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点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的几点探索

【作者】 申万富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铁炉乡中心完全小学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趣、再通过多元性的评价,可以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关键词】兴趣:情趣:评价多元化;课堂精彩纷呈
【正文】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课堂教学仍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人说课堂上,当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时,坐在下面的学生却昏昏欲睡。本应是学生的课堂常常会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是教师的用武之地。这种重知轻能,重教轻学,重讲轻导的课堂教学无疑会关闭学生认知的窗户,压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智力发展,尤其是思维力的发展会受到严重的阻碍。语文本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学科,语文课堂更应该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乐园。现在语文却成了众矢之的,语文教学要走出教育的误区,才能焕发它应有的魅力。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因此,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重新点燃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尤其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班化教学”已悄然兴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求知圣地,是当前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事情。如果教师处处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发学生,吸引学生,这
  样学生的肯定性需求就获得了满足,学生的厌学感、畏惧感、孤独感就消失了。语文课堂就会精彩纷呈。
  一、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化,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德裔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①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程颐也曾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③这话一点不假,试想看过一篇枯燥无味的论文后,留在脑子里的印象就不深,可是看了一则诙谐有趣的故事后,就能将其情节完整的叙述给别人听;不外出的人看了火车时间表瞬息即忘,可是恋人请你看电影就会如期赶到。这说明喜欢什么,易记什么。难怪德国人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④没了兴趣,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水》时,因为本文讲述的内容是每个学生在缺水时感受过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先引导学生分成九个四人小组,以《秋旱缺水》为题,谈谈自己的心里话,再进入课文,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其次要设计新颖有趣的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需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例如在品读《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的金蝉脱壳的过程时,我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把“钻”“抓”“抖动”“扑”“抽”“趴”等一些传神的词语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并选出几个较好的小组到台前表演,以便学生更好的品味理解,小组活动使学生兴趣极高,这一教学重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其外,还有很多方式都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情趣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意受到充分发挥。“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⑤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特定情境中,才能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那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
  而有生命的课堂则是一种“有生命的教学”,“活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⑥因此,激发情趣,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其一:美读——先声夺人,渲染情趣的场景。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到:“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师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发审美的情感。学习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和《大江保卫战》时,我示范着给学生读了读,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欣然投入到朗读中。为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朗读,学生真的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堂气氛热烈。
  其二,美赏——出神入化,融入生活体验。
  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氛围,诗歌的画面感,是需要通过教师加以渲染描绘并艺术地再次出来的,使学生步入美境之中,尽情地投入,全身心去领会,达到文情融汇,物我合一的境界,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美的升华。学习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时,我让学生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并用语言把画面描述出来,诗的重点一下就突破了。
  其三:美析———虽幽必显,让学生有体悟感 
  文章的深刻性往往表现为形象及立意的含蓄、曲折。许多作品的美也并不是一目了然、唾手可得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挖掘、探索,以情披文,才能做到: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学习五年级上册的《少年王冕》时,当读到母亲让王冕放弃读书,去给人家放牛,王冕却说:“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我引导学生思考他是不是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通过探索学生充分认识了王冕的性格特征,是他不想让母亲为难,才这样说来安慰母亲的。
  第三、评价多元让学生有安全感 
  尽力做到在学生发言时,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发挥民主的原则和学生商量,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不挖苦、不为难学生,不伤害他们自尊。本单元教学有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口头表达水平层次区别明显,比如李吉宝同学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活跃的一个学生,喜欢发言,但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是有待于提高的,他在回答关于荷兰田园诗情环境的畅想时是较幼稚的,比如“我来到了荷兰,首先踩上了一片泥土,接着我躺在一片草地上,看着牛、羊……”,他一边缓慢的讲,下面的同学早笑成了一片,笑他回答“言之无物”。但我即刻给予了鼓励,说“陈非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畅想,说明他很有自信,同时他一直在思考着回答问题,希望下次继续努力。”很好地把他的自尊保护起来了,过后我告诉了他回答此类问题不妨可以多些语言的修饰,不妨让想像内容尽量丰富些等,这样的评价方式他很高兴,以后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心理上安全感将更强了。学生对语文课堂更有兴趣了,不会害怕回答问题而对语文恐惧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去烦琐、去死板、去僵化、去机械操练,应充满时代的活水,充满师生的活力,尤其是充满学生的活力,才能彰显语文的魅力,才能点燃语文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