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如何联系实际
【作者】 周 伟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第三中学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这一学科中,大量的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而想要点燃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一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
【正文】
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中起着核心的作用,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那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可增强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略谈个人浅见:
一、 有计划的补充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学生是初次接触化学科,对于这一未知领域,学生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使学生永远保持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往往需要补充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化学实验,这样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初中化学《绪言》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好教材中的几个演示实验外,还可以补充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净水变蓝”、“烧不坏的手帕”、“会捉迷藏的小猫”等。这样让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门其乐无穷的科目。又如,在讲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补充“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实验,能让学生理解“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还能让学生了解燃烧不一定都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深、更系统的认识。再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改进反应的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的目的,又更好的除去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使学生体验到创新并不是困难的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一直是按教师演示后归纳出结论的过程进行的,整个演示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只是坐等实验结果。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窒息学生的思维能力、摧残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实验的设计中来,让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反应物的性质和状态、反应条件、生成物的性质和状态,联系前面学习的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的方法和装置,自行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收集方法。这样我们不仅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 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验证性实验是教材或教师先提出某个结论,然后用实验证明该结论的正确性。而探究性实验是先提出某个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在实验中观察、记录,实验后分析、讨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变化根源,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于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如长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基础知识,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思路和创新观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如:讲到“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探讨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以直接把排在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时我们可以用金属钠和某些盐(如CuSO4溶液)反应,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的现象是有蓝色沉淀生成,同时有无色气体放出。并不是我们事先猜想的有红色固体铜析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因为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以至能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气(2Na +2H2O = 2NaOH+H2↑),而氢氧化钠溶液再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我们看到的蓝色氢氧化铜沉淀(2NaOH+CuSO4=Cu(OH)2↓+Na2SO4)。经常使用这种探究性实验,就会引导学生学会探索一些未知领域,激发兴趣、扩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要让学生有创新能力,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之外,还要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思维不禁锢于书本和教师的传授之中。
1、化学兴趣小组。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在平时课余时间演示一些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如 “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2、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习题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五、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分析能力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般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对教材再加工处理。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现有的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等)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做到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又巩固了旧知识。另一方面,当今,农村中学的教学条件和实验条件还是比较有限的,这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只要我们注意到当地的一些资源优势,同样可以充分利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为培样学生的各种能力服务,尤其对培样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以至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如果能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我们的教学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 芳“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4
[2]郭 琳.“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M] 《成都天地出版社,》1998.
[3]王国梅,“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如何联系实际”[J] 《化学教育探索》2012.6
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中起着核心的作用,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那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可增强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略谈个人浅见:
一、 有计划的补充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学生是初次接触化学科,对于这一未知领域,学生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使学生永远保持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往往需要补充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化学实验,这样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初中化学《绪言》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好教材中的几个演示实验外,还可以补充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净水变蓝”、“烧不坏的手帕”、“会捉迷藏的小猫”等。这样让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门其乐无穷的科目。又如,在讲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补充“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实验,能让学生理解“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还能让学生了解燃烧不一定都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深、更系统的认识。再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改进反应的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的目的,又更好的除去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使学生体验到创新并不是困难的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一直是按教师演示后归纳出结论的过程进行的,整个演示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只是坐等实验结果。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窒息学生的思维能力、摧残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实验的设计中来,让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反应物的性质和状态、反应条件、生成物的性质和状态,联系前面学习的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的方法和装置,自行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收集方法。这样我们不仅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 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验证性实验是教材或教师先提出某个结论,然后用实验证明该结论的正确性。而探究性实验是先提出某个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在实验中观察、记录,实验后分析、讨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变化根源,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于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如长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基础知识,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思路和创新观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如:讲到“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探讨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以直接把排在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时我们可以用金属钠和某些盐(如CuSO4溶液)反应,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的现象是有蓝色沉淀生成,同时有无色气体放出。并不是我们事先猜想的有红色固体铜析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因为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以至能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气(2Na +2H2O = 2NaOH+H2↑),而氢氧化钠溶液再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我们看到的蓝色氢氧化铜沉淀(2NaOH+CuSO4=Cu(OH)2↓+Na2SO4)。经常使用这种探究性实验,就会引导学生学会探索一些未知领域,激发兴趣、扩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要让学生有创新能力,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之外,还要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思维不禁锢于书本和教师的传授之中。
1、化学兴趣小组。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在平时课余时间演示一些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如 “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2、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习题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五、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分析能力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般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对教材再加工处理。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现有的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等)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做到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又巩固了旧知识。另一方面,当今,农村中学的教学条件和实验条件还是比较有限的,这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只要我们注意到当地的一些资源优势,同样可以充分利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为培样学生的各种能力服务,尤其对培样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以至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如果能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我们的教学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 芳“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4
[2]郭 琳.“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M] 《成都天地出版社,》1998.
[3]王国梅,“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如何联系实际”[J] 《化学教育探索》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