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注重多元化预习,让语文学习更高效
【作者】 唐建亮
【机构】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石岩头镇新宅里完小
【摘要】小学是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是人生成长的起步阶段。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更是对学生的一生受益无穷的。可见预习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注重多元化预习分析,讨论了如何让预习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元化;预习;有效引导;高效课堂
【正文】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强化预习环节,引导学生重视预习环节,自主预习提高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抓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
一、多样形式,让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预习
一成不变的“读课文,识生字”预习作业模式常常会使学生产生腻烦和无趣,进而使得预习作业完不成或达不到要求。形式多样的预习作业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激发学生的热情参与,直接提高预习的实效。
1、读:读分为读文本和拓展阅读。读文本的形式有读一读课文,读一读其中的精彩片断。拓展阅读有读一读主人公的精彩故事,读一读作者的其他作品等等。对于不同的文章,读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荷花》一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丽,而这种美,就在作者视觉下的各具姿态美和想象中的翩翩动态美,预习时,引导学生在或读美文或读美段中陶冶美的情趣。《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重在感受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可布置学生预先拓展阅读雷锋的故事,强化形象感知;《丑小鸭》塑造的是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培养的是学生善待他人和正确认识自己的品质,预习时可布置学生选择性阅读《安徒生童话》,感受童话世界的美好。
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学需要拓展。拓展阅读,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文本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的出现,是随机的,而不应该只是在学完课文后的补充阅读。因此,在课前预习时,根据不同课文内容,合理安排拓展阅读的时间,能为课堂有效教学起到奠基的功用,这种拓展性的课前阅读不容忽视。
2、写:在教学生字之前,就让学生写字,我是不提倡的,尤其是低年级教学,这只会徒增学生的错别字。那在预习时,要写什么呢?我们知道,拼音与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预习时可以让学生给双线格中的生字注上拼音,学习程度差一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把课文中的拼音搬过来,这样学生在拼写的同时,复习了音节,认读了生字,新旧知识间得到了有效联系。中高年级学生,针对不同的文本,可以引导他们或摘记优美语段,或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印象深刻的地方进行批注,让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文本,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文本,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听:不同的课文内容呈现着色彩纷呈的画面。贝多芬的《月光曲》谱写着微波粼粼的湖面上洒满月光的清幽以及月光照耀下大海的波涛汹涌。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听一听贝多芬的钢琴曲,感受《月光曲》带来的美妙。预习《我多想去看看》(一年级上册),让孩子听一听爸爸妈妈讲述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壮观。
4、唱:有些故事,生动感人,如《王二小》(对应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有些诗文,宏伟壮观,如《长江之歌》;有些歌词,快乐幸福,如《快乐的节日》,预习时让学生找来曲目,学着唱一唱,往往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丰富他们对文本的体验。在他们徜徉于优美的音乐时,文本已了然如胸,学习的乐趣不言而喻。有了这种愉悦性预习的铺垫,课堂还能不妙趣横生吗?
5、查:当学习一篇新课文时肯定会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典故,这时可以请教字典词典,给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为不理解的词写上注解。
有些文章有一定的写作背景,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通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进行大致梳理。比如《月球之谜》,课前应布置学生围绕月球收集材料,可以是月球的图片,可以是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也可以是描写月亮的诗句。这一类的预习任务增加了弹性,让学生摆脱不必要的束缚,学生在探索的轻松与快乐中拓宽了视野,既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信息素养。《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预习时我布置学生上网浏览网页,亲身感受网络的神奇和内容的丰富,学生一个个神采飞扬,反馈时更是滔滔不绝,这样的预习作业正切合学生的兴趣点,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是不同的,课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培养预习习惯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预习作业的布置要有所侧重,预习的形式要区别对待。预习任务要尽量做到简单明了,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这样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乐于预习的习惯,减少预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二、同伴互学,让学生在人文的环境中预习
1、小组进行合作式预习,在合作中发挥学生的团队智慧。在预习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成预习小组,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分享成功。如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古典名篇名著,可让学生分工合作,从不同的渠道获得或作者写作背景或文本故事情节或名家相关评论,这样既提高学生团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促进学生知识素养向纵深方向发展。语文课标人教版教材在中高年级阶段设置了不少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些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为该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做铺垫,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知识底蕴涵养、社会交际能力、观测洞察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好处,教学前就应该充分调动团体合作的力量,让学生在观察了解、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发现等不同分工不同渠道的预习工作中,获得有效性的成果,为构建有效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指导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石。
