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数学“学困”现象剖析及对策

【作者】 王 冰

【机构】 贵州省金沙县第二中学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失衡问题是困惑教学双方的一大问题。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进行思维互动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它本身具有特有的的科学性。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困”现象,教师不但不能等闲视之,相反更应该下力气对它进行科学分析,只有对此下功夫,才能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配称是一位有责任感、有科学教学观的合格教师。
【关键词】学困;启示;原因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必须人人获得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教师要正视学习困难(简称“学困”)现象,数学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尽管产生困难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从对他们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应有一般的原则可循,从中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使每一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本文拟对这一现象作初步剖析,探讨它对改进初中教学中的启示。
  1、学困现象的特征
  笔者认为所谓学习困难学习是主要是由学生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引发的后续学习困难的暂时现象。这只是一个描述下的说法,不能算是定义。这一现象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1阶段性
  学困现象出现的阶段至少包括以下两点:(1)时间的阶段性。主要指处在各个过渡期的学生更容易发生学困现象。如小学升初中时期,初中升高中时期,在各过度时期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对新的学习要素的不适应性,进而形成学困这就要求我们对一些处于过渡期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教学中做好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衔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困难,使后续学习能顺利进行。例如,在代数初步知识这一章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就必须从小学所学的“s=vt,s=πr”等实例。(2)知识的阶段性。初中数学知识包括数与式,空间与几何,概率与统计,课题学习四部分,整体相互联系各章节有又相对独立。这一特性也决定了学困现象的阶段性。例如,学习代数时学困现象少些,学习几何知识时学困现象则多些。例如,学习有理数这一章时,对绝对值、相反数等概念的理解就比单纯的计算器要难些。数学知识的阶段性要求教者准确把握《课标》,吃透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减少或避免学困现象的出现。
  1.2连续性
  (1) 知识的连续性。数学知识往往是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这一连续性特征决定了学困现象的连续性。例如,学不好三角形的知识就很难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相关内容。
  (2) 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的连续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很难在短时时期内改变。因此,学困现象一旦发生,往往能持续较长的时间。
  1.3普遍性
  学困现象是相对学习而存在的,只要有学习的地方就存在学困现象,对于学习适应性强的学生,其发生的次数会少一些,时间会短一些,程度会轻一些;而对于适应性较弱的学生,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学习困难现象,若得不到及时的改善就会、形成永久的学困即所谓的“差生”。
  1.4隐蔽性
  学困现象的发生具有隐蔽性。(1)从测试成绩看,有些学生的学困现象并不能从几次测试的成绩中看出来。即使是测试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学困危机。这是因为测试试题并不一定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尤其容易掩盖学生在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学困现象,这一情况往往易被教者所忽视。(2)学生的不良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是隐性的学困诱发因素,如果教师平时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指导,很容易形成学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前馈信息的研究,了解学生的现状,预测学生的发展状况,主动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学困的发生。
  2、产生学困现象的因素分析及对教学的启示
  产生学困现象的因素由知识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情感因素、习惯因素、教困因素等,但本文只探讨存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因素。
  2.1不能有效的进行情境“创设”
  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创设情境、引人新课,是新课标的精神。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对情境创设存在误区。部分老师认为情境的创设就是情境的生活化、趣味化。有些教师(包括教材)所设置的情境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脱节”,或者问题情境复杂,脱离了情境的本质特征。
  案例1  一位教师在教七下《瓷砖的铺设》时,整堂课在组织学生进行瓷砖形状图的大展示,大“拼”比赛,小组相互评价热情高涨(均通过实物投影仪),课堂气氛可谓“热烈”非常,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非同寻常。可惜的是这位教师没有按教材设计的意图向学生提出诸如“这些形状的地砖或瓷砖为什么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换一些其他的形状行不行?不规则的四边形也能铺满地面不留空隙,其奥秘在哪里?”等富有激疑性的问题,也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密铺原因的探究活动。整堂课在轰轰烈烈的展示、比赛中结束了,在数学知识上留给学生的是什么也就不得而知了。
  诚然,“唯书”、“唯上”的教条是要坚决摒弃的,完全没有必要囿于教材和定论,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但开发思维不是随心所欲的思维,我们不能为求新求异而抛弃了数学本质的揭示与训练。由此看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有个度的把握问题。情境首先应该和数学学习内容有直接关系,是理解当前学习内容必要的基础;其次情境应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适应。
  2.2不能准确遇见教材难点,突破难点
  老师在教学中侧中教学进度,没有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开发,照本宣科,难点处理不到位,导致基础不扎实,悟性较差的中下学生每节课都有“夹生饭”。
  案例2   七年级“有理数加法”,多数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用实例引人有理数加法→归纳出三个法则“同号相加…、异号相加…、一个数与零相加…、”→例题→巩固练习→小结→
  作业布置。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没有针对性的对难点进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是“确定符号”。由于小学运算不考虑符号,因此,在七年级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符号”往往被学生忽视,在异号两数相加时学生很容易出现下列三种错误:①盲目地取第一个加数的符号;②把两数绝对值相加忽略了符号;③用第一个数的绝对值减去第二个的绝对值。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对“确定符号”组织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只是停留在“理解法则”的层面上,进入加减混合运算后,作业中错误必然是层出不出。因此教学必须强化“确定符号”的突破这一教学环节,以达到课标要求。
  案例3  的平方根是什么?约50%的学生答±4,约30%的学生答4,只有20%左右的学生能正确作答±2.
