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作者】 沈 霞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第一完全小学
【正文】 一、课题的提出
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早已引起世人注目。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叶胜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些经验,理论都告诫我们,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动手动脑机会,兴趣薄弱,缺乏自信,对数学的精神、思想及日常生活的价值、意义了解甚少,这就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希望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积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的逐步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发学生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做到动力系统与情感系统,智慧系统与行为系统相整合,从而提高学生修养,完善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终大的意义。
三、策略与方法
小学生学习数学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数学学习的兴趣,二是数学学习的习惯,三是数学学习的能力。有了较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不代表就能够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就,在较好的数学兴趣的基础上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中形成与表现出来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定势。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其积极的态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低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课前做好上课准备,课上端坐、静听、举手发言,认真书写,细心计算,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数学课本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听课时的不良姿势和随便发言,不完成作业,不爱护书本等不良习惯。
(一)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知识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小学生年龄较小,让其在短时间内明白一个道理,单靠老师的硬灌,会感到乏味,甚至望而却步。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接受系统性学习的初级阶段,培养兴趣尤其显得重要,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用谜语、歇后语、故事等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诱发兴趣;引导动手操作,激发兴趣;通过游戏,激发兴趣和延伸拓宽,增强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在教学实际操作中,一开始我们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如讲统计表时,就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好同组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
2.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从三方面入手:①对教师讲的主要部分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②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③边听边记。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上或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3.培养动脑多思的习惯
①激疑启思法。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②情境激励法。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③操作悟理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4.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5.培养阅读课本的习惯
6.培养完成作业的习惯
(1)审题习惯。小学生因审题不严而导致错误的现象严重,特别是中低年级十分常见。如低年级计算中,学生加减误算、乘除误算的情况较多;在中年级常有学生把很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作一步应用题解答,或者两步只作一步,漏掉一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由于没有审题的结果。我们要求教师从低年级起,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
(2)验算习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热心于作题目,一旦作完,便万事大吉。至于正确与否,已无心顾及了,不愿回头验算。如8÷8=64、500-700=200,一只大象重5千克等,其实只要稍作验算,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一些学生还重复出现类似的错误,说明他们还没有树立验算的观念,更谈不上验算的习惯。
(3)总结习惯。学生学了某一类习题的解答方法,学完一个课时的内容,学完一个单元乃至全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总结,总结一类习题的解题规律及方法,总结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小学毕业阶段还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块”和知识的“线”进行概括、总结等。这种习惯一经养成,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学生从整体上去掌握知识要领,形成数学能力。
7.参与合作习惯的培养
8.准确表达习惯的培养
9.课外学习习惯的培养
10.快节奏有条理习惯的培养
(三)培养数学学习的能力
1.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4.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我相信,只要教师能持之以恒地进行引导和训练,学生会逐渐把握合理的学习过程,他们也会逐渐养成一种勤于思考、勤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主动地学、积极的学、紧张地学、高效地学。
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早已引起世人注目。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叶胜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些经验,理论都告诫我们,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动手动脑机会,兴趣薄弱,缺乏自信,对数学的精神、思想及日常生活的价值、意义了解甚少,这就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希望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积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的逐步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发学生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做到动力系统与情感系统,智慧系统与行为系统相整合,从而提高学生修养,完善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终大的意义。
三、策略与方法
小学生学习数学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数学学习的兴趣,二是数学学习的习惯,三是数学学习的能力。有了较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不代表就能够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就,在较好的数学兴趣的基础上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中形成与表现出来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定势。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其积极的态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低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课前做好上课准备,课上端坐、静听、举手发言,认真书写,细心计算,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数学课本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听课时的不良姿势和随便发言,不完成作业,不爱护书本等不良习惯。
(一)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知识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小学生年龄较小,让其在短时间内明白一个道理,单靠老师的硬灌,会感到乏味,甚至望而却步。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接受系统性学习的初级阶段,培养兴趣尤其显得重要,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用谜语、歇后语、故事等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诱发兴趣;引导动手操作,激发兴趣;通过游戏,激发兴趣和延伸拓宽,增强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在教学实际操作中,一开始我们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如讲统计表时,就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好同组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
2.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从三方面入手:①对教师讲的主要部分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②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③边听边记。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上或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3.培养动脑多思的习惯
①激疑启思法。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②情境激励法。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③操作悟理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4.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5.培养阅读课本的习惯
6.培养完成作业的习惯
(1)审题习惯。小学生因审题不严而导致错误的现象严重,特别是中低年级十分常见。如低年级计算中,学生加减误算、乘除误算的情况较多;在中年级常有学生把很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作一步应用题解答,或者两步只作一步,漏掉一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由于没有审题的结果。我们要求教师从低年级起,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
(2)验算习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热心于作题目,一旦作完,便万事大吉。至于正确与否,已无心顾及了,不愿回头验算。如8÷8=64、500-700=200,一只大象重5千克等,其实只要稍作验算,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一些学生还重复出现类似的错误,说明他们还没有树立验算的观念,更谈不上验算的习惯。
(3)总结习惯。学生学了某一类习题的解答方法,学完一个课时的内容,学完一个单元乃至全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总结,总结一类习题的解题规律及方法,总结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小学毕业阶段还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块”和知识的“线”进行概括、总结等。这种习惯一经养成,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学生从整体上去掌握知识要领,形成数学能力。
7.参与合作习惯的培养
8.准确表达习惯的培养
9.课外学习习惯的培养
10.快节奏有条理习惯的培养
(三)培养数学学习的能力
1.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4.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我相信,只要教师能持之以恒地进行引导和训练,学生会逐渐把握合理的学习过程,他们也会逐渐养成一种勤于思考、勤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主动地学、积极的学、紧张地学、高效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