2、将竞赛式活动融入预习,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他们喜欢脱颖而出。老师可在课堂中相机采用竞赛这种方式。如赛一赛“谁发现的问题最多?”“谁能提出不同的观点?”“比一比谁的批注记得最好?”“哪一组搜集的材料既简练又有说服力”等,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同桌互比,也可以全班竞赛,这样让学生在平等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从而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做好课前预习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极大地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课堂生成的有效性,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水平。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强化预习环节,引导学生重视预习环节,自主预习提高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抓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
一、多样形式,让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预习
一成不变的“读课文,识生字”预习作业模式常常会使学生产生腻烦和无趣,进而使得预习作业完不成或达不到要求。形式多样的预习作业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激发学生的热情参与,直接提高预习的实效。
1、读:读分为读文本和拓展阅读。读文本的形式有读一读课文,读一读其中的精彩片断。拓展阅读有读一读主人公的精彩故事,读一读作者的其他作品等等。对于不同的文章,读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荷花》一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丽,而这种美,就在作者视觉下的各具姿态美和想象中的翩翩动态美,预习时,引导学生在或读美文或读美段中陶冶美的情趣。《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重在感受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可布置学生预先拓展阅读雷锋的故事,强化形象感知;《丑小鸭》塑造的是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培养的是学生善待他人和正确认识自己的品质,预习时可布置学生选择性阅读《安徒生童话》,感受童话世界的美好。
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学需要拓展。拓展阅读,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文本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的出现,是随机的,而不应该只是在学完课文后的补充阅读。因此,在课前预习时,根据不同课文内容,合理安排拓展阅读的时间,能为课堂有效教学起到奠基的功用,这种拓展性的课前阅读不容忽视。
2、写:在教学生字之前,就让学生写字,我是不提倡的,尤其是低年级教学,这只会徒增学生的错别字。那在预习时,要写什么呢?我们知道,拼音与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预习时可以让学生给双线格中的生字注上拼音,学习程度差一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把课文中的拼音搬过来,这样学生在拼写的同时,复习了音节,认读了生字,新旧知识间得到了有效联系。中高年级学生,针对不同的文本,可以引导他们或摘记优美语段,或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印象深刻的地方进行批注,让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文本,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文本,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听:不同的课文内容呈现着色彩纷呈的画面。贝多芬的《月光曲》谱写着微波粼粼的湖面上洒满月光的清幽以及月光照耀下大海的波涛汹涌。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听一听贝多芬的钢琴曲,感受《月光曲》带来的美妙。预习《我多想去看看》(一年级上册),让孩子听一听爸爸妈妈讲述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壮观。
4、唱:有些故事,生动感人,如《王二小》(对应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有些诗文,宏伟壮观,如《长江之歌》;有些歌词,快乐幸福,如《快乐的节日》,预习时让学生找来曲目,学着唱一唱,往往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丰富他们对文本的体验。在他们徜徉于优美的音乐时,文本已了然如胸,学习的乐趣不言而喻。有了这种愉悦性预习的铺垫,课堂还能不妙趣横生吗?
5、查:当学习一篇新课文时肯定会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典故,这时可以请教字典词典,给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为不理解的词写上注解。
有些文章有一定的写作背景,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通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进行大致梳理。比如《月球之谜》,课前应布置学生围绕月球收集材料,可以是月球的图片,可以是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也可以是描写月亮的诗句。这一类的预习任务增加了弹性,让学生摆脱不必要的束缚,学生在探索的轻松与快乐中拓宽了视野,既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信息素养。《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预习时我布置学生上网浏览网页,亲身感受网络的神奇和内容的丰富,学生一个个神采飞扬,反馈时更是滔滔不绝,这样的预习作业正切合学生的兴趣点,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是不同的,课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培养预习习惯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预习作业的布置要有所侧重,预习的形式要区别对待。预习任务要尽量做到简单明了,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这样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乐于预习的习惯,减少预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二、同伴互学,让学生在人文的环境中预习
1、小组进行合作式预习,在合作中发挥学生的团队智慧。在预习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成预习小组,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分享成功。如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古典名篇名著,可让学生分工合作,从不同的渠道获得或作者写作背景或文本故事情节或名家相关评论,这样既提高学生团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促进学生知识素养向纵深方向发展。语文课标人教版教材在中高年级阶段设置了不少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些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为该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做铺垫,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知识底蕴涵养、社会交际能力、观测洞察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好处,教学前就应该充分调动团体合作的力量,让学生在观察了解、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发现等不同分工不同渠道的预习工作中,获得有效性的成果,为构建有效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指导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石。
2、将竞赛式活动融入预习,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他们喜欢脱颖而出。老师可在课堂中相机采用竞赛这种方式。如赛一赛“谁发现的问题最多?”“谁能提出不同的观点?”“比一比谁的批注记得最好?”“哪一组搜集的材料既简练又有说服力”等,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同桌互比,也可以全班竞赛,这样让学生在平等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从而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做好课前预习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极大地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课堂生成的有效性,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