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注重阅读教学拓展 促进自主能力提升
【作者】 蒋艳婷
【机构】 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龙溪中心小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地反复阅读中加强对文本的体悟和感受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呢?【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能力
【正文】
一、课堂教学要大胆放给学生,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多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语文课堂不同于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阅读。由于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很多生字不认识,很多句子虽然能够阅读,但是理解能力不足,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阅读。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课前指导或者生字教学等方式,使学生先学习生字词,然后再自主阅读。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让他们达到自主阅读的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善于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或者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多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建立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带来和同学一起分享,并可以写上自己的读书感受、书本简介等,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一方面调动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图书角活动,让学生自山开展阅读交流活动,通过互相分享阅读体验,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作品。比如:我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留给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或者生活经历,甚至是自己喜欢的一部电影。同学们非常感兴趣,他们为了做好课前五分钟演讲,会努力在学习之余挤时间阅读一本畅销书,并且制作精美的PPT。这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表现和锻炼的机会,使学生的自我价值能够得以实现。有些同学在经过课前五分钟的演讲后,会对他们介绍的书本产生兴趣,并在课后积极去阅读。相较于家长和教师介绍的书本而言,学生对于自己同龄人介绍的书本更感兴趣,也更适合他们阅读。
二、阅读教学需要建立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构建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性行为,也就是说,阅读是每个学生独立性的体验,这种阅读是个人直接参与的活动,不应该受到教师的干扰和替代。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思维不一样,他们对于文本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其实,对于文本的理解,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甚至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在阅读后,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后思考。
如何设置问题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呢?
1、一般情况下,要设置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的设置在难度上要具有一定的梯度性。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取关键信息。比如:在《两只乌鸦》这篇课文中,教师要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是:题目是《两只乌鸦》,那么课文讲了两只乌鸦的什么事情呢?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在初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快速提炼文本中的信息。第二个问题是:通过两只乌鸦的故事,作者想告诉大家什么道理?这样一个问题,是对学生概括课文基本的故事情节之后的作者情感信息的解读,有助于学生通过作品深度解读文章背后的信息,能够有效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能。例如,教学《穷人》一文时,在初步预习之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先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小组交互问答,最后由我集中统一梳理,将问题归纳,找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其中的问题有:(1)桑娜和渔夫那么勤快,为什么还那么穷?(2)为什么西蒙会死?(3)为什么渔夫要冒着风暴出海打鱼?(4)桑娜和渔夫为什么一定非得抱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学生还提出了一些其他问题,我和学生一起解答了几个较简单的问题后紧紧抓住第四个问题,以此切入课文重难点开展教学,学生经过多次思维拉练之后,逐渐体会到了穷人“善良”的美好心灵。
2、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顺利解答这两个问题呢?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的学习是教学的重点,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认读生字词。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按段落熟读句子,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些课文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存在着理解的难度,
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多读儿遍,这样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会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另外,熟读课文,有利于小学生把握字词的用法,培养对汉语言的语感,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再次,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抓住每一段的大意,也即文章的段旨。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段旨句都在文章段落的首句或者末句。通过分段理解段落的大意,有利于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主旨句在文章的第一段或者最后一段。最后,在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小学生在阅读之后,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感悟让学生自山地表达出来,有利于锻炼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的勇气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也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的经验,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共鸣,提高他们对于语文课堂的兴趣。
总之,教师要提高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从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出发,实现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提高阅读教学的能力。无论如何,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引导”作用。这里所说的“引导”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让学生亦步亦趋,而是要使学生的潜质得到向善、求真与至美的释放,从而让其获得真正自由、自主的发展,真正体现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林霞.“群文阅读”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06).
[2]周杰干.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广西教育,2016(02).
一、课堂教学要大胆放给学生,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多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语文课堂不同于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阅读。由于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很多生字不认识,很多句子虽然能够阅读,但是理解能力不足,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阅读。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课前指导或者生字教学等方式,使学生先学习生字词,然后再自主阅读。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让他们达到自主阅读的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善于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或者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多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建立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带来和同学一起分享,并可以写上自己的读书感受、书本简介等,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一方面调动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图书角活动,让学生自山开展阅读交流活动,通过互相分享阅读体验,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作品。比如:我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留给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或者生活经历,甚至是自己喜欢的一部电影。同学们非常感兴趣,他们为了做好课前五分钟演讲,会努力在学习之余挤时间阅读一本畅销书,并且制作精美的PPT。这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表现和锻炼的机会,使学生的自我价值能够得以实现。有些同学在经过课前五分钟的演讲后,会对他们介绍的书本产生兴趣,并在课后积极去阅读。相较于家长和教师介绍的书本而言,学生对于自己同龄人介绍的书本更感兴趣,也更适合他们阅读。
二、阅读教学需要建立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构建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性行为,也就是说,阅读是每个学生独立性的体验,这种阅读是个人直接参与的活动,不应该受到教师的干扰和替代。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思维不一样,他们对于文本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其实,对于文本的理解,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甚至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在阅读后,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后思考。
如何设置问题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呢?
1、一般情况下,要设置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的设置在难度上要具有一定的梯度性。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取关键信息。比如:在《两只乌鸦》这篇课文中,教师要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是:题目是《两只乌鸦》,那么课文讲了两只乌鸦的什么事情呢?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在初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快速提炼文本中的信息。第二个问题是:通过两只乌鸦的故事,作者想告诉大家什么道理?这样一个问题,是对学生概括课文基本的故事情节之后的作者情感信息的解读,有助于学生通过作品深度解读文章背后的信息,能够有效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能。例如,教学《穷人》一文时,在初步预习之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先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小组交互问答,最后由我集中统一梳理,将问题归纳,找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其中的问题有:(1)桑娜和渔夫那么勤快,为什么还那么穷?(2)为什么西蒙会死?(3)为什么渔夫要冒着风暴出海打鱼?(4)桑娜和渔夫为什么一定非得抱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学生还提出了一些其他问题,我和学生一起解答了几个较简单的问题后紧紧抓住第四个问题,以此切入课文重难点开展教学,学生经过多次思维拉练之后,逐渐体会到了穷人“善良”的美好心灵。
2、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顺利解答这两个问题呢?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的学习是教学的重点,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认读生字词。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按段落熟读句子,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些课文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存在着理解的难度,
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多读儿遍,这样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会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另外,熟读课文,有利于小学生把握字词的用法,培养对汉语言的语感,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再次,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抓住每一段的大意,也即文章的段旨。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段旨句都在文章段落的首句或者末句。通过分段理解段落的大意,有利于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主旨句在文章的第一段或者最后一段。最后,在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小学生在阅读之后,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感悟让学生自山地表达出来,有利于锻炼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的勇气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也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的经验,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共鸣,提高他们对于语文课堂的兴趣。
总之,教师要提高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从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出发,实现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提高阅读教学的能力。无论如何,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引导”作用。这里所说的“引导”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让学生亦步亦趋,而是要使学生的潜质得到向善、求真与至美的释放,从而让其获得真正自由、自主的发展,真正体现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林霞.“群文阅读”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06).
[2]周杰干.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广西教育,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