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中质疑答疑训练的重要性研究

【作者】 陈俊芳

【机构】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黄莲乡黄莲希望学校



【正文】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有诸多的教学方式方法,其中有一个相对创新比较的学习方式,已经逐步在语文教学中推广开来,那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质疑答疑教学法。不能否认,质疑答疑教学法,是启动语文教学动力,启迪教学思维路径,启发语文学习思路的最佳办法之一,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进,求证质疑答疑训练和实施的最佳模式。
  一、小学语文中质疑答疑训练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质疑答疑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开发学生思维、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认知度、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成绩和培养学生们良好习惯等作用,去意义的不言自明的,其重要性也在应用中转变彰显出来。
  二、小学语文中质疑答疑训练的办法
  教学中对质疑答疑的有效及刻苦训练,将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成功的方法。
  1.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提问题
  质疑就是要求学生产生疑问,这一点要求学生们真正能从语文课本、语文知识中寻找出疑问点,能从茫茫书海中发现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有质疑的资本,有质疑的可能,才能有各种问题的产生。首先,要布置查找问题、产生质疑的作业,就是要让学生们在每一节小学语文课程之前养成预习课文的习惯,然后可以采取教师布置和学生自行自发两种方式,学生们在所预习的课文中去大量寻找问题,并把发现是问题集中整理起来,以便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发出质疑、提出问题。其次,做好课堂上的整理和预习,即要求学生们把老师之前所布置的家庭作业中,质疑和收集问题的部分拿出来进行再次的梳理,或者利用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问题排查,或者称之为课堂问题预习整理,用于教学中教师发问时的质疑。第三,就是在小学语文授课的进程中,随着课程的进程,在适当的节点上,教师适当适时地启发学生们去质疑、去提问,而且这种质疑和问题几乎伴随着整个的教学进程,及边质疑、边答疑、边讲述、边传授知识的过程。第四,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进程中,教师完成了该节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专门腾出15分钟的时间,作为学生们提问题和产生质疑的时间,学生们通过3—5分钟时间的准备,并对问题实行各小组梳理,去掉重复性问题和没有实际学习意义的题,然后开始实施质疑和提问,教师则负责一一解答,当堂不能给予圆满答复的,老师力争在下一节课中作出答复,当堂因为问题量过大,解答不完的,可以顺延答题,或下一节课、或者利用自习课。
  2.发挥主人翁作用,让学生答问题
  质疑固定是学生们的学习和工作任务,答疑好像是老师们的天职。其实,在小学语文答疑质疑的教学工作中,这一点是完全可以颠覆的,也可以主次交换位置的。即各个学习小组梳理出来的问题,让学生们利用交换小组或者本小组自行回答的方式,对所梳理出的问题,由学生们自己回答。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教学中,除了学生们自己要梳理和查找问题以外,老师还可以给学生们布置固定的课题,比如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一共经历了几次?分别错认了谁是妈妈?它们都是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还有就是在字词方面的布置,让学生们在掌握生字的同时,要通过查阅字典、询问长辈、网络搜索等学习方式,就这一课时中的生字实施再组词。无论是固定布置的课题,还是学生们自发寻找的课题,都需要老师在学生们自发寻答案的过程中,教师予以“把舵”和及时斧正。
  3.增强辨别力,让学生判断问题
  这里所说的增强辨别力,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让学生们或者单兵作战,或者小组讨论,或者组长碰头的方式,对质疑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判断,辨别出其中没有意义,或者重复性的问题,优中选优、精益求精,把有价值、对教学有促进的问题留下,其他则筛选下去;另一个层面则是对已经答过的问题的答案进行辨别和筛选,这是比较有难度,也是锻炼学生们自主研发和学习能力的时候,这一类判断就需要各小组的优秀代表和班干部们去集中审议,最后经科学论证无误后,举手评议通过。这两个层面的进行中,无论是哪一个层面,都有老师的全程跟进,学生们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发解决,不能自己答复的,老师将全面作以答疑。还有一种问题就是学生们答错了的问题,需要老师予以及时纠正,以免产生负面或者不正确的导向。例如,在《将相和》的学习中,三个故事的正确命名和廉颇、蔺相如的性格总结,都需要用精准的语言去作以定义,这就要求在学生们总结出初步答案的同时,之后教师予以一一纠正,比如《将相和》共分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蔺相如的品格主要包括智慧、勇敢、顾大局、识大体,廉颇的品格主要包括忠勇、识大体、勇于认错等,这些问题都不是模棱两可的问题,都是要求教师在答疑过程中确定精准答案的问题,之所以最后才确定,就是想让学生们借机增强自己的辨别力,增强和提升判断问题的能力。
  4.质疑答疑同步,让老师解决问题
  质疑和答疑同步进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互相交替进行,这些都是在质疑答疑训练中一种常态化的训练,也是最成功、最有时效性的教学方法。比如,在《两小儿辨日》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可以利用课文中的问题作为质疑,教师也可以利用课文中的答疑作以解答,最后,当整个质疑答疑进程到尾声,就是课程和教学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老师可以实施反问:“两小儿各执己见,又都固执己见,那么究竟是谁说的对呢?为什么?”这时候,就是课堂教学氛围、学习氛围最热烈的时候,学生们都可以畅所欲言、踊跃答疑,把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答题动力都充分地全员地调动和激发起来,最后由教师“把舵”和总结,对问题作出成功的定性和确准,也就是说最难解决的都由语文教师来为学生们答疑解决。
  答疑质疑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学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承和高度认可,可以预见,随着该教育教学方法的成功使用和推广,小学语文质疑答疑的训练,必将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助推小学语文成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