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评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作者】 吴 杰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第十二小学
【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种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三种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大家所公认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
课堂教学,是不存在完美的,它应该是一门充满着缺憾的艺术,是缺憾之中所蕴含的完美。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每一位老师都在追求课堂的完美,并以不完美为自己的教学遗憾。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可能完美的,它的“完美”是局部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完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堂语文阅读课,宋伟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在读读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本节课体现的特点:
一、整体把握,抓主线。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宋伟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如导言中教师围绕台湾青年无私为大陆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献骨髓的动人故事,为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桥为主线创设情景,老师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划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你的感动,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
老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读,逐渐深入的读,文章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老师引读、范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读的环节也是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的。如:“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老师通过放地震录象,让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以悟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有体验的读,传情达意的读。
二.抓字眼,重扩展。语文阅读既要培养学生走进文本研读的本领,又要培养学生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文本是死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如理解“辗转”一词,学生先自己找到“辗转”所在的句子,反复诵读理解,并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同时,教师引领学生依照文本扩展,再理解。医生首先会从哪些人中去寻找适合的骨髓?最后在哪里找到了骨髓?学生随着老师指明的方向,反馈:医生在小钱的家人中找──整个杭州找──浙江省内找──找遍中国大陆,最后在中国的台湾同胞中找到了。老师总结;刚才大家寻找的这个艰难历程就是“辗转”的意思。就这样理解“辗转”水到渠成。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了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困难重重。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三、紧扣文本,利用关键词理解文本内容。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教学中,宋伟老师紧抓“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苍白的脸上红润起来,唯有骨髓的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这句话。在本句中,教师紧扣“含苞、绽放、凋零”三个词语,很巧妙地将文本的深刻含义——生命的成长经历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实而深层地走近文本的内涵,理解文本内涵。
搭建想象平台,落实写话,在这堂课中,宋伟老师为了让学生读懂捐献,感悟爱心,在交流“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个重点句后。老师激情配乐朗诵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这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心想:……教师动情含情的音乐,学生的”个性想象“在语文课堂的写话中尽情地流淌。
四、教师能紧扣文本,整体把握,利用关键词,理解文本内容。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在这堂课中,宋伟老师为了让学生读懂捐献,感悟爱心,在交流“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个重点句后。这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对话品味语言,感悟血脉亲情。这一环节,宋伟老师循循善诱,紧紧抓住“一次又一次”、“此时此刻”两个重点词句,师生入情地进行对话,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思考、品析,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学生思维的领域不断扩大,情感逐步升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机融合,相得益彰。
五、多媒体的有效使用。教师通过播放地震视频,并出示有关地震资料引导学生感受;通过浏览课文引导学生概括余震情况,把学生带入“地震惨烈”““余震不断”的情境之中,老师通过放地震录象,让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以悟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有体验的读,传情达意的读。为学生领悟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进行了酝酿,作了铺垫。
六、以说促思,发散思维,感悟人间真情。教学中,宋伟老师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如果你在地震现场,你会怎么做?”“小钱得救了,他怎样感谢帮助过他的人?”“手术室安全吗?可能会有哪些东西在动?”等,并注意了读说结合,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教师最后的配乐结束语,升华了主题,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完全溶入到朗读中。二是教师本身扶的比较多,不敢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悟得比较浅。
课堂教学,是不存在完美的,它应该是一门充满着缺憾的艺术,是缺憾之中所蕴含的完美。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每一位老师都在追求课堂的完美,并以不完美为自己的教学遗憾。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可能完美的,它的“完美”是局部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完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堂语文阅读课,宋伟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在读读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本节课体现的特点:
一、整体把握,抓主线。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宋伟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如导言中教师围绕台湾青年无私为大陆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献骨髓的动人故事,为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桥为主线创设情景,老师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划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你的感动,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
老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读,逐渐深入的读,文章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老师引读、范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读的环节也是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的。如:“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老师通过放地震录象,让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以悟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有体验的读,传情达意的读。
二.抓字眼,重扩展。语文阅读既要培养学生走进文本研读的本领,又要培养学生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文本是死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如理解“辗转”一词,学生先自己找到“辗转”所在的句子,反复诵读理解,并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同时,教师引领学生依照文本扩展,再理解。医生首先会从哪些人中去寻找适合的骨髓?最后在哪里找到了骨髓?学生随着老师指明的方向,反馈:医生在小钱的家人中找──整个杭州找──浙江省内找──找遍中国大陆,最后在中国的台湾同胞中找到了。老师总结;刚才大家寻找的这个艰难历程就是“辗转”的意思。就这样理解“辗转”水到渠成。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了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困难重重。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三、紧扣文本,利用关键词理解文本内容。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教学中,宋伟老师紧抓“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苍白的脸上红润起来,唯有骨髓的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这句话。在本句中,教师紧扣“含苞、绽放、凋零”三个词语,很巧妙地将文本的深刻含义——生命的成长经历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实而深层地走近文本的内涵,理解文本内涵。
搭建想象平台,落实写话,在这堂课中,宋伟老师为了让学生读懂捐献,感悟爱心,在交流“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个重点句后。老师激情配乐朗诵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这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心想:……教师动情含情的音乐,学生的”个性想象“在语文课堂的写话中尽情地流淌。
四、教师能紧扣文本,整体把握,利用关键词,理解文本内容。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在这堂课中,宋伟老师为了让学生读懂捐献,感悟爱心,在交流“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个重点句后。这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对话品味语言,感悟血脉亲情。这一环节,宋伟老师循循善诱,紧紧抓住“一次又一次”、“此时此刻”两个重点词句,师生入情地进行对话,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思考、品析,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学生思维的领域不断扩大,情感逐步升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机融合,相得益彰。
五、多媒体的有效使用。教师通过播放地震视频,并出示有关地震资料引导学生感受;通过浏览课文引导学生概括余震情况,把学生带入“地震惨烈”““余震不断”的情境之中,老师通过放地震录象,让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以悟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有体验的读,传情达意的读。为学生领悟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进行了酝酿,作了铺垫。
六、以说促思,发散思维,感悟人间真情。教学中,宋伟老师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如果你在地震现场,你会怎么做?”“小钱得救了,他怎样感谢帮助过他的人?”“手术室安全吗?可能会有哪些东西在动?”等,并注意了读说结合,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教师最后的配乐结束语,升华了主题,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完全溶入到朗读中。二是教师本身扶的比较多,不敢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悟得比较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