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从情感概念入手把握古诗的感情——我的古诗教学观
【作者】 吕惠琳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启悟中学
【摘要】分析近五年全国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阅读部分侧重于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情感。而这恰恰是古诗鉴赏教学的一个难点。研究情感概念,或许能更迅速地把握古诗的情感。本文围绕这主题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一是研究情感的分类,二是研究情感的指向。由此入手,通过确定诗中情感表达的类别及情感指向,进而把握古诗的感情,可以更完整、准确地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情感。【关键词】诗歌鉴赏;情感分类;情感指向
【正文】
诗歌鉴赏的前提是读懂诗歌,读懂有两个层面:一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二是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古诗的情感在诗歌教学中,在高考复习中都是个难点。原因在于人类情感现象是一个庞大的复杂体系。要把握古诗的情感,就要对人类的情感现象有所了解,而人类情感又是复杂多样的,那么如何准确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呢?笔者认为理解情感的概念,并由此入手,或许是一条途径。
一、从情感的分类入手
高考在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时,命题中大多使用“情感”“思想感情”等词。但有时也使用一些更加具体的词语。如: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2014年全国新课标甲卷)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014年江西卷)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014年四川卷)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2013年全国卷)
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2012年北京卷)
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2013年江西卷)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2012年天津卷)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2012年辽宁卷)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2011年高考山东卷)
这些词语的内涵还是有些区别的。这就是要说到“情感”这概念。人类情感现象是一个庞大的复杂体系,其分类也很复杂。当然这是心理学的问题。但从诗歌表达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情”和“志”。这分法并不科学,但有助于理解情感的复杂性。
先说“情”。
“情”指情绪。情绪指激情、心情、心境,主要有喜悦、欢快、抑郁、苦闷、迷茫、孤寂、伤感、凄凉、悲苦、愤怒、思念等。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与身体各部位的变化有关的身体状态;是明显的或细微的行为,它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因此理解情绪要注意:
(一)情绪产生在特定情境中,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有一定原因。情绪是针对内部或外部的重要事件所产生的突发反应,它总是因为想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而产生的。例如:
[唐]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诗人的一种情绪——悲伤。这种悲的产生是因为诗人听到白居易遭贬的消息。因此理解诗歌表达的情绪时需要辩明情绪产生的原因。例如:[宋]李弥逊《春日即事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诗人的孤寂忧愁的情绪,从注解可知诗人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是政治上失意。诗的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由这个动作可看出诗人伤感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是诗人感到世态炎凉。因此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二)情绪具有外显性。情绪往往通过外部的神情、动作表现出来。因此诗歌表现情绪,除了寓情于景外,往往借用动作来表现。例如:《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这首词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这种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三)情绪具有瞬时性。所以情绪是会变化的。例如:[唐]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歌开头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心情是悠然的。忽然一丝怅惘涌上心头,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诗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
再说“志”。
“志”主要指情趣、情怀和情操。情趣、情怀和情操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这三者互相交叉,无法严格分开。不过三者之间也有些区别。情趣主要指追求生活的情调趣味,如热爱自然、喜欢隐居、平淡闲适等。从诗歌内容来说,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又由两方面构成:一是自然环境,一是生活场景。自然环境通常都比较优美,而生活场景则主要是田园景象或家庭生活。从作者的情感态度来说,作者喜欢这样一种生活。例如:[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中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所以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生活情趣,即对清新自然的美好生活的喜爱。
情怀主要指胸怀,如清高、孤傲、豁达、豪迈等。如果说情趣指的是生活趣味,那么情怀指的是生活态度。例如:[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诗人夜宿甘露寺,却因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而夜不能寐,索性披衣起床,打开窗。诗人虽然看不清,但能想象出长江那汹涌澎湃的壮阔气象。于是掉转诗笔,将描写对象由千峰、万壑转向长江、巨浪,表达了诗人豪迈而奔放的胸怀。
情操偏指操守,一种高级的社会情感,如爱国、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等。这些情感说是情怀亦可。命题中“人生理想”“精神内涵”“精神品格”就是指此类情感。很多咏物诗即表达此类情感。例如:[元]王冕《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贞洁自守、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情感属于复杂的内心世界,诗歌又较为隐晦曲折,理解起来难免会有茫然之感。如果从情感的分类入手,大致判定诗所表达的是情绪、情趣、情怀,还是情操,这样就容易得多了。例如:[宋]贺铸 《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这首词有优美的自然景色,有悠闲的钓鱼生活,因此表现的应该是一种生活情趣。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的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二、从情感指向入手
(一)情感指向解说
何谓“指向”?“指向”有“针对”之意。所谓情感的指向是指情感针对什么人、事、物而产生的。准确把握情感的指向,方能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那么,诗歌中情感主要指向什么呢?