  平方根是八年级的内容,九年级在学习二次更使时又进行了深化,但无论是八年级还是,九年级,七成左右的学生不能正确作答。为什么学生不能有效区分“16的平方根和的平方根”?就是因为课堂难点处理不到位,导致“学困生”对平方根概念理解不完整,囫囵吞枣。因此教学必须突破“平方根”与“开平方”概念的本质区别深入浅出把难点讲清讲透。
  2.3没有真正做到符合实际的“螺旋上升”
  数学概念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得到表征,学生对相应数学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很简单的问题也要在学生的认知条件成熟时才能给出,为此“新课标”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螺旋上升”的梯度不能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以及理解能力相适应,其主要原因是老师不能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知识点“分层”
  案例4  绝对值
  第一层,常数的绝对值:如∣3∣,∣-3∣,结合“数轴上点到原点的距离”学生并不难理解,容易掌握;第二层,单项式的绝对值:如∣a∣,∣-2a∣,由于从小学算术运算到七年级有理数运算中,学生习惯了计算、化简结果都是唯一的,因而近半数学生对一个绝对值对应三个可能答案(分a >0, a<0, a=0)理解上有困难,只是被动接受;第三层,简单多项式的绝对值:如∣x-1∣,学生对以x分类再求绝对值,在理解上明显有困难;第四层,如①已知∣x∣=2, ∣y∣=3,且xy<0,则x﹢y=?,②已知∣x-1∣+∣y+2∣=0,求2x+y的值.绝对值的意义的应用本身还包含对学生“符号感”的考察,在七年级很难。
  分析这一现象,学生之所以产生学困,就启示教师,教学必须注意这四个层次应在不同阶段给学生,如第三、第四层就不应该在学习绝对值时给出。但很多老师,求大求全,在绝对值概念后,以“拓展练习”的名义四个层次都给了学生,人为增加了学生掌握理解的难度,这种做法显然没有体现:“螺旋上升”
  2.4对中下学生课堂监控不力,课后缺少必要的针对性辅导
  课堂管理到位才能保证整个课堂紧张有序高效,才能让课堂效率最大化,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到人。
  一般情况下,“学困生”学习自觉性较差,自我控制意识不强,如果老师课堂监控不力,“学困生”在课堂上很容易出现以下现象:①听课注意力不够集中,走神或发呆,甚至玩东西或乱涂乱画;②课堂上没有紧迫感,常常是别人已经开始做练习了他还在找笔、找本、找眼镜;③没有任务感,别人做完5个练习了,他不慌不忙只做一两个;④借合作讨论的机会讲闲话等等。这些同学每节课都有一部分教学目标没有掌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补习,时间久了,就形成“学困生”。通过加强课堂监控,课后跟踪辅导,力争使“学困生”对最基本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
  “新课标”所倡导的“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差异”并不是只给“学困生”力所能及给关心,而是竭尽全力落实对后进生的帮助。
  2.5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配置不合理
  “新课标”要求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受此影响,现在的教材控制,习题总量,降低习题难度,增加了探索型、开放型、实践型习题。但是,基本训练题少了很多,如七年级下“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节中:“去括号解方程”配一个例题,三个练习题;“去分母解方程”配一个例题两个练习题。用两三个练习题让理解一个思想、掌握一种重要方法,不要说中下学生不可能,就是悟性很好的尖子生也不可能灵活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一定量的的基本练习是学生掌握“双基”的前提条件,但是,盲目加大练习量也不利“学困生”转化。现在各种《课堂同步练习》,各节练习将知识点一次性拔高到中考的高度给学生做同步训练,并冠以“综合探究”“拓展训练”等时尚名称,看上去很前沿,但不符合认知规律,不符合数学教学“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精神,大大增加了中下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压力。
  在教学实践中,要依靠教材设置的练习、习题,但不能被教材所束缚。尽可能让每次练习、习题都最大程度与本节教学内容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变式,控制难度,适当丰富基本练习。
  学困现象是一种不可避免、不能回避的,它存在于学的全过程,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新课标还在试验之中,课堂教学既要与时俱进,也要求真务实,才能使更多的“学困生”在新课标的阳光下雨露下焕发新春。“涉深水者得蛟龙”关注这一现象,从中找到感悟并研究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教师增强科学教学观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章建跃,当前数学课改中的一些问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建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