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打造“好玩”的数学课堂
【作者】 钟建彬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锦川中心完全小学
【正文】 数学好玩吗?恐怕在许多孩子的意识里不是这样的。难,枯燥,没意思,这大概是许多人的想法。如果我们每个数学老师面对着一班有这些想法的孩子,可想而知教学将变成多么艰难的事情。因此,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好玩”的数学课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这也是我们每个数学老师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一、引发兴趣——奠定“好玩”的基石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呀,只要是我们感兴趣的事,没有做不好的。对孩子们来说,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难懂的学科,但只要我们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使孩子们爱上数学,那数学从此就变得不再难懂。而数学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孩子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成为连接数学与思维的桥梁。
如:《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在学完新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
活动一:画一画。
一张笑脸遮住了好几个三角形,露出的一个占单位“1”的四分之一。你能画出它的完整的样子吗?
看到这样新颖的设计题目,孩子们定会饶有兴趣的思考:一共有几个三角形,露出的一个才占四分之一呢?孩子们手脑并用,思考、涂画,得到了不同的画法,有的还画出了美丽的图案。交流后孩子们得出由露出的1个三角形占单位“1”的四分之一 ,从而推断出了盖住的一定是单位“1”的四分之三 ,那么就是有3个三角形。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共有4个三角形,而且都把这4个三角形看成了单位“1”。
一道精心设计的题目,不仅使孩子们对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有了很好的理解,还搭起了手脑并用的桥梁,不仅引起了孩子们的求知欲,还发展了孩子们的形象思维与想象力,为数学美做了一个很好的宣示。
活动二:说一说。
(1)操场上有7个同学,3个男生,4个女生。 ——————
(2)看到七分之五这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 ——————
(3)露出三分之二,遮住了多少个苹果? ————————
发散式的题目设计,给孩子们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孩子们那么精彩的回答,那么多的生活实例。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个个都是生活的有心人。
与孩子们接近的生活信息,使孩子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不仅拉近了数学与生活,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发散思维。
活动三:玩一玩。
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一组8人,二组12人,三组16人。
教师发指令:想办法,表示你们是一个“整体”。(这时,他们便会商量合适的方式来表现,如牵手站成一个圆圈或站成一排等等。)
然后再发指令:蹲下总人数的二分之一。(此时提问:同样是蹲下二分之一,为何各组蹲下的人数不同呢?)
再发指令:蹲下剩下的人数的二分之一
提问:同样是蹲下二分之一,为何在同一个组里,前后两次蹲下的人数不同呢?
组织学生交流,谈谈在游戏中的感受。
数学游戏是数学活动的有效载体,通过游戏,孩子们兴趣盎然,人人参与。一方面对深刻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起了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合作的能力及意识。学生们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之美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老师在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环节所设计的数学活动,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思维的火花不断地迸射。引领着学生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调动多种感官——通向“好玩”的大道
1、操作
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应多参与数学活动,而操作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多种感、知觉参与学习,对促进知识的内化,启迪思维有着特殊的功能。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让孩子们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能摆出多少种不同的三角形,并记录下三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通过摆,孩子们发现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摆成三角形。孩子们在操作中产生了认知冲突,我适时引导:那你们能否找出有什么关系的三根小棒才能摆成三角形呢?最后孩子们得出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并且有同学还告诉我:老师,我知道为什么走草坪中间近了——草坪中间被同学们踩出的“小路”就相当于三角形的一条边呀!
2、辩论
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激化矛盾,从而使学生在辩论中找到问题的关键,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我们做过这样一道练习题:一桶油重25千克,第一次用去2/5 ,第二次也用去 2/5,两次用去得一样多吗?计算说明理由。
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试做。结果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并且持有两种意见的同学各不相让,争论不休:一个说两次用去的都是2/5 ,当然一样多;一个说第二次用去了剩下的2/5 ,所以不一样多……(做法如下)
第一种:第一次:25× 2/5=10(千克)
第二次: 25×2/5 =10(千克)
因为10千克=10千克,所以两次用去的油同样多。
第二种:第一次:25×2/5=10(千克)
第二次:(25-10)× 2/5=6(千克)
因为10千克>6千克,所以第一次用去的多。
鉴于同学们争论不休,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再仔细读读题目,体会一下“每一次都用去谁的2/5?”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重新思考、探讨,明确了每一次都用去25千克的 2/5,所以第一种做法是正确的。题目做到这我并没有放手,而是又设计了一个问题“若这一题用第二种解法来解,应怎样改动一下题目?”一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更加热烈的辩论。最后在孩子们的探讨中得出一致的结论:将题目中“第二次也用去 2/5”改为“第二次用去剩下的2/5 ”。
三、实践活动——“好玩”的再升级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是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巧妙地抓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对孩子们爱上数学有很大的帮助。
在孩子们认识了“圆”以后,我给孩子们留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的设计题目:学校要组织趣味运动会,需要画一个垒球投准的比赛场地。要求6个人同时进行比赛,怎样画场地合适呢?孩子们纷纷来到操场上,先找到投准的地点,然后在四周比划开了……很多的图形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闪现,通过对比发现:画两个同心圆就行了——小圆是投准地点,比赛的同学站在大圆上。
我是一名小设计师了,看,垒球投准场地就是我的第一件作品。将来,我会成为一名大设计师。信心的建立是多么重要呀,这样的机会只要我们留心,肯定会为孩子们找到许多许多……
搭载数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没有压力、没有负担的环境中,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射。讨论、辨析;实验,验证;……成功的喜悦充斥着孩子们心身,他们还会说数学难吗!没意思吗?“好玩”的数学课堂,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条成功的学习之路,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永远充满欢声笑语吧!
