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老师怎样创新课堂教学
【作者】 李明娟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五小
【正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搞好课堂教学,就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语文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焕发师生生命的力,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激情法
语文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河流中充满生机的激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用饱满的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动之以情”,并通过激情为“晓之以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我在教学《王二小》一课时,先通过深情的演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激起学生对二小的深切同情,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再用提问:“在敌人面前二小是怎样表现的?”这时学生在已有感情的基础上,思维被启发性的提问激活了,大家都争着发言。如我在教学《我爱祖国》一课时,我充满激情地演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用歌声激起学生对祖国热爱的情感,再通过对课文的讲解,引起学生对“理”的探索。我的激情、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启发性的语言、提问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激活起很大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从而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启发性。
二、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读书无疑者,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注意从“入手”巧设悬念产,启发学生的思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而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他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启发学生解疑的思维。如我在教学《小鸭子得救了》这课看图编故事时,学生先在教师启发下看图学编故事,在掌握了编故事的基本方法后,我再用:“小鸭子掉进了坑里,你用什么方法来救它呢?”巧疑问?然后启发鼓励学生合理想象,大胆创新。使学生产生了想说、想编、想讲的积极心理情绪,从而激活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如我在教学《捞铁牛》这篇课文时,在引导学生读课文前,先提出疑问:“铁牛那么重,被大水冲到河中,怀丙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岸的?”让学生产生想读课文的积极心理,从而再边读课文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层层深入,终于找到了捞铁牛的方法,就是用两只大船装满泥土,把铁牛系到船上,用大木头做成秤钩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船浮出水面的同时铁牛也浮出水面,再让划船的人一起划船,终于把铁牛捞上了岸。
三、寻思法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那么,寻思启发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我在教学《曹冲称象》这则古老的故事时,我先启发性地提问:“在当时人们无法称出大象的体重时,小曹冲却称出了大象的体重,你认为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的呢?”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了起来。学生思考、想象、推断出许多答案,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加以启发分析,得出曹冲是将河水、船只、石头这些无关的东西联系起来,称出了大象的体重。又如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课时,教师先启发学生思考:“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他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让学生从这些启发性的问题中,产生思考的积极情绪,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
四、研讨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启发思维贯穿于讲练之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带领学生在研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低年级学习生字时,我用猜字谜的方法启发学生:“一半在江河里洗澡,一半在山上吃草”,“一口咬掉牛尾巴”,“进门听声音”等。通过这些字谜使学生的思维被启发活了,他们纷纷讨论、思考,很快就猜出了要学习的几个字是:“鲜、告、闻”。如我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可以用“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裙,坐在绿船上”。通过猜谜语,使学生的思维在展开讨论,思索中得到启发。对学习汉字有了更浓的兴趣。又如我在教学古诗《题西林壁》时,用古诗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启发学生:“为什们看到的山峰是不同的?”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出因为庐山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也就是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觉。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高超精湛的技艺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正如贝斯特在《教育的荒地》一书中所说:“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通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创新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材。
一、激情法
语文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河流中充满生机的激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用饱满的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动之以情”,并通过激情为“晓之以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我在教学《王二小》一课时,先通过深情的演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激起学生对二小的深切同情,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再用提问:“在敌人面前二小是怎样表现的?”这时学生在已有感情的基础上,思维被启发性的提问激活了,大家都争着发言。如我在教学《我爱祖国》一课时,我充满激情地演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用歌声激起学生对祖国热爱的情感,再通过对课文的讲解,引起学生对“理”的探索。我的激情、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启发性的语言、提问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激活起很大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从而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启发性。
二、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读书无疑者,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注意从“入手”巧设悬念产,启发学生的思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而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他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启发学生解疑的思维。如我在教学《小鸭子得救了》这课看图编故事时,学生先在教师启发下看图学编故事,在掌握了编故事的基本方法后,我再用:“小鸭子掉进了坑里,你用什么方法来救它呢?”巧疑问?然后启发鼓励学生合理想象,大胆创新。使学生产生了想说、想编、想讲的积极心理情绪,从而激活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如我在教学《捞铁牛》这篇课文时,在引导学生读课文前,先提出疑问:“铁牛那么重,被大水冲到河中,怀丙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岸的?”让学生产生想读课文的积极心理,从而再边读课文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层层深入,终于找到了捞铁牛的方法,就是用两只大船装满泥土,把铁牛系到船上,用大木头做成秤钩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船浮出水面的同时铁牛也浮出水面,再让划船的人一起划船,终于把铁牛捞上了岸。
三、寻思法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那么,寻思启发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我在教学《曹冲称象》这则古老的故事时,我先启发性地提问:“在当时人们无法称出大象的体重时,小曹冲却称出了大象的体重,你认为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的呢?”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了起来。学生思考、想象、推断出许多答案,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加以启发分析,得出曹冲是将河水、船只、石头这些无关的东西联系起来,称出了大象的体重。又如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课时,教师先启发学生思考:“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他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让学生从这些启发性的问题中,产生思考的积极情绪,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
四、研讨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启发思维贯穿于讲练之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带领学生在研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低年级学习生字时,我用猜字谜的方法启发学生:“一半在江河里洗澡,一半在山上吃草”,“一口咬掉牛尾巴”,“进门听声音”等。通过这些字谜使学生的思维被启发活了,他们纷纷讨论、思考,很快就猜出了要学习的几个字是:“鲜、告、闻”。如我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可以用“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裙,坐在绿船上”。通过猜谜语,使学生的思维在展开讨论,思索中得到启发。对学习汉字有了更浓的兴趣。又如我在教学古诗《题西林壁》时,用古诗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启发学生:“为什们看到的山峰是不同的?”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出因为庐山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也就是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觉。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高超精湛的技艺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正如贝斯特在《教育的荒地》一书中所说:“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通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创新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