1.指向自己。
⑴指向自己个人,如自信、自豪、得意、愧疚、自责等等。
⑵指向自己的生活境遇,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对过去的生活或怀念或厌倦,对现在的生活或喜悦或痛苦,对将来的生活或向往、企盼或迷茫、苦闷。诗人的生活最常见的是官场生活(特别是谪居生活)、漂泊生活、隐居(或闲适)生活、爱情生活。指向官场生活的情感如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痛苦,仕途不顺的惆怅,遭遇挫折的豁达,对官场的厌倦,对名利的淡泊,前途迷茫的苦闷,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等等。指向漂泊生活的情感如漂泊的痛苦,无法回乡的无奈,举目无亲的孤寂。指向隐居生活的情感如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喜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指向爱情生活的情感如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眷念等。
⑶指向自己现今正做的事(相聚、离别、寻访、等待、归家等),如朋友重逢的喜悦,离别的悲伤,归家的喜悦,寻人不遇的惆怅等等。
2.指向他人,包括朋友、亲人、爱人、百姓或某个人。如对朋友、亲人的怀念、思念,对朋友、亲人的关心,对朋友的痛惜,对百姓的同情,对某人的轻蔑、嘲讽,对某人的倾慕、崇敬、佩服等等。
3.指向事物,包括自然、人生、时间、历史、战争、现实、国家等。如对自然(或某种景物、某个地方)的喜欢、热爱,对人生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叹,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对现实的不满,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等等。
(二)确定情感指向
确定情感指向,应先理解诗歌写了什么,包括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例如:[清]江湜《山寺夜起》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这首诗写诗人住在山中的野寺里,无法入睡,夜起站在寺外观赏美景。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想自己客居他乡,深夜无眠。由此可确定此诗的情感指向:一是山中夜景,二是家乡,三是自己。这样就不难理解此诗表达的情感:颈联“惜”字表达作者对夜景的喜爱,尾联抒发了羁旅思乡之情以及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
确定情感指向要注意:
1.指向可能是多极的。
以杜甫的《阁夜》为例: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这首诗可以说是情感丰富复杂,因为其情感指向多极。“岁暮阴阳催短景”中“催”字指向时间,含有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天涯霜雪霁寒宵”中“天涯”指明了诗人当前漂泊天涯的生活,情感指向自己的生活,含有客居天涯、老病孤独的凄苦。“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中 “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的现实,情感指向国家和时局,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对时局的担忧。“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中“野哭”即百姓的哭声,此句情感指向百姓,表达了对百姓深陷战乱的同情。“卧龙跃马终黄土”一句则指向宇宙人生,表达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
2.言在此而意在彼。
诗人写到某人、某物,但情感并不指向此人、此物,而是有其独特的用意。例如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句写到商女,但作者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总之,由情感指向入手理解情感有三个步骤:一是理解诗歌内容,看诗中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二是确定情感指向;三是理解每个指向作者的情感。这样就可以比较完整、全面地概括古代诗歌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诗歌鉴赏的前提是读懂诗歌,读懂有两个层面:一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二是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古诗的情感在诗歌教学中,在高考复习中都是个难点。原因在于人类情感现象是一个庞大的复杂体系。要把握古诗的情感,就要对人类的情感现象有所了解,而人类情感又是复杂多样的,那么如何准确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呢?笔者认为理解情感的概念,并由此入手,或许是一条途径。
一、从情感的分类入手
高考在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时,命题中大多使用“情感”“思想感情”等词。但有时也使用一些更加具体的词语。如: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2014年全国新课标甲卷)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014年江西卷)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014年四川卷)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2013年全国卷)
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2012年北京卷)
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2013年江西卷)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2012年天津卷)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2012年辽宁卷)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2011年高考山东卷)
这些词语的内涵还是有些区别的。这就是要说到“情感”这概念。人类情感现象是一个庞大的复杂体系,其分类也很复杂。当然这是心理学的问题。但从诗歌表达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情”和“志”。这分法并不科学,但有助于理解情感的复杂性。
先说“情”。
“情”指情绪。情绪指激情、心情、心境,主要有喜悦、欢快、抑郁、苦闷、迷茫、孤寂、伤感、凄凉、悲苦、愤怒、思念等。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与身体各部位的变化有关的身体状态;是明显的或细微的行为,它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因此理解情绪要注意:
(一)情绪产生在特定情境中,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有一定原因。情绪是针对内部或外部的重要事件所产生的突发反应,它总是因为想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而产生的。例如:
[唐]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诗人的一种情绪——悲伤。这种悲的产生是因为诗人听到白居易遭贬的消息。因此理解诗歌表达的情绪时需要辩明情绪产生的原因。例如:[宋]李弥逊《春日即事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诗人的孤寂忧愁的情绪,从注解可知诗人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是政治上失意。诗的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由这个动作可看出诗人伤感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是诗人感到世态炎凉。因此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二)情绪具有外显性。情绪往往通过外部的神情、动作表现出来。因此诗歌表现情绪,除了寓情于景外,往往借用动作来表现。例如:《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这首词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这种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三)情绪具有瞬时性。所以情绪是会变化的。例如:[唐]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歌开头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心情是悠然的。忽然一丝怅惘涌上心头,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诗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
再说“志”。
“志”主要指情趣、情怀和情操。情趣、情怀和情操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这三者互相交叉,无法严格分开。不过三者之间也有些区别。情趣主要指追求生活的情调趣味,如热爱自然、喜欢隐居、平淡闲适等。从诗歌内容来说,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又由两方面构成:一是自然环境,一是生活场景。自然环境通常都比较优美,而生活场景则主要是田园景象或家庭生活。从作者的情感态度来说,作者喜欢这样一种生活。例如:[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中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所以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生活情趣,即对清新自然的美好生活的喜爱。
情怀主要指胸怀,如清高、孤傲、豁达、豪迈等。如果说情趣指的是生活趣味,那么情怀指的是生活态度。例如:[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诗人夜宿甘露寺,却因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而夜不能寐,索性披衣起床,打开窗。诗人虽然看不清,但能想象出长江那汹涌澎湃的壮阔气象。于是掉转诗笔,将描写对象由千峰、万壑转向长江、巨浪,表达了诗人豪迈而奔放的胸怀。
情操偏指操守,一种高级的社会情感,如爱国、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等。这些情感说是情怀亦可。命题中“人生理想”“精神内涵”“精神品格”就是指此类情感。很多咏物诗即表达此类情感。例如:[元]王冕《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贞洁自守、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情感属于复杂的内心世界,诗歌又较为隐晦曲折,理解起来难免会有茫然之感。如果从情感的分类入手,大致判定诗所表达的是情绪、情趣、情怀,还是情操,这样就容易得多了。例如:[宋]贺铸 《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这首词有优美的自然景色,有悠闲的钓鱼生活,因此表现的应该是一种生活情趣。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的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二、从情感指向入手
(一)情感指向解说
何谓“指向”?“指向”有“针对”之意。所谓情感的指向是指情感针对什么人、事、物而产生的。准确把握情感的指向,方能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那么,诗歌中情感主要指向什么呢?
1.指向自己。
⑴指向自己个人,如自信、自豪、得意、愧疚、自责等等。
⑵指向自己的生活境遇,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对过去的生活或怀念或厌倦,对现在的生活或喜悦或痛苦,对将来的生活或向往、企盼或迷茫、苦闷。诗人的生活最常见的是官场生活(特别是谪居生活)、漂泊生活、隐居(或闲适)生活、爱情生活。指向官场生活的情感如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痛苦,仕途不顺的惆怅,遭遇挫折的豁达,对官场的厌倦,对名利的淡泊,前途迷茫的苦闷,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等等。指向漂泊生活的情感如漂泊的痛苦,无法回乡的无奈,举目无亲的孤寂。指向隐居生活的情感如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喜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指向爱情生活的情感如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眷念等。
⑶指向自己现今正做的事(相聚、离别、寻访、等待、归家等),如朋友重逢的喜悦,离别的悲伤,归家的喜悦,寻人不遇的惆怅等等。
2.指向他人,包括朋友、亲人、爱人、百姓或某个人。如对朋友、亲人的怀念、思念,对朋友、亲人的关心,对朋友的痛惜,对百姓的同情,对某人的轻蔑、嘲讽,对某人的倾慕、崇敬、佩服等等。
3.指向事物,包括自然、人生、时间、历史、战争、现实、国家等。如对自然(或某种景物、某个地方)的喜欢、热爱,对人生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叹,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对现实的不满,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等等。
(二)确定情感指向
确定情感指向,应先理解诗歌写了什么,包括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例如:[清]江湜《山寺夜起》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这首诗写诗人住在山中的野寺里,无法入睡,夜起站在寺外观赏美景。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想自己客居他乡,深夜无眠。由此可确定此诗的情感指向:一是山中夜景,二是家乡,三是自己。这样就不难理解此诗表达的情感:颈联“惜”字表达作者对夜景的喜爱,尾联抒发了羁旅思乡之情以及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
确定情感指向要注意:
1.指向可能是多极的。
以杜甫的《阁夜》为例: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这首诗可以说是情感丰富复杂,因为其情感指向多极。“岁暮阴阳催短景”中“催”字指向时间,含有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天涯霜雪霁寒宵”中“天涯”指明了诗人当前漂泊天涯的生活,情感指向自己的生活,含有客居天涯、老病孤独的凄苦。“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中 “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的现实,情感指向国家和时局,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对时局的担忧。“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中“野哭”即百姓的哭声,此句情感指向百姓,表达了对百姓深陷战乱的同情。“卧龙跃马终黄土”一句则指向宇宙人生,表达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
2.言在此而意在彼。
诗人写到某人、某物,但情感并不指向此人、此物,而是有其独特的用意。例如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句写到商女,但作者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总之,由情感指向入手理解情感有三个步骤:一是理解诗歌内容,看诗中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二是确定情感指向;三是理解每个指向作者的情感。这样就可以比较完整、全面地概括古代诗歌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