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浅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 徐党英
【机构】 湖北省红安县第三中学
【摘要】校园文化与语文素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它具有引导、激励、约束、陶冶等育人功能。我们语文教师在搞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也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渗透语文素养。利用好校园文化这本活的教科书,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全面提高。【关键词】校园文化;渗透;语文素养
【正文】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硬环境”不仅体现着办学理念,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软环境”包括校园的历史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即被人们称为“学校精神”的校史、校风、校规、教规。它们有历史的沉淀的一面,也融合着时代的精神。这些正是陶冶师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良壤沃土。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我们带领学生徜徉在校园文化的家园,让学生获取语言技能,感受到了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浸染,感受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迷人,感受到语文素养独特的魅力,逐步培养了饱读诗书、风度翩翩的儒雅之气。增强学生对语文素养的感知美、探索美、创造美的能力。
当然,学校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但语文又有它的特殊性,作为“积累语文”、“生活语文”与“能力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要求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课堂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它必须兼及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语文教育资源,让校园文化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中就具有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殊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新课标十分重视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出应当在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期,多读一些经典作品,记一些美文佳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书海中,扩大知识源,吸收语言素养,创造一个广阔天地。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二)让语文课堂充满艺术的魅力。开展各项课内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尤其对于部分同学来自农村,从小接受的文化熏陶有限,因而开展读书活动尤为必要。而且当今社会时尚文化的功利、浮华助长了学生的浮躁、张狂的功利心态,开展各项健康的读书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1、可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高一、高二年级段每周安排一节课到阅览室上阅读指导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保障阅读活动的正常进行。每周也可安排一两节课前推荐课外名篇活动。
2、寒暑假是拓展阅读面的大好时机,可利用寒暑假,利用网络手机,开展假期学生网上读书活动。在此期间,还可开展网上征文活动和阅读竞赛。学生参加网上读书活动,可作为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及学习生活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考核。
3、举办读书交流会。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组织学生参加作文大赛,学生的阅读写作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鼓励。
(三)、开展课外听、说、写综合活动。
1、应充分发挥学校的图书资源的作用,通过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读后感竞赛”、“讲高尚故事”等活动,诱发学生读几本好书,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广播、电视及校园里的时事报廊的作用,通过“看新闻、评时事”的活动,使学生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转变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拓宽学生的视野。
2、配合政教处、团委搞好各类征文活动。开展读书征文活动,让学生联系开展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实践,抒发对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立志报效祖国的真实感受。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及精神上的奖励。
3、组织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专题文学讲座,创设不同的语言场境,训练学生听说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邀请知名作家到校讲座,面对面交流,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四)努力探索,办好校刊、文学社。校刊、校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通过此平台,不仅能很好地层示自我,而且还能带动其它同学的听、说、看、读、思、写的热情,大大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大大促进语文教学,从而形成“人人竞相为文”的好风气。
(五)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墙、校园音响系统、校园网站。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凸显人性化和时尚气息;让温馨动听的上下课提示铃声,伴随师生的脚步响遍校园;让校园网站成为紧密联系师生的纽带,搭建校内外信息的交流平台。
(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风情开展活动。让学生走进人文课堂,超越历史时空,欣赏人文景观,汲取个性感受,充实文学底气,以利于提高语文文化素质。
总之,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我们语文教师在搞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渗透语文素养,这对每一个学生的将来意义非凡,因为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延展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亚平《校园文化是系统工程》 《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6期
[2]赵舫《论学生语文素养与校园“墙壁文化”》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15页《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年第9期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硬环境”不仅体现着办学理念,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软环境”包括校园的历史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即被人们称为“学校精神”的校史、校风、校规、教规。它们有历史的沉淀的一面,也融合着时代的精神。这些正是陶冶师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良壤沃土。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我们带领学生徜徉在校园文化的家园,让学生获取语言技能,感受到了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浸染,感受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迷人,感受到语文素养独特的魅力,逐步培养了饱读诗书、风度翩翩的儒雅之气。增强学生对语文素养的感知美、探索美、创造美的能力。
当然,学校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但语文又有它的特殊性,作为“积累语文”、“生活语文”与“能力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要求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课堂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它必须兼及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语文教育资源,让校园文化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中就具有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殊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新课标十分重视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出应当在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期,多读一些经典作品,记一些美文佳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书海中,扩大知识源,吸收语言素养,创造一个广阔天地。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二)让语文课堂充满艺术的魅力。开展各项课内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尤其对于部分同学来自农村,从小接受的文化熏陶有限,因而开展读书活动尤为必要。而且当今社会时尚文化的功利、浮华助长了学生的浮躁、张狂的功利心态,开展各项健康的读书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1、可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高一、高二年级段每周安排一节课到阅览室上阅读指导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保障阅读活动的正常进行。每周也可安排一两节课前推荐课外名篇活动。
2、寒暑假是拓展阅读面的大好时机,可利用寒暑假,利用网络手机,开展假期学生网上读书活动。在此期间,还可开展网上征文活动和阅读竞赛。学生参加网上读书活动,可作为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及学习生活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考核。
3、举办读书交流会。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组织学生参加作文大赛,学生的阅读写作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鼓励。
(三)、开展课外听、说、写综合活动。
1、应充分发挥学校的图书资源的作用,通过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读后感竞赛”、“讲高尚故事”等活动,诱发学生读几本好书,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广播、电视及校园里的时事报廊的作用,通过“看新闻、评时事”的活动,使学生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转变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拓宽学生的视野。
2、配合政教处、团委搞好各类征文活动。开展读书征文活动,让学生联系开展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实践,抒发对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立志报效祖国的真实感受。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及精神上的奖励。
3、组织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专题文学讲座,创设不同的语言场境,训练学生听说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邀请知名作家到校讲座,面对面交流,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四)努力探索,办好校刊、文学社。校刊、校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通过此平台,不仅能很好地层示自我,而且还能带动其它同学的听、说、看、读、思、写的热情,大大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大大促进语文教学,从而形成“人人竞相为文”的好风气。
(五)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墙、校园音响系统、校园网站。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凸显人性化和时尚气息;让温馨动听的上下课提示铃声,伴随师生的脚步响遍校园;让校园网站成为紧密联系师生的纽带,搭建校内外信息的交流平台。
(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风情开展活动。让学生走进人文课堂,超越历史时空,欣赏人文景观,汲取个性感受,充实文学底气,以利于提高语文文化素质。
总之,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我们语文教师在搞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渗透语文素养,这对每一个学生的将来意义非凡,因为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延展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亚平《校园文化是系统工程》 《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6期
[2]赵舫《论学生语文素养与校园“墙壁文化”》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15页《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