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生物实验分组教学的尝试

【作者】 孙玉美

【机构】 山东省昌邑市育秀学校



【正文】      初中生物分组实验课由于在组织教学、课堂控制方面占用时间多,存在实验效果差,课堂效率低的问题。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应从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实验目的;进行有效分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轮流操作;当堂检测等方面进行有效教学。
  一、在实验课前编制实验小组
  1.实验小组的意义不仅仅是共同使用一套实验用具,还是实验教学与管理的小单位,是评定实验成绩的基本单位,小组成员的所作所为,纪律约束,小组成员的配合都是实验小组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实验课前,根据实验内容,将全班按好、中、下搭配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并相对固定座位,每4人一组根据成绩分别用1、2、3、4代表,由一名组长负责小组的讨论与交流,一名纪律委员负责维持本组的秩序,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和小组成员讨论与交流的个人情况,并给组员评分,这样分工又合作的方式,实验学生各负其职,充分使用课堂有效时间,从而收到实验课堂教学效果。
  2.课前提前培训1号和2号同学,让学生教学生。包括对实验所用材料的采集与制备,药品的准备与配制,整个实验过程的了解,明确实验要领及注意事项,常见问题的解释与处理等的培训,对难度大的实验可督促预先让组长试做,在课堂上让1号负责教会4号,2号负责教会3号,这样既可减轻老师的工作量,又有利于课堂中老师的巡视和指导,还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课前制定评定方案。在实验课前根据实验目的和步骤及有关注意事项,制定出本课明确而详细的评分细则,但不能过多过细,关键便于课堂实施。我采用了A、B、C、D四个等级来评定小组实验情况的方法,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一课。我制定了五项评分细则:
  (1)观察菜豆种子时,各小组成员能对照教材图解,认清种子各部分结构者得D级。
  (2)在观察玉米种子时,能参照教材解剖方法进行解剖者升为C级。
  (3)能完成讨论题,并填写答案,经老师检查合格者升为B级。
  (4)认真填写了实验报告,记录了菜豆与玉米种子不同点与相同点者升为A级。
  (5)在全班交流时,视其纪律情况,给予升降级处理。
  二、实验课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1.上实验课前先将小组编号写在黑板上,同时将本节实验课的评分细则小资料印发给实验小组学生,每小组一份,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具体目标。
  2.学生开始实验时,老师引导组长带领组员阅读,按照要求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并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亲临到小组现场抽查3-4个小组,视观察、记录、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给予评价。评价中以鼓励为主,并把项目得分及时写在黑板上相应的小组编号下,让全班同学了解各组得分情况。
  3.对实验中一些错误的做法老师及时给予提醒,如个别小组在实验时没有认真阅读教科书,导致实验方法与步骤的错误。
  4.老师在巡视小组讨论与答题情况时,应认真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与结果,对讨论情况好、做题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记分,教师也可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根据检查小组讨论情况,教师可指定一些做得好的小组做好在全班交流的准备,小组内部个人的评分也应写在实验报告单上,这样通过教师给小组评分,小组再给个人评分的办法,促进了学生合作与交流,提高参与评定的能力,提高了实验课教学效果,达到了实验课的操作目标。
  5.实验课采用当堂评分的教学方法。首先,对初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动是他们的特点,到实验室上课就显得更兴奋与好奇,实验课的秩序和纪律往往难于维持,通过小组间及小组内的纪律约束,当堂评分的教学方式不但引导学生改变了学习方式,而且真真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促使学生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6.在实验课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创新实验的能力。
  在学习“种子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这个实验时,课本上用都是玻璃仪器,容易打碎。还有课本上收集气体用的是排水积气法,时间较长。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把将保温杯改为大药瓶(塑料瓶),试管改为小药瓶,玻璃导管改为吸管,用废弃的药瓶代替保温杯和试管,用喝完奶的塑料吸管代替玻璃吸管。用手捏大瓶,瓶内的气体很快进入小瓶,代替了课本上的排水集气法,缩短了实验时间。


  


  在家中积极搜集废弃物,观察废弃物在实验中能做成什么,肯动脑筋把自己的创新点动手制作。器具从设想开始到动手设计、制作、试用,最后定型,都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角度、创造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地设计出来,师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从中可体验到创造的无穷乐趣。
  7、自制实验教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自制教具贴近教材、大纲要求和学生,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例如学生王凡,看到于在禹同学带来的《膈肌与呼吸运动》的模型,有不足之处,一个“肺”不太形象,于是他动手设计了这样的模型:废弃油桶剪去底部代表胸廓,废弃胶皮手套剪成椭圆形代表膈肌,皮管和三通管连在一起代表气管和支气管,他的创新点在于“皮管和三通管连在一起代表气管和支气管”,气球代表肺。再例如,讲到探究植物叶片气孔开闭的原理时,如果教师仅凭挂图讲述或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讲解,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用自制教具来辅助教学,则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制作的材料有长条形气球两个,胶带、细线、打气筒。首先在每个气球的一侧贴上胶带,用细线把气球的底端绑在一起,用打气筒充气后,把开口的一端绑在一起。两个气球会成半月形代表两个保卫细胞,中间的缝隙就代表气孔。这些创新都会为生物教学增添无限神,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毕竟教师亲自督导小组实验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对讨论问题的解答也是五花八门的,怎样在有限的课堂中安排好讨论、交流、讲解必须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计划性,才能完成实验课程目标,并能收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