿访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中水镇石板河小学



【正文】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语文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培训学生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实施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变化的梯度,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灵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确保学生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一、点拨探究方法
  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有科学的方法才能行取事半功倍的效果,探究性学习同样如此。
  第一,理解性探究。理解性探究是指对知识内容的准确理解。是一种初步的常规知识的探究活动,代表着比较低的生活水平,但它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的基础,是深入探究不可缺少的一环。
  第二,分析性探究。分析性探究是透过现象深入地探究知识的本质,知识内在因果联系的探究活动。它是理解的最高阶段,是培养学生推理与说理的途径,也是学生对某个问题作出创造性回答的先决条件。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我用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句中的“狡猾”一词本是贬义词,为什么用在这里呢?这就要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个性品质的诸多方面作逐层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的回答出来。
  第三,评价性探究。评价性探究包括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两个方面。这是一种为了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对各种想法、做法、解答等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在思维层次上,它是一种鉴赏或评价性高于分析性的活动。它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有能超过教材内容自主地进行评价的能力。
  第四,创造性的探究。所谓创造性的探究就是学生在创作思维的指导下,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而创造出新的知识结构体,或加工、利用原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的一种初级实践活动。科学的设计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有优先考虑所设计的一系列的问题之间的联系。设计的好的问题应该是一环扣一环,思维不脱节,必须能把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和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敢于向旧观念和权威提出质疑。要注意问题的多解性,即对设计的问题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不要答案的唯一,只要言之有理。答案越丰富越能训练学生,让学生在思辨中提高文化品味,发展健康的个性。教师在备课时还要注意设计问题的巧妙,科学而有新意。另外,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要允许不同见解的存在。对内容的理解要多角度去思考,并且从每个角度考虑它的合理性,千万不要随便说“不”,即使学生回答的问题有偏差,教师也要尽量从积极地角度去肯定,同时指出不足,这样就能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素质和谐稳定的发展。
  二、注意学生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的具体体现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种学习既需要学生发挥各自不同的学习特长,又依赖组内每一成员的协作学习能力。在课题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协调起来。具体表现在让细致认真的学生偏重于检索文献,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偏重于对较困难的问题进行分析,让文笔流畅的学生偏重于文章的写作,让擅长电脑的学生偏重于电脑的操作;让能力强的学生承担工作量大的任务,让能力弱的学生进行简易操作的工作等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发挥各自的长处,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和发展的机会,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当然教师除了考虑到学生的个人特长的优化组合外,还应注意到组内学生的整体效应的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与伙伴及时沟通,良好配合,形成一个能创造横向交流、团体合作的氛围;教育学生在学会责任感的同时又要学会谦让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使学生体会到进退之间自有天地,体会到协作学习带来的个人力量无法企及的乐趣,高效高质地完成课题探究的任务。
  三、赏识探究结果
  曾经盛行的成功教育的主旨就是让学生充分享受的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更持久的动力。探究性学习更是如此。首先,学生探究学习的结果,要形成结论,要用书面、口头、图表等形式展示,要通过表达使探究结果外显化;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要十分关注,要让学生觉得他们所干的事情是十分受老师重视的,从而热情的投入;再次,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特点,体力特征,果子挂的太高,其味道再诱人,学习上力不能及,也会放弃;最后,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哪怕是一丁点,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其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再探索的欲望。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应该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主要特征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教师应该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乐学、善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不应追求形式,而应体现实质,应该真实、平实。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在新课程实验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考,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课程改革也是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我们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实现,去反思、去总结、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