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 张 凡

【机构】 云南省西畴县第一中学

【摘要】现代教学要与时俱进,少教多学,强化学法,精讲善导,才能高效。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学习中得到启迪,实现大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让导“趣”、导“思”、导“渔”、导“疑”、导“练”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突出“教”的最优化,“学”的最大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养成教育;多措并举;少讲多导
【正文】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恰到好处地导“读”;导“积”;导“悟”;导“用”,才能成就高效。
  一、读写并重,多管齐下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是艺术中的艺术。语文是动人心弦的歌曲,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是韵味无穷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语文是色彩艳丽的图画,让人称赞不已;语文是滋味芳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语文是芳香浓郁的咖啡,让人温馨浪漫;语文是新鲜味美的果汁,让人滋心润肺;语文是香气扑鼻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语文是神态悠闲的白云,让人浮想联翩;语文是浪花飞溅的大河,让人心潮澎湃;语文是神秘美丽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学好语文不易,教好语文更难。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酷爱语文学习,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捷径,因为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似万花筒,如万卷书,奥妙无穷!
  说一千,道一万,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我们还得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抓住“读、摘、背、悟、写、练”的基本功,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阅读。三分文章七分读。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高中语文无一不是一篇篇千挑万选的美文,需要师生一一品读,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阅读量。深刻认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摘抄。有句名言这样说:“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强调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当且仅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好的词语、句子,如果不注意积累,就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因此,注重积沙成塔,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背诵。心理实验证明:凡自己默诵的东西,三小时后遗忘10%,三天后遗忘25-30%,时隔越长,遗忘率就越高。所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有些文言文的字词注释,或者为了积累写作素材,适当的背诵必不可少。
  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世事洞明皆学问。”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学会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写作。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岂能掉以轻心。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领学生常练笔,可以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可以写日记;可以写读后感;可以写人生百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等。注重养成“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的好习惯。
  勤练。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适当的检测,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我们只有通过有效的做题,才能查缺补漏,增强语文素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基础知识要早复习,课本学习要贯始终;报纸杂志要常翻阅,优秀诗文要勤记诵;语文笔记要坚持,课外练笔要不放松;我们只有让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教好语文,提高效率。
  二、五味俱全,异彩纷呈
  教学需要艺术,语文课堂的“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高中语文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活教材,教活学生,很有必要融入“人文味”;注入“人情味”;植入“文学味”;渗透“生活味”;导入“新闻味”。只要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乐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强调人类的教育要与天地协调,符合人的本性。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可见,人文精神要多重要,有多重要。如果不融入人文味教育,我们的语文教学还谈何价值?人文教育就是要充分展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张扬学生个性,塑造学生心灵,发展学生素质。让学生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就是奋斗”。
  人情味。人非草木,岂能无情,课本不是无情物。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体验,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体察民情、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我们教学的宗旨。
  文学味。中国是诗的国度。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多姿多彩,有滋有味,乐趣无穷。引领学生欣赏或飘逸、或幽雅、或幽默、或忧郁、或沉闷、或豪迈、或讽刺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心灵,丰富学生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
  生活味。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犹如滚滚东流的河水,每时每刻都在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认识。我们只有有效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新闻味。真理是发展的,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我们只有善于从瞬息万变的事物发展变化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才能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大事,既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以利于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达到学以致用。
  只有教活,学生才能学活。打开学生心灵的语文窗户,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睿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提纲挈领,各个击破
  教学是我们每个教师每天的工作,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要想实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就得认认真真备好课,熟练掌握教材,熟练驾驭学生,能根据学生实际,教材难易,得心应手地组织教学。
  杜甫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掌握关键,抓住要领,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实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教学。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组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责任是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感悟语文学科教学的魅力。因此,教师的导非常重要。讲要: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急于求成。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减负增效,讲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石激起千层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我组织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假如没有风雪那结果会怎样?”所有学生的好奇心都被调动起来,大家七嘴八舌,一时间课堂分外活跃,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没有风雪,就不会有差拨放火的条件;有的认为,没有风雪,林冲就不会出门买酒,也不会看到破败的山神庙;有的说,没有风雪,就不会压倒草料场,林冲就不会到山神庙暂避栖身。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就响了,学生们意犹未尽,个别学生还跑到办公室跟我继续讨论。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主要问题,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捷径。这在大量的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例如:我组织学习《种树郭橐驼传》时,把“种树”与“治人” 的道理巧妙地联系起来,抓住:“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这一主旨中的三个关键词“其”、“事”、“以为官戒”就可以把文章的人、事、理巧妙的串联起来。让学生合作学习,思考、讨论:(1)“其”是谁?(2)“事”是什么事?(3)“以为官戒”,种树和为官有怎样的联系?问题抛出,学生非常积极,前两个问题很快解决,第三个问题却让课堂陷入了僵局。我适时提醒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三、四两段,思考“‘他植者’是如何种树的,‘长人者’又是如何治民的?”小组互助合作讨论后,领悟:像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一样,治民要“顺民之性以养其民”,即要顺应百姓的生产生活的规律让他们自由安排生产,才可以让百姓繁衍生息、安居乐业。教师只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效果显而易见。
  只有教师少教,学生才能多学。与时俱进要求教师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如此这般,才能减负增效,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只有不断兴利除弊,善于因文而定,因课而变,因时而改;善于引领学生去操作、去实践、去探索、去追求、去创新,努力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才能水到渠成,喜出望外,实现理想。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师生有效互动,建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2(34);
  [2]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3]林菊.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4]周红霞.高中语文“少教多学”策略及方法研究[J].课外语文,2014;
  [5]郑长江.高中语文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浅谈[J].学周刊.2011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