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作者】 魏传运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正文】 教学是师生与教材等多边交互作用的活动,教师精心设计、循循善问,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课堂提问也可以说是联系教与学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教学矛盾的一把“钥匙”。那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怎样才能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使其更为有效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教学而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一、提问前要精心设计,选择最佳的提问方式
精心设计提问是指在上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选好问点。这些问点可以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可以是本课的重难点,有效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在学习《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我们有哪些政治权利,教师就可以把问点放在这里。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和历史的选择》这部分内容时,执政方式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也是教师的问点所在。
同时,教师还要针对知识点的等级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好提问方式,即该怎么问。如果是了解等级的,就可以用“是什么”或“什么是”;如果是理解等级的,就可以用“为什么”;如果是运用等级的,就可以用“请运用……知识,分析说明……”或者“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如在讲解《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和历史的选择》这部分内容中,我就分别这样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分别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请结合材料说明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制定过程中是怎样体现党的执政方式的?”
最重要的是设计提问的环节,即针对一个知识点,怎样通过提问的形式既为突破知识点做铺垫,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参与,加深理解。如在讲到“国家的含义及其根本属性”时,就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简单概括国家的本质是什么?”“谁来运用这一工具,为谁服务?”“是不是所有的阶级都是统治阶级?”“既然国家这一工具不是为所有阶级服务的,那她具有怎样的根本属性?”
二、问题的提出应抓住时机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机的准确把握十分重要。课堂提问的时机是精心选择的,过早提问学生对教材缺乏足够地准备,启而不发;过迟提问,万一已经解决,不是问题了,则失去问题本身的意义。当学生的思路受阻时,教师看准时机,把握火候,在问题的关键点上加以“点化”,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境界。如讲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中的依法执政时,有一个问题就是“党的主张是否等于国家意志?”要解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解答的是“国家意志(或者国家政策)是在哪个机关作出的?”这是我们上一框学习的内容,全国人大具有最高决定权,决定全国一切重大事务。很明显党的主张不等于国家意志。“那么,党的主张能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呢?”学生自然就会得出结论:把党的主张拿到全国人大审议表决,如果通过则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也体现了党的执政方式——依法执政。
在学习新的内容时,教师设置的提问既能让学生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讲到“民主监督”时,可以就课本的卖瓜农为例,设置如下问题:“针对此种情况,该瓜农应行使什么权利?”“他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去行使呢?”(前一问是复习监督权,后一问就是贯穿新课)
三、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的,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梯度,让每个学生都有开动脑筋回答问题的机会,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切不要定人而问,不能总是让少数几个好生来回答问题,而剥夺了其它同学的学习权利。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难度不同的问题,入选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以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四、提问后要耐心等候,及时评价
教师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做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它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做出反应。这样的提问也是无效的。教师提问后应该等候一段时间,使学生能给出更好的答案,也会使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减少。同时,教师还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热情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词语,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的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自信心会极大地增强,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也将会增强。
同时,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应该及时评价。如果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使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将会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认为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不断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地互动,使提问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提问前要精心设计,选择最佳的提问方式
精心设计提问是指在上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选好问点。这些问点可以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可以是本课的重难点,有效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在学习《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我们有哪些政治权利,教师就可以把问点放在这里。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和历史的选择》这部分内容时,执政方式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也是教师的问点所在。
同时,教师还要针对知识点的等级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好提问方式,即该怎么问。如果是了解等级的,就可以用“是什么”或“什么是”;如果是理解等级的,就可以用“为什么”;如果是运用等级的,就可以用“请运用……知识,分析说明……”或者“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如在讲解《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和历史的选择》这部分内容中,我就分别这样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分别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请结合材料说明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制定过程中是怎样体现党的执政方式的?”
最重要的是设计提问的环节,即针对一个知识点,怎样通过提问的形式既为突破知识点做铺垫,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参与,加深理解。如在讲到“国家的含义及其根本属性”时,就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简单概括国家的本质是什么?”“谁来运用这一工具,为谁服务?”“是不是所有的阶级都是统治阶级?”“既然国家这一工具不是为所有阶级服务的,那她具有怎样的根本属性?”
二、问题的提出应抓住时机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机的准确把握十分重要。课堂提问的时机是精心选择的,过早提问学生对教材缺乏足够地准备,启而不发;过迟提问,万一已经解决,不是问题了,则失去问题本身的意义。当学生的思路受阻时,教师看准时机,把握火候,在问题的关键点上加以“点化”,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境界。如讲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中的依法执政时,有一个问题就是“党的主张是否等于国家意志?”要解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解答的是“国家意志(或者国家政策)是在哪个机关作出的?”这是我们上一框学习的内容,全国人大具有最高决定权,决定全国一切重大事务。很明显党的主张不等于国家意志。“那么,党的主张能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呢?”学生自然就会得出结论:把党的主张拿到全国人大审议表决,如果通过则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也体现了党的执政方式——依法执政。
在学习新的内容时,教师设置的提问既能让学生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讲到“民主监督”时,可以就课本的卖瓜农为例,设置如下问题:“针对此种情况,该瓜农应行使什么权利?”“他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去行使呢?”(前一问是复习监督权,后一问就是贯穿新课)
三、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的,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梯度,让每个学生都有开动脑筋回答问题的机会,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切不要定人而问,不能总是让少数几个好生来回答问题,而剥夺了其它同学的学习权利。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难度不同的问题,入选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以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四、提问后要耐心等候,及时评价
教师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做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它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做出反应。这样的提问也是无效的。教师提问后应该等候一段时间,使学生能给出更好的答案,也会使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减少。同时,教师还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热情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词语,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的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自信心会极大地增强,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也将会增强。
同时,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应该及时评价。如果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使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将会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认为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不断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地互动,使提问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