一、引发兴趣——奠定“好玩”的基石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呀,只要是我们感兴趣的事,没有做不好的。对孩子们来说,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难懂的学科,但只要我们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使孩子们爱上数学,那数学从此就变得不再难懂。而数学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孩子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成为连接数学与思维的桥梁。
如:《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在学完新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
活动一:画一画。
一张笑脸遮住了好几个三角形,露出的一个占单位“1”的四分之一。你能画出它的完整的样子吗?
看到这样新颖的设计题目,孩子们定会饶有兴趣的思考:一共有几个三角形,露出的一个才占四分之一呢?孩子们手脑并用,思考、涂画,得到了不同的画法,有的还画出了美丽的图案。交流后孩子们得出由露出的1个三角形占单位“1”的四分之一 ,从而推断出了盖住的一定是单位“1”的四分之三 ,那么就是有3个三角形。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共有4个三角形,而且都把这4个三角形看成了单位“1”。
一道精心设计的题目,不仅使孩子们对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有了很好的理解,还搭起了手脑并用的桥梁,不仅引起了孩子们的求知欲,还发展了孩子们的形象思维与想象力,为数学美做了一个很好的宣示。
活动二:说一说。
(1)操场上有7个同学,3个男生,4个女生。 ——————
(2)看到七分之五这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 ——————
(3)露出三分之二,遮住了多少个苹果? ————————
发散式的题目设计,给孩子们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孩子们那么精彩的回答,那么多的生活实例。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个个都是生活的有心人。
与孩子们接近的生活信息,使孩子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不仅拉近了数学与生活,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发散思维。
活动三:玩一玩。
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一组8人,二组12人,三组16人。
教师发指令:想办法,表示你们是一个“整体”。(这时,他们便会商量合适的方式来表现,如牵手站成一个圆圈或站成一排等等。)
然后再发指令:蹲下总人数的二分之一。(此时提问:同样是蹲下二分之一,为何各组蹲下的人数不同呢?)
再发指令:蹲下剩下的人数的二分之一
提问:同样是蹲下二分之一,为何在同一个组里,前后两次蹲下的人数不同呢?
组织学生交流,谈谈在游戏中的感受。
数学游戏是数学活动的有效载体,通过游戏,孩子们兴趣盎然,人人参与。一方面对深刻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起了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合作的能力及意识。学生们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之美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老师在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环节所设计的数学活动,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思维的火花不断地迸射。引领着学生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调动多种感官——通向“好玩”的大道
1、操作
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应多参与数学活动,而操作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多种感、知觉参与学习,对促进知识的内化,启迪思维有着特殊的功能。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让孩子们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能摆出多少种不同的三角形,并记录下三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通过摆,孩子们发现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摆成三角形。孩子们在操作中产生了认知冲突,我适时引导:那你们能否找出有什么关系的三根小棒才能摆成三角形呢?最后孩子们得出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并且有同学还告诉我:老师,我知道为什么走草坪中间近了——草坪中间被同学们踩出的“小路”就相当于三角形的一条边呀!
2、辩论
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激化矛盾,从而使学生在辩论中找到问题的关键,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我们做过这样一道练习题:一桶油重25千克,第一次用去2/5 ,第二次也用去 2/5,两次用去得一样多吗?计算说明理由。
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试做。结果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并且持有两种意见的同学各不相让,争论不休:一个说两次用去的都是2/5 ,当然一样多;一个说第二次用去了剩下的2/5 ,所以不一样多……(做法如下)
第一种:第一次:25× 2/5=10(千克)
第二次: 25×2/5 =10(千克)
因为10千克=10千克,所以两次用去的油同样多。
第二种:第一次:25×2/5=10(千克)
第二次:(25-10)× 2/5=6(千克)
因为10千克>6千克,所以第一次用去的多。
鉴于同学们争论不休,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再仔细读读题目,体会一下“每一次都用去谁的2/5?”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重新思考、探讨,明确了每一次都用去25千克的 2/5,所以第一种做法是正确的。题目做到这我并没有放手,而是又设计了一个问题“若这一题用第二种解法来解,应怎样改动一下题目?”一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更加热烈的辩论。最后在孩子们的探讨中得出一致的结论:将题目中“第二次也用去 2/5”改为“第二次用去剩下的2/5 ”。
三、实践活动——“好玩”的再升级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是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巧妙地抓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对孩子们爱上数学有很大的帮助。
在孩子们认识了“圆”以后,我给孩子们留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的设计题目:学校要组织趣味运动会,需要画一个垒球投准的比赛场地。要求6个人同时进行比赛,怎样画场地合适呢?孩子们纷纷来到操场上,先找到投准的地点,然后在四周比划开了……很多的图形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闪现,通过对比发现:画两个同心圆就行了——小圆是投准地点,比赛的同学站在大圆上。
我是一名小设计师了,看,垒球投准场地就是我的第一件作品。将来,我会成为一名大设计师。信心的建立是多么重要呀,这样的机会只要我们留心,肯定会为孩子们找到许多许多……
搭载数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没有压力、没有负担的环境中,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射。讨论、辨析;实验,验证;……成功的喜悦充斥着孩子们心身,他们还会说数学难吗!没意思吗?“好玩”的数学课堂,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条成功的学习之路,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永远充满欢声笑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