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之我见
【作者】 王丕豪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经济开发区香店中学
【摘要】教学要出彩,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创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创新,离不开教育教学思想的革新,离不开阅读教学思路的创新,更离不开课堂教学点拨技巧的创造性运用。【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体验
【正文】
创新教育提倡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学习,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和结果,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自主调控学习进程和学习策略。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进行种种符合创新教育理论的尝试时,创新人才就会逐步在我们的开放型的语文大课堂中成长起来。俗话说:“理不点不明,灯不拨不亮。”可见点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同样,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点拨,培养学生兴趣,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语文课堂朝着容量大、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在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能力中点拨
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初次读来觉得内容浅显、结构简单,教师总认为不需要下多大的工夫就可以完成教学。这只是一种不成熟的认识。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透彻地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语言的运用特色,教师还是必须下一番研究的工夫,深入地钻研课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真正地、高效地学习好每一篇课文。况且,要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需要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点拨。
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最初读来,学生觉得课文冗长,头绪繁多,课文的内容似乎不大好把握。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可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尝试阅读课文,然后出示尝试思考题:1.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2.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围绕这两题尝试学习,对基本内容,详略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二、在拓展学生思维、延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点拨。
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所接触到的知识,而对课堂以外的知识必定怀有极大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抓住教学契机和激发点,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点拨,撩拨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自学投身于课外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的渗透于现代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在教学中渗透美学理论,《春》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春》是描绘的一种自然美;《斑羚飞渡》是歌颂的一种生命美;《麦琪的礼物》是表达的一种爱情美;《菜园小记》是抒发的一种社会美……《背影》是品味无言的真爱: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细致分析、理解过程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美,最终达到提高审美的综合素质。
四、利用自主探索、激活创新思维。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在《荷花》教学中,大胆放手,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先片断欣赏,情境引入(荷花图为背景,古典音乐为伴奏,字幕上移),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主地学习;再给学生联系杨万里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保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白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写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人我们眼帘的是那朝霞般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到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
六、教师要追求教学个性化。个性化教学思路,就是思路新颖,不同凡响,别出心裁,不拘一格。一是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的处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地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诸如写了哪些景、抓住什么特征写、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写等等,旨在使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进而达到初步掌握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的目的。这样使初一的同学比较直观地熟悉课文,并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二是找准教学“突破口”。如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突破口”、教学《天净沙?秋思》是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教学《长江三峡》时以豪迈奔放为“突破口”等等。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综上所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求教师革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要创新阅读教学思路,教学做到井井有条,环环相扣,突出重点,凸显训练点,使课堂主题鲜明,训练到位;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技巧,关于点拨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惟其如此,语文教学方能拓开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陈昌平.语文教育比较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2]万桂林.语文应用意识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4(5)
[3]史炳星.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与新课程[J].语文通报,2007(5).?
[4]汪国华.语文应用意识的再认识及研究方向[J].语文教育学报,2006(1)
创新教育提倡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学习,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和结果,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自主调控学习进程和学习策略。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进行种种符合创新教育理论的尝试时,创新人才就会逐步在我们的开放型的语文大课堂中成长起来。俗话说:“理不点不明,灯不拨不亮。”可见点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同样,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点拨,培养学生兴趣,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语文课堂朝着容量大、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在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能力中点拨
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初次读来觉得内容浅显、结构简单,教师总认为不需要下多大的工夫就可以完成教学。这只是一种不成熟的认识。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透彻地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语言的运用特色,教师还是必须下一番研究的工夫,深入地钻研课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真正地、高效地学习好每一篇课文。况且,要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需要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点拨。
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最初读来,学生觉得课文冗长,头绪繁多,课文的内容似乎不大好把握。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可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尝试阅读课文,然后出示尝试思考题:1.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2.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围绕这两题尝试学习,对基本内容,详略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二、在拓展学生思维、延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点拨。
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所接触到的知识,而对课堂以外的知识必定怀有极大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抓住教学契机和激发点,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点拨,撩拨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自学投身于课外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的渗透于现代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在教学中渗透美学理论,《春》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春》是描绘的一种自然美;《斑羚飞渡》是歌颂的一种生命美;《麦琪的礼物》是表达的一种爱情美;《菜园小记》是抒发的一种社会美……《背影》是品味无言的真爱: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细致分析、理解过程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美,最终达到提高审美的综合素质。
四、利用自主探索、激活创新思维。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在《荷花》教学中,大胆放手,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先片断欣赏,情境引入(荷花图为背景,古典音乐为伴奏,字幕上移),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主地学习;再给学生联系杨万里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保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白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写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人我们眼帘的是那朝霞般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到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
六、教师要追求教学个性化。个性化教学思路,就是思路新颖,不同凡响,别出心裁,不拘一格。一是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的处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地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诸如写了哪些景、抓住什么特征写、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写等等,旨在使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进而达到初步掌握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的目的。这样使初一的同学比较直观地熟悉课文,并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二是找准教学“突破口”。如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突破口”、教学《天净沙?秋思》是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教学《长江三峡》时以豪迈奔放为“突破口”等等。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综上所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求教师革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要创新阅读教学思路,教学做到井井有条,环环相扣,突出重点,凸显训练点,使课堂主题鲜明,训练到位;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技巧,关于点拨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惟其如此,语文教学方能拓开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陈昌平.语文教育比较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2]万桂林.语文应用意识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4(5)
[3]史炳星.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与新课程[J].语文通报,2007(5).?
[4]汪国华.语文应用意识的再认识及研究方向[J].语文教育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