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关于改进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史国凤
【机构】 新疆伊宁市巴彦岱镇中心小学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主,突出学生的自主读书,引导学生通过作品的阅读,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整体提升朗读感悟能力,从而促进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关键词】朗读;感悟;积累;提高;阅读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为此,阅读教学应该体现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的“三重”思想。如何摒弃旧的语文教学思想,探索出一条新的语文教学之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一直思考并努力探索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重朗读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教师应该给学生高度的读书自由和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能运用各种方法读,如:默读、朗读、品读、赛读、诵读、分角色读等,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
在重朗读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
1.加强教师的范读作用。范读,能够带给学生正确朗读的模本,传递给他们充沛的情意,激起他们无限的启发。从心理学上讲,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由于他们的模仿性强,加上小学生的阅历有限,初读时,无法很好地去体会文本大意,感受肤浅,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我认为重点句段该怎么朗读一定要示范,然后让全体学生照老师的样练读,堂堂有范读。备课时备朗读,坚持做到书不读熟不进课堂。
2.读的目的性要明确。每次读都要有读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如教师的范读,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画面。初读让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等等。读的目的明确,才能达到读书的目的。
3.读的层次由浅入深。要遵照读通、读懂、读透的层次循序渐进。读通就是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读懂就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并能边读边思,以思促读,熟知文章内容,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读透是在读懂的基础上选择重点片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之处。
二、重感悟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基本特征。感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感性、悟性和灵性,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的感悟能力。
1.归纳总结文章主要内容、意思,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指导学生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这样,通过阅读并伴随一系列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就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的目的。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前提下,对文章的重点字词及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如《花的勇气》中:“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学生抓住“寂寞”一词进行体会,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表现出了大片大片的草地,没有花的点缀,显得是那么的单调。
三、重积累
新《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积累”并非单指文字符号的积累,在朗读与感悟中,学生往往也会把丰富的情感积存于心中。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优美的风光与富饶的物产,学生们对这个地方的向往与热爱深深地留在记忆中,真的希望有朝一日能亲眼目睹那里迷人的风光。学习了《秋天的图画》,学生们不仅被硕果累累的金秋深深吸引,而且从心里由衷地赞叹那些勤劳的人们。
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我坚持做到:
1.教学中十分重视读和背,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对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要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学生应该积累的时候,禁垦恩更多的、愉快地记下他们应该记住的“精品”,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
2.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我在教学中做读写对应训练,学详写略写练主次分明,学品词析句练遣词造句,学写作技巧练表现手法运用。坚持多写多练,不断提高。
阅读理解是具有再创性的再加工,显然离不开阅读者的个人体验,所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想在合作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灵感,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关键是要理解学生,必须创设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诣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是实现师生理解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新的要求。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存在着双向学习,学生特有的很多行为特点,心理品质,如强烈的求知欲,敏感与好奇等,都会在无形中感染影响教师。信息化网络时代,决定了学生成长方式多种多样,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养料的唯一的神圣的途径。所以,教师理应换一换身份,变一变角度,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给每个人留下自己不同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任由孩子自我感悟,悟出真情,悟出实感,创造学法,自主阅读。这样,孩子在自由、自信的学习过程中放飞思维。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段昌平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9
[2]《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11
[3]小学语感教学法[M]王崧舟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201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为此,阅读教学应该体现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的“三重”思想。如何摒弃旧的语文教学思想,探索出一条新的语文教学之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一直思考并努力探索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重朗读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教师应该给学生高度的读书自由和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能运用各种方法读,如:默读、朗读、品读、赛读、诵读、分角色读等,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
在重朗读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
1.加强教师的范读作用。范读,能够带给学生正确朗读的模本,传递给他们充沛的情意,激起他们无限的启发。从心理学上讲,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由于他们的模仿性强,加上小学生的阅历有限,初读时,无法很好地去体会文本大意,感受肤浅,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我认为重点句段该怎么朗读一定要示范,然后让全体学生照老师的样练读,堂堂有范读。备课时备朗读,坚持做到书不读熟不进课堂。
2.读的目的性要明确。每次读都要有读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如教师的范读,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画面。初读让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等等。读的目的明确,才能达到读书的目的。
3.读的层次由浅入深。要遵照读通、读懂、读透的层次循序渐进。读通就是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读懂就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并能边读边思,以思促读,熟知文章内容,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读透是在读懂的基础上选择重点片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之处。
二、重感悟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基本特征。感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感性、悟性和灵性,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的感悟能力。
1.归纳总结文章主要内容、意思,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指导学生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这样,通过阅读并伴随一系列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就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的目的。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前提下,对文章的重点字词及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如《花的勇气》中:“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学生抓住“寂寞”一词进行体会,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表现出了大片大片的草地,没有花的点缀,显得是那么的单调。
三、重积累
新《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积累”并非单指文字符号的积累,在朗读与感悟中,学生往往也会把丰富的情感积存于心中。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优美的风光与富饶的物产,学生们对这个地方的向往与热爱深深地留在记忆中,真的希望有朝一日能亲眼目睹那里迷人的风光。学习了《秋天的图画》,学生们不仅被硕果累累的金秋深深吸引,而且从心里由衷地赞叹那些勤劳的人们。
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我坚持做到:
1.教学中十分重视读和背,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对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要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学生应该积累的时候,禁垦恩更多的、愉快地记下他们应该记住的“精品”,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
2.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我在教学中做读写对应训练,学详写略写练主次分明,学品词析句练遣词造句,学写作技巧练表现手法运用。坚持多写多练,不断提高。
阅读理解是具有再创性的再加工,显然离不开阅读者的个人体验,所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想在合作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灵感,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关键是要理解学生,必须创设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诣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是实现师生理解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新的要求。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存在着双向学习,学生特有的很多行为特点,心理品质,如强烈的求知欲,敏感与好奇等,都会在无形中感染影响教师。信息化网络时代,决定了学生成长方式多种多样,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养料的唯一的神圣的途径。所以,教师理应换一换身份,变一变角度,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给每个人留下自己不同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任由孩子自我感悟,悟出真情,悟出实感,创造学法,自主阅读。这样,孩子在自由、自信的学习过程中放飞思维。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段昌平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9
[2]《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11
[3]小学语感教学法[M]王崧舟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