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

【作者】 刘志平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很差,他们进入中职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够很快就业,所以,对基础课程很是不重视,许多学生认为上基础课是浪费时间,也有许多老师不能够适应形势的变化,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使得语文教学是举步维艰。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运用;注重实用;能力培养
【正文】
  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近年来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地思考。我们认为,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应该从改变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入手,注意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将书本知识迁移为学生的实际能力,使语文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一、学生基础课程度分析
  我们认为,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课程学得差的主要理由,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态度差。大部分学生的思想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学习,更不是基础课的学习,他们不会去考虑谁的学习成绩好,更不会主动地学习;第二位是行为习惯差,学生们不会很好地安排学习时间,不会珍惜时间去学习,更不会有学习的习惯;第三位的是学习能力差,他们文化基础普遍太低而且综合学习能力不强,他们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更不会主动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但?21世纪将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家越来越重视人才这一最宝贵的资源,提出创造“人人可以成才,时时可以成才,处处可以成才”的环境。在这种思想的认识下,很多家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出“高考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的认识误区,所以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和人文教育的实施必须并行。 
  二、语文课堂现状及语文教师的素养
  在职业教育这一块上,语文一直以来是被学生所忽视的学科,因而课堂上往往出现睡觉、不注意听讲、不摸课本、玩手机、聊天的现象。而语文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素质方面又有不可估量的责任,所以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感兴趣“够用性”的学习呢?首先,教师应有坚实的课堂基本功,增强个人的语言魅力,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教学魅力和人格力量的体现,亲和力的教学语言有利于消除学生羞涩和厌学感,有利于焕发学生和教师的活力。其次,要了解学生需要,思维特点,生活经验等等。只有了解学生情况,教学才能有“针对性、有效性”。再次,教师应注意在“够用”、“实用”的原则指引下,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节语文课不应该是讲得越多越好,一篇课文更不是讲的越细越好。语文课应该是学生学会得越多越好。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应该是学生越喜欢听越好。
  三、语文课堂形式的改革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虽然有大纲中提出的内容和要求,但是为了利于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应该对课本重新整合,主要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文的认读。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能力训练和提高,不能照搬照套普高学生的能力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听说读写的培养目标分别分开来,分别上成速记课、普通话演讲课、美读欣赏课、书法课等。这样,课堂上往往就会显得轻松愉悦。学生从而也会在兴趣的点滴积累中有成就感,所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在“量”上和“速度”上不能要求过高,因为学生基础不太好,所以要循序渐进,要兴趣性和社会实用性相结合教学。
  四、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应充分发挥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尊重职业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首先,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其次,让学生的口动起来。针对学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班内交流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最后,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在语文课堂,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中,进一步养成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五、重视对语文应用能力的教学,密切结合学生的特点,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首先,改变重读写、轻听说的做法,加强口语交际训练。现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传播的迅速发展,口语的表达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加强职校学生口语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的需求有计划地、序列化地、由简单到复杂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其次,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我认为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应针对各专业特点,对所选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删减,并补充一些与本校专业有关的课文进行教学。总之尽量选一些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用性强的教材,既加强了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巩固专业思想,又增加了专业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最后,开辟第二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有用人才。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有不少人是为了混个文凭,普遍学习情绪低落,学习信心不足。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如举办成才报告会,联系古今中外一些名人早年学业不佳,后发奋努力成才的事迹教育学生;举办演讲会,点燃理想火花;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职校学生的特点,举办多种竞赛活动:朗诵、猜谜、讲故事、纠正错别字等,给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信心。
  总之,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素养。我们认为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和人文教育的实施并不冲突和矛盾,正如韩愈所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只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慧生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反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陈树杰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