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 陈 晨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正文】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主要的来源,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对老师和学生都十分重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堂效率成为老师关注的重点之一,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成为当务之急。只有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才能在相同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优化教材内容与结构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的不同,灵活改变知识呈现的程序和方法,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材的内容与结构。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创造性地用教材。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地加工,例如:需要补充学生的薄弱知识环节、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数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讲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时,许多学生对推导公式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不理解,我在教学时就先给了一个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探究:求原点到直线x+y=2的距离,这样许多同学都能说出几种办法来解答,其中有一种就是利用等面积,还有一种是求两垂线交点的坐标,然后再给出一般情况下求点到直线的距离。这样就教给了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听到学生说“课上听明白了,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这恰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片面性、定式性等障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只有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后,学生在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常忽视定义域问题,,因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判断函数在区间上的奇偶性,不少学生由得到飞f(x)为奇函数。教师提问: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时,区间应满足什么条件?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发现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函数为奇函数。
  三、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教学设计,大部分是以问题情境为主的。那么,如何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是我们应注意的问题。
  1、提问要有针对性——紧扣学习内容。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并形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
  2、提问要有连贯性——知识讲解要过渡自然,结构紧凑。数学的知识体系间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例如《函数概念(第一课时)》的讲解中,对于教材开篇列举的三个例子,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对例1中的炮弹发射问题,你能得出炮弹飞行1s,2s,10s,20s时距地面多高吗? t的变化范围是多少?
  (2)对例2中的臭氧空洞问题,你能从图中看出哪一年臭氧空洞面积最大?哪些年的臭氧空洞面积约为10×106km2? t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3)对例3的变化情况表格,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关系是否和前两个例子中的两个变量的关系相似?如何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关系?
  (4)以上三个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由此概括出函数的定义。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非常重要,他改变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老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吸引力、容量大、时效性强。数学教学每堂课都有随堂练习,可以先让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作答,然后利用实物投影仪将部分学生的成果加以展示,这样不仅可以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还可及时评价学生,还能够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课件能够增大每一节课的容量并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等都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效率
  五、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因此,课堂上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探究活动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发挥作用,教师的引导组织非常关键。
  1、合理分组,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例如在《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八组,每组人数尽量一样多,让每位学生取一枚同样的硬币抛掷10次,并记录正面朝上的次数,小组汇总后,各小组比较并将全班同学的结果汇总。该试验分组进行,能控制时间。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随机事件的随机性和频率的稳定性的理解。
  2、利用模型,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
  例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中,对于椭圆轨迹的产生,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画出轨迹,并找出画出轨迹应满足的条件。
  六、正确合理地评价学生,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改革提出对学生实行“多元评价”,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发展融为一体,传统的评价体系过分注重学业成绩,按半期、期末的成绩排名排序,分成等级,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他们潜能的发挥,所以对学生应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多用表扬的语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非常重要的 作用。尊重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各自的长处,并给予积极评价,帮助学生接纳自己,拥有充分的自信力。
  总之,以上只是我的一点初步认识,如何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