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中我的情境教学
【作者】 李素玲
【机构】 新疆第七师131团奎管处中学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情境教学。它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具有形象化与生动化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目标中强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知识,让小学生更容易对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学生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越好。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课堂上我常釆用以下几种情景。
1、创设故事情景,使学生在“问”中学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教学一年级“第几”这一内容时,我讲了这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饼,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四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早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四个该多好啊”。故事到此我问“大家说那个人说的对不对呢﹖”学生异口同声的答:“不对”“为什么不对呢﹖”有些学生能一下子想到答案,但有的学生却不大明白,问为什么?这时我便趁热打铁导入新课。“认真学好这节课就明白了”。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我用猪八戒分西瓜引入。“猴哥不在,我老猪给你们30个小猴分100个西瓜,看我的算式。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同时缩小10倍,也就是都去一个零,你们一人分3个,剩下一个是我的。”小猴一看,高兴极了。孙悟空回来不愿意了,让八戒把另外9个西瓜交出来,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原本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有了童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特浓厚。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趣”中学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因此,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爸爸和哥哥两人合伙种棉花,爸爸出资5万元,哥哥拿出3万元。秋收后,除去各项费用,剩余16万元,请同学们帮他们算算,怎么分他们才能觉得公平合理呢?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联的生活事例,有着一种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进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他们非常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中。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哪些物品中有角。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出黑板、国旗、桌子、课本、作业本、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品中都有角。然后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再让他们摸一摸,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3、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奇”中学。
小学生求知欲旺,好奇心强,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我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有“年、月、日”的内容,,教学中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特别高兴地回答。“你们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还比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说出不同的两位数,我立刻说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认为他们也行。接着我让他们说出不同的四位数、五位数、六位数,我也能马上就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可以被3整除,这样几个回合,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老师不用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他们就会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我的引导下进入对新知识探求中。我还尽量给学生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让他们充分进行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4、创设实验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中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面?看一看、量一量、算一算,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再同桌合作拼成一个长方体,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一系列的问题都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长方体表面积如何计算?学生的多种算法有了,从中找一个最简单又好记的方法,(长×宽+长×高+宽×高)×2。学正方体表面积就容易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总结出公式,棱长×棱长×6。这样的操作会牢牢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学生得到的结论既准确又全面。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知识,让小学生更易对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1、创设故事情景,使学生在“问”中学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教学一年级“第几”这一内容时,我讲了这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饼,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四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早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四个该多好啊”。故事到此我问“大家说那个人说的对不对呢﹖”学生异口同声的答:“不对”“为什么不对呢﹖”有些学生能一下子想到答案,但有的学生却不大明白,问为什么?这时我便趁热打铁导入新课。“认真学好这节课就明白了”。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我用猪八戒分西瓜引入。“猴哥不在,我老猪给你们30个小猴分100个西瓜,看我的算式。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同时缩小10倍,也就是都去一个零,你们一人分3个,剩下一个是我的。”小猴一看,高兴极了。孙悟空回来不愿意了,让八戒把另外9个西瓜交出来,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原本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有了童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特浓厚。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趣”中学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因此,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爸爸和哥哥两人合伙种棉花,爸爸出资5万元,哥哥拿出3万元。秋收后,除去各项费用,剩余16万元,请同学们帮他们算算,怎么分他们才能觉得公平合理呢?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联的生活事例,有着一种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进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他们非常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中。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哪些物品中有角。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出黑板、国旗、桌子、课本、作业本、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品中都有角。然后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再让他们摸一摸,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3、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奇”中学。
小学生求知欲旺,好奇心强,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我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有“年、月、日”的内容,,教学中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特别高兴地回答。“你们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还比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说出不同的两位数,我立刻说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认为他们也行。接着我让他们说出不同的四位数、五位数、六位数,我也能马上就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可以被3整除,这样几个回合,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老师不用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他们就会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我的引导下进入对新知识探求中。我还尽量给学生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让他们充分进行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4、创设实验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中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面?看一看、量一量、算一算,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再同桌合作拼成一个长方体,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一系列的问题都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长方体表面积如何计算?学生的多种算法有了,从中找一个最简单又好记的方法,(长×宽+长×高+宽×高)×2。学正方体表面积就容易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总结出公式,棱长×棱长×6。这样的操作会牢牢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学生得到的结论既准确又全面。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知识,让小学生更易对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