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索小学美术基础绘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海尼古丽·艾合买提
【机构】 新疆巴州和静县第四小学
【摘要】为了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我国对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进行了规模化的改革,实现教学大纲向新课标的转型。美术学科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其中的绘画教学作为美术教学的核心,应跟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进行全面的革新。基于此,文章从当前小学美术基础绘画教学的误区出发,并以此为基础,对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展开探索与分析。【关键词】小学美术;基础绘画教学;有效性
【正文】
绘画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对于现阶段的小学美术基础绘画教学来说,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依样画葫芦”、“绘画枯燥”的论调,学生对绘画的学习几乎毫无兴趣,小学美术绘画教学开始陷入困境。为此,为点燃学生对基础绘画的情感火花和激情,从而爱上绘画,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小学美术基础绘画教学的误区
就目前的小学美术基础绘画教学实际来看,虽然各大学校都在大谈新课程教学改革、素质教育改革,然而,应试教育早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根深蒂固,依旧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主流。目前,绝大多数的小学把美术课看成“形式课”,可上可不上,美术课常常被用作消磨时间。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在开展基础绘画教学时,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教学,单纯地教学生画“简笔画”,认为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物体的描画,自然而然绘画的基础也就具备了。殊不知,这种模仿式的学习方法,只会让学生沦为模仿“能人”,离绘画创作越来越远。再加上,部分美术教师急于求成,为了在短期时间内体现出教学成效,往往会在一开始就向学生大量灌输绘画技巧,让学生脱离了绘画艺术的本身而去追求繁琐的画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幅画,但仅仅是一幅画而已,而不是一件作品,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未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
二、提高小学美术基础绘画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了解学生生活,巧置学习情景
兴趣是诱发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原始推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动机的产生一般都起源于教学环境,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上课、下课、放学这种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已经逐步麻木,倘若课堂教学环境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点,那么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也会随便应付了事。可见,教师在开展基础绘画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共鸣,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三年级上册的《实用美观的生活用品》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们从家里带来不锈钢、塑料、再生纸、陶瓷灯等造型不一的餐具。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游戏,按照游戏规则:同学们都是采购员,根据老师所指定的对象,在自己带来的餐具中选择出合适的物体,并说明餐具属于哪组质地,这样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生活用品的材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开展绘画教学,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适时利用好奇,引领学生走进绘画世界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推动力,在教学中设置疑问,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从而造成强烈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推动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实现。以《老房子》一课为例进行分析,教师在引入教学内容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说一说你所看见过的老房子是什么样的?”,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学生会兴趣高涨,纷纷想展示自己知道的老房子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提供给学生表述自己所认识的老房子的机会,在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在自己喜欢的老房子中,房子具备哪些特点?”通过合作、分析、交流,学生自然就能学会抓住老房子的特征来作画的方法。
(三)走进生活世界,开拓学生的创作视野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大自然的事物具有更加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变迁具有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也就是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探索美术绘画创作中的奥妙。对于学生身边的素材,他们来自最纯粹的大自然和社会,与我们生活有着直接的关联,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可见,有效地利用我们身边的素材,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世界,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术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具体化的学习环境,对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绘画概念很有帮助。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鲜艳的花朵》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校园所种植花朵的样子,引导学生对不同形状花瓣展开联想,再适时启发学生如何用色彩把我们所绘画的花朵衬托得栩栩如生,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开拓视野,启发想象。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的本质就是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美术教育作为小学美育教育的核心学科,它是其他学科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作为美术学科教学的核心,基础绘画教学的地位不容撼动,相关教学工作者,应脱离传统美术基础绘画教学理念的禁锢,革新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绘画教学有效性,从而达到促进小学生美术素养以及素质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文艳;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年03期
[2]周萍;构建自然和谐的美术课堂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年06期
[3]朱巨澜;美术课堂教学“活”法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年12期
绘画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对于现阶段的小学美术基础绘画教学来说,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依样画葫芦”、“绘画枯燥”的论调,学生对绘画的学习几乎毫无兴趣,小学美术绘画教学开始陷入困境。为此,为点燃学生对基础绘画的情感火花和激情,从而爱上绘画,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小学美术基础绘画教学的误区
就目前的小学美术基础绘画教学实际来看,虽然各大学校都在大谈新课程教学改革、素质教育改革,然而,应试教育早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根深蒂固,依旧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主流。目前,绝大多数的小学把美术课看成“形式课”,可上可不上,美术课常常被用作消磨时间。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在开展基础绘画教学时,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教学,单纯地教学生画“简笔画”,认为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物体的描画,自然而然绘画的基础也就具备了。殊不知,这种模仿式的学习方法,只会让学生沦为模仿“能人”,离绘画创作越来越远。再加上,部分美术教师急于求成,为了在短期时间内体现出教学成效,往往会在一开始就向学生大量灌输绘画技巧,让学生脱离了绘画艺术的本身而去追求繁琐的画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幅画,但仅仅是一幅画而已,而不是一件作品,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未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
二、提高小学美术基础绘画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了解学生生活,巧置学习情景
兴趣是诱发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原始推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动机的产生一般都起源于教学环境,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上课、下课、放学这种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已经逐步麻木,倘若课堂教学环境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点,那么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也会随便应付了事。可见,教师在开展基础绘画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共鸣,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三年级上册的《实用美观的生活用品》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们从家里带来不锈钢、塑料、再生纸、陶瓷灯等造型不一的餐具。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游戏,按照游戏规则:同学们都是采购员,根据老师所指定的对象,在自己带来的餐具中选择出合适的物体,并说明餐具属于哪组质地,这样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生活用品的材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开展绘画教学,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适时利用好奇,引领学生走进绘画世界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推动力,在教学中设置疑问,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从而造成强烈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推动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实现。以《老房子》一课为例进行分析,教师在引入教学内容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说一说你所看见过的老房子是什么样的?”,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学生会兴趣高涨,纷纷想展示自己知道的老房子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提供给学生表述自己所认识的老房子的机会,在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在自己喜欢的老房子中,房子具备哪些特点?”通过合作、分析、交流,学生自然就能学会抓住老房子的特征来作画的方法。
(三)走进生活世界,开拓学生的创作视野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大自然的事物具有更加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变迁具有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也就是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探索美术绘画创作中的奥妙。对于学生身边的素材,他们来自最纯粹的大自然和社会,与我们生活有着直接的关联,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可见,有效地利用我们身边的素材,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世界,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术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具体化的学习环境,对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绘画概念很有帮助。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鲜艳的花朵》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校园所种植花朵的样子,引导学生对不同形状花瓣展开联想,再适时启发学生如何用色彩把我们所绘画的花朵衬托得栩栩如生,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开拓视野,启发想象。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的本质就是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美术教育作为小学美育教育的核心学科,它是其他学科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作为美术学科教学的核心,基础绘画教学的地位不容撼动,相关教学工作者,应脱离传统美术基础绘画教学理念的禁锢,革新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绘画教学有效性,从而达到促进小学生美术素养以及素质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文艳;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年03期
[2]周萍;构建自然和谐的美术课堂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年06期
[3]朱巨澜;美术课堂教学“活”法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