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赵英华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北墅完全小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对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有着较高要求的学科,因此如何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如果不尽快加以解决的话,势必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正文】
  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的数学教材上的内容不仅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包括数学的结论以及结论形成的过程,更重要的一点是包含了数学思想方法。尽管数学思想的方法很多,但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思想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种。小学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就是在研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联想——转化,把陌生的、复杂的、不规范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简单的、规范的问题,从而求得原问题的解决。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转化思想,可以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转化思想的角度来谈谈小学数学中《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是如何渗透转化思想的。
  1.注重学生思维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有助于学生顺利理清思维脉络,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一旦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动机,就会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为此,教师一定要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的水平,立足教材,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有选择、有意思去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价值,进而最终产生思维动机。我们以“进一法”和“去尾法”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小明的奶奶去市场买香油,她想把1.5kg的香油分别装在不同的玻璃评理,每一个玻璃瓶最多只能装0.4kg,请问小明的奶奶需要几个玻璃瓶呢?然后,让学生读题,寻找解题的思路。其实,这道题目的关键就是1.5kg中包含有几个0.4kg,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猜测一下,进而再独立去计算出结果,结果为1.5÷0.4=3.25。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再次抛出问题:按照四舍五入的原则,我们准备3个玻璃瓶可以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还有0.3kg的香油没有办法装,所以需要准备4个玻璃瓶”。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出“进一法”的教学内容,亦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去尾法”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设计,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动机,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去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为学生数学学习中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2.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知识之间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务必要考虑到这种内在的联系,具体来说,就是既要考虑到与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又要考虑到与其密切相关的后续知识。这样,学生就会通过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逐渐理清思维的脉络。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两个点是尤为关键的,即起始点和转折点。首先,关于起始点。知识之间是紧密联系、缓缓相扣的。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思维的起点,这个起点务必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否则学生就会觉得问题的解决毫无头绪,无从下手。?其次,关于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的时候可能会突然卡住,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障碍点,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给予其必要的点拨,促使其尽快从原有的走不通的思维上转到正确的思维上,这个就是转折点。有效利用转折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与此同时,精心设计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如同做练习题一样,要不断加强练习才行。为此,对于练习题,一定不能过于随意,而是要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保证所选择的题目能让学生找到一些方法与规律,能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个体以及班级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一定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练习题,让学生既能“吃得饱”,也能“够得着”。
  3.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与班级课堂教学的气氛有着莫大的联系,学生在轻松、愉悦、融洽的氛围中往往会更加积极、主动,也就更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为此,对于众多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他们具有极强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促使他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刨根问底,当然这其中有可能有的观点是正确的,有的观点则有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对于小学生的这种“好奇”、这种“质疑”,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与肯定,即便是错误的,教师也要首先对于学生的这种精神给予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其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4.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因素。为此,教师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以“元、角、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我们去超市买零食,必须要带着什么啊?”“钱”,学生们纷纷有口袋中掏出钱来,有5角的、有2角的,有1元的,等等,甚至还有拿出硬币和百元大钞的。这个时候,学生们兴奋起来了,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认识钱,学会辨别元、角、分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动机强烈,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照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反复训练,随着其不同的内容反复、适时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3]张观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创新导刊,2008,01.
  [4]余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体验的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学习(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