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三位一体的教育评价方法——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评价方法的改革
【作者】 李 强
【机构】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智华(第六)中学
【摘要】通过组织书面考试的方法来进行测试评估;在考核过程中,根据中学生的生活特点,必须坚持学校,家庭、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要促使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关键词】思想政治;评价方法
【正文】
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改革,除必须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外,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是必须改革过去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建立一个以学校,家庭,社会评价为主的三位一体的教育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课一直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考试和人才选拔中的必考科目,这足以说明国家对培养对象的思想政治品质的重视程度。但是在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产果的评价,长期沿用了一种以单一的考试方式为主,利用单纯的考分来作评价依据。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有失学科性的片面方法,因为它虽然有直观而易于操作的优点,但它不仅不能完整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更无法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和行为习惯的优劣,作出准确的评价。考分高的学生不一定思想品质就如考分低的学生也不一定思想道德品质就坏。在历次的考试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在三活中自私自利、好逸恶劣的学和一,在考试中会考得高分,而一个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却考得低分的现象。另外。根据我们对一些中学生的追踪调查发现,一些在所学相关知识的考试中,回答问题有条有据,头头是道的学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早婚超生,辱骂、虐待父母,欺善怕恶的行为。
首先,根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要求,在教育效果的评价中,对学生所学知识程度的掌握,我们可以通组织书面考试的方法来进行测试评估。但是,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行为习惯的优劣,以及他们是否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和行动指南,却不可能仅凭一纸考卷,一个考分就能得出准确的评价的,因为伪装和掩盖是个性的一大特点。所以这些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东西,只有通过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才能表现出来,所谓言为心声。因此,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出准确评价,只有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进行调查考核,才能得出全面而科学的结论。
其次,在考核过程中,根据中学生的生活特点,必须坚持学校,家庭、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其生活除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之外,他们主要生活在家庭和社会之中,他们在这些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惯常言行举止,诸如小偷小摸或拾金不昧等等行为,是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具体表现,是我们评价其思想道德品质的依据。
再其次,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也必须坚学校、家庭、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中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发展正处在“心理断乳期”的“事故多发期”.他们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自多表现意识非常强烈,但心理因素不够成熟稳定,自多克制能力较差,极易固受到外累因素的影响而波动。而这一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正是其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形成以及不良行习惯的矫正的关键时期,没胡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报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纳入社会、家庭、学校的评价之中,有利于他们克服不良思想品质,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最后,采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方法、通过社会、家庭的评价,可以检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是否真正做到了既传播知识,又培养思想品质的教学要求,同时还能检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把我们的教育置于社会监督评价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其具体做法是,在每个学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评估过程中,把考核内容分成两个部分进行考核。一是文化知识考核;二是思想道德品质的考核。其中文化知识的考核采取考试办法进行测试评估,对思想道德品质的考核则采用问卷形式,把相关,问题进行分类罗列,诸如法律的遵守,政策的执行,道德行为等等,然后通过家长、居委会或村委会、学校政教处或其组成的小组的调查考核,作出量化评估,然后由学校作出综合结论,并详细记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今后升学,就业的选拔依据。
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改革,除必须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外,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是必须改革过去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建立一个以学校,家庭,社会评价为主的三位一体的教育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课一直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考试和人才选拔中的必考科目,这足以说明国家对培养对象的思想政治品质的重视程度。但是在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产果的评价,长期沿用了一种以单一的考试方式为主,利用单纯的考分来作评价依据。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有失学科性的片面方法,因为它虽然有直观而易于操作的优点,但它不仅不能完整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更无法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和行为习惯的优劣,作出准确的评价。考分高的学生不一定思想品质就如考分低的学生也不一定思想道德品质就坏。在历次的考试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在三活中自私自利、好逸恶劣的学和一,在考试中会考得高分,而一个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却考得低分的现象。另外。根据我们对一些中学生的追踪调查发现,一些在所学相关知识的考试中,回答问题有条有据,头头是道的学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早婚超生,辱骂、虐待父母,欺善怕恶的行为。
首先,根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要求,在教育效果的评价中,对学生所学知识程度的掌握,我们可以通组织书面考试的方法来进行测试评估。但是,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行为习惯的优劣,以及他们是否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和行动指南,却不可能仅凭一纸考卷,一个考分就能得出准确的评价的,因为伪装和掩盖是个性的一大特点。所以这些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东西,只有通过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才能表现出来,所谓言为心声。因此,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出准确评价,只有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进行调查考核,才能得出全面而科学的结论。
其次,在考核过程中,根据中学生的生活特点,必须坚持学校,家庭、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其生活除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之外,他们主要生活在家庭和社会之中,他们在这些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惯常言行举止,诸如小偷小摸或拾金不昧等等行为,是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具体表现,是我们评价其思想道德品质的依据。
再其次,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也必须坚学校、家庭、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中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发展正处在“心理断乳期”的“事故多发期”.他们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自多表现意识非常强烈,但心理因素不够成熟稳定,自多克制能力较差,极易固受到外累因素的影响而波动。而这一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正是其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形成以及不良行习惯的矫正的关键时期,没胡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报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纳入社会、家庭、学校的评价之中,有利于他们克服不良思想品质,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最后,采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方法、通过社会、家庭的评价,可以检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是否真正做到了既传播知识,又培养思想品质的教学要求,同时还能检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把我们的教育置于社会监督评价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其具体做法是,在每个学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评估过程中,把考核内容分成两个部分进行考核。一是文化知识考核;二是思想道德品质的考核。其中文化知识的考核采取考试办法进行测试评估,对思想道德品质的考核则采用问卷形式,把相关,问题进行分类罗列,诸如法律的遵守,政策的执行,道德行为等等,然后通过家长、居委会或村委会、学校政教处或其组成的小组的调查考核,作出量化评估,然后由学校作出综合结论,并详细记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今后升学,就业的选拔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