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创新

【作者】 张海莲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第十八中学

【摘要】创新教学决定着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它是充分体现“实、细、活、精、新、美”的教学;是敢于揭示教材内在的矛盾、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矛盾,从而达到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教学;它是通过信息高速传递,打破师生心理状态的平衡、知识水平的平衡的教学,而且它是打破学生知识体系和智能体系平衡的教学,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平衡,使师生共同获得发展的教学。
【关键词】创新;精髓;教学方法;投影;多媒体
【正文】
  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能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因此,那些有远见的教育家发出了“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的呐喊。
  一、加强学生探究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意识,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进行创新活动。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化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创新精神是指一种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探索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而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展、问题的探索,问题的解决。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能逐步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敢于质疑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要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如我在进行“元素符号”含义教学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明确指出“元素符号既表示一种元素,又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但在学习化学式涵义后,再次研究就会研究出多种化学涵义。以“铁”为例,学生可以说出:它表示铁元素;它表示一个铁原子。请大家再想一想还能表示什么呢?于是从宏观、微观、量的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有8种涵义。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会知道元素符号更多的涵义。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所获得的成功心理体验中,久而久之会凝聚成敢于向问题挑战,乐学、善学的精神状态,即创新精神。
  此外,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也会有错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最新科技成就或自己的实践,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二、加强教材研究,创新教学举措
  我组织《二氧化碳的制法》一课的教学时,就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验满和收集方法”为目标,根据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合理恰当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来设计课堂教学。第一个教学环节是制取二氧化碳原料的选择。该内容的教学通常是用锥形瓶或试管分别来做演示实验,这种方法相互对比不明显,而且坐在教室后半部的学生很难观察到较明显的现象。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改用投影演示法设计了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是先用三只培养皿放在投影仪上,分别加入碳酸钠、碳酸钙和硫酸钙,然后各倒入适量的稀盐酸,另一组是取两只培养皿先放入适量的碳酸钙,在分别加入稀盐酸和浓盐酸。让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后进行总结。由于实验现象对比明显,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为什么选择碳酸钙和稀盐酸的原因。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及适用范围。如果只让学生掌握简单装置而不进行对比则教学深度不够。我是这样教学的:在不断设问的同时,演示直接用锥形瓶、单孔塞、玻璃导管组成的简单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然后把单孔塞换成双孔塞,添加长颈漏斗,并分析长颈漏斗插入位置的正确与错误,从而组成可以加酸液的简单装置;再在长颈漏斗下端增添有孔塑料隔片及弹簧夹,并演示弹簧夹夹住及松开橡皮管时的变化情况而组成简易气体发生器。由于按照学生的观察及思维顺序安排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了简单装置、简易气体发生器的设计任务并掌握了使用原理。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提供几套装置让学生对比每套装置的优劣,最后总结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适用范围。通过由简到繁的顺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欢愉。第三个教学环节是二氧化碳的验满和收集,我采用对比和讨论的方法,利用多媒体列出两种检验方法,一种火柴伸入集气瓶内,一种火柴平放在集气瓶口让学生对比并得出正确的方法。在教学收集方法时,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并弄清其原因。
  三、改革教学方法,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素质教育要求化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开放性,即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采用启发、发现、讨论、探索或以上各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以期达到最佳效果。研究表明,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或听教师讲授后,学生能记住10%-20%的内容,学生对所看到能记住30%左右,对自己既看到又听到,便能记住70%左右,如果学生亲手操作又描述或讲述过记住90%。由此不难看出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巧设追问,深入分析。为了不断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我总是根据教学具体情况,不断追问学生。例如,初中化学教学中讲授一氧化碳还原性时,涉及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但教材中并没有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这时巧妙地对学生设疑:实验室如何操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一实验?这时学生会想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而回答:①通入纯净的CO(排净试管内的空气)。②加热。③停止加热(继续通CO防止Cu重新被氧化)。④停止通CO。我作进一步启发设疑: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步骤是否相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会想到CO和H2不一样,因为CO有毒,尾气必须处理。因此在上述步骤上应加上:⑤尾气处理。当讲到尾气处理时,进一步提问如何处理剩余的CO。学生经过思考会想到几种处理CO的方法,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得出最佳方案。
  2、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比较是确定现实现象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从比较中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突出矛盾的特殊性。比较又是概括的前提,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定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把这些事物联合为一组进行概括。在教学中,应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在这种综合、对比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总之,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要求教师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做课程的研究者,创新式地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小山,[教师教学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3]沈怀林,[课程教材教法研究],云南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杂志社 2009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