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展开初中历史史料教学
【作者】 唐仁旺
【机构】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五中学
【摘要】历史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随新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将史料正确的进行分类和教学应用,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史料运用;提高效益
【正文】
历史课是培养学习者从史料中提取结论能力,重要的是得到结论的思维过程。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因此,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展开初中历史史料有效教学势在必行。
一、探析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历史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史料的运用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我引用伊藤博文、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上的一幅对联导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伊藤博文),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李鸿章),设置了几个问题:(1)哪句对联可以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的状态?(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再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会打得如此惨败?以对联形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同时学生为了寻找答案,积极主动地进入新课。
2、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过去性特征会增加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许多学生只是一知半解,死记硬背教学的结论,这无法让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教材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和编者的认知制约,在一些问题上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对一些重点和难点没有史料进行佐证,有些知识点只是历史性的结论而没有过程的说明。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用史料进行弥补,因为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运用史料既能深化教材的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同时让学生在史料中进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加强情感教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与学思想和情感之间的交流,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立足教材,合理运用
历史教材的直接史料为多,间接史料也多通过历史学家的研究,可信度较高。同时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有文字、图片、图表等史料。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是相辅相成,具有典型性、深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运用,要有目的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学会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2、适当补充,加深理解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不是那么齐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课外史料。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中,我引用了毛泽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并设置了两个问题:
(1)为何会出现“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2)“一唱雄鸡天下白”寓指什么意思?对中国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学生们通过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够较深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比枯燥的课文描述更让学生掌握与理解。
3、方式多样,激发探究
史料教学方法不仅可以简化为材料分析题,而且要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史料的分析,从中引出推论,说说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让他们只是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可以明确针对相互冲突的史料证据进行讨论,例如:如何评价拿破仑?学生对拿破仑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有一些思维定势,如认为他是一个“恶魔”,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不同史料:“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恺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竟还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恩格斯《德国状况》
通过这些史料为学生创设了思维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学生或认同或否定,或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围绕着对拿破仑的评价,学生之间肯定会展开激烈的论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
当然,在运用史料教学时还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适时,即在补充史料要抓住时机,比如在学生易产生“错误”之处及时补充。如在学习“虎门销烟”时,有些学生误认为销烟很简单不就是烧烟。对此,我播放了电影《虎门销烟》的片断,让学生观看“虎门销烟”的场景,同时用示意图来展示销烟的过程,使学生明白了销烟是用“盐卤加石灰”的方法将鸦片销毁的,而并非用火烧掉,这样能将鸦片彻底销毁,也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林则徐禁烟的决心。
2、要适量,即精选精用,要在有限的课堂上处理好教材内容,同时对个别重难点需要适当补充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这就要求教师补充史料时必须选择典型的史料,而不应该太多,否则就会导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3.要适度, 即在选择史料时,要根据初中生目前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而选择,同时在运用中不要“教本主义”,而要在那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中运用史料,否则会导致“本末倒置”
总之,史料的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要充分运用史料,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学的优势,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国荣.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4(04).?
[2]张卫卫.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5(10).
[3]李彬.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深耕历史细节[J].中学教学参考,2016(09).
历史课是培养学习者从史料中提取结论能力,重要的是得到结论的思维过程。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因此,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展开初中历史史料有效教学势在必行。
一、探析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历史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史料的运用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我引用伊藤博文、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上的一幅对联导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伊藤博文),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李鸿章),设置了几个问题:(1)哪句对联可以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的状态?(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再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会打得如此惨败?以对联形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同时学生为了寻找答案,积极主动地进入新课。
2、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过去性特征会增加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许多学生只是一知半解,死记硬背教学的结论,这无法让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教材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和编者的认知制约,在一些问题上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对一些重点和难点没有史料进行佐证,有些知识点只是历史性的结论而没有过程的说明。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用史料进行弥补,因为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运用史料既能深化教材的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同时让学生在史料中进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加强情感教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与学思想和情感之间的交流,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立足教材,合理运用
历史教材的直接史料为多,间接史料也多通过历史学家的研究,可信度较高。同时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有文字、图片、图表等史料。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是相辅相成,具有典型性、深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运用,要有目的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学会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2、适当补充,加深理解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不是那么齐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课外史料。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中,我引用了毛泽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并设置了两个问题:
(1)为何会出现“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2)“一唱雄鸡天下白”寓指什么意思?对中国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学生们通过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够较深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比枯燥的课文描述更让学生掌握与理解。
3、方式多样,激发探究
史料教学方法不仅可以简化为材料分析题,而且要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史料的分析,从中引出推论,说说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让他们只是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可以明确针对相互冲突的史料证据进行讨论,例如:如何评价拿破仑?学生对拿破仑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有一些思维定势,如认为他是一个“恶魔”,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不同史料:“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恺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竟还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恩格斯《德国状况》
通过这些史料为学生创设了思维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学生或认同或否定,或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围绕着对拿破仑的评价,学生之间肯定会展开激烈的论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
当然,在运用史料教学时还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适时,即在补充史料要抓住时机,比如在学生易产生“错误”之处及时补充。如在学习“虎门销烟”时,有些学生误认为销烟很简单不就是烧烟。对此,我播放了电影《虎门销烟》的片断,让学生观看“虎门销烟”的场景,同时用示意图来展示销烟的过程,使学生明白了销烟是用“盐卤加石灰”的方法将鸦片销毁的,而并非用火烧掉,这样能将鸦片彻底销毁,也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林则徐禁烟的决心。
2、要适量,即精选精用,要在有限的课堂上处理好教材内容,同时对个别重难点需要适当补充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这就要求教师补充史料时必须选择典型的史料,而不应该太多,否则就会导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3.要适度, 即在选择史料时,要根据初中生目前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而选择,同时在运用中不要“教本主义”,而要在那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中运用史料,否则会导致“本末倒置”
总之,史料的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要充分运用史料,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学的优势,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国荣.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4(04).?
[2]张卫卫.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5(10).
[3]李彬.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深耕历史细节[J].中学教学参考,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