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批注式阅读让孩子改变浅阅读状态
【作者】 格日多杰
【机构】 青海省共和县第二民族寄宿制小学
【摘要】“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来自于大量高品位的阅读”的概念已经成为语文老师的共鸣。当下许多语文教师开始把传统意义上的课外书请进课堂师生进行共读。然而在阅读中学生呈现出的状态却不容乐观。【关键词】批注式阅读;孩子改变浅阅读状态
【正文】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来自于大量高品位的阅读”的概念已经成为语文老师的共鸣。当下许多语文教师开始把传统意义上的课外书请进课堂师生进行共读。然而在阅读中学生呈现出的状态却不容乐观。
语文教师布置的课下阅读任务往往出现这样的状况:约三分之一的同学称只顾着看文章内容了,看完后,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另有约三分之一的同学称在读书时思想会抛锚,读完后文章内容不深刻,甚至讲不清楚;极少数同学能清楚地讲述文章内容,或较准确地说出文章精彩部分,至于为什么觉得这部分精彩就说不清楚了,因为读书时未作思考。只有2-3名同学对读过的文章内容印象深刻,还能对文中的人物特点、事物特征等进行简单提炼。
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效果令人担忧,这也正是我们整天在强调要让学生大量阅读、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千方百计寻求阅读指导策略却收效甚微的症结所在。由此,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对书本读懂了多少的担忧,还有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担忧,更是对学生阅读态度、思维习惯的一种担忧。
没有思考的阅读,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如何摆脱学生阅读中的浅阅读状态?批注式阅读作为一种最有效的读书方法,自然成为语文教师在推进课外阅读中首先选用的策略方法。
批注式阅读”是由古代文论中的“评点”转化而来的一种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疑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及时写在书页的天头、地脚等空白处,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这种古老而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然而在进行批注式阅读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了一些问题:
批注式阅读继承了评点所具有的无目的性、无功利性的一面,“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信手拈来,议论纵横,忽东忽西”。求的是灵感的突发和情感的诗意化表达,因为凡有所感处均可批注,所以学生是自主、自由地走进文本,去寻找批注点进行阅读理解,这时学生往往在各个方面均进行批注,可以说,随意性是批注式阅读的内在惯性。但当其与有目标、有内容、有方法、有追求、有评估的课堂教学体系相遇时,這种惯性必然会处处受到制约,时时处处引导着阅读批注朝着一定的方向迈近。如果无视制约课堂体系的牵绊,放任批注的随意性,课堂节奏必然被冲得七零八落,忽视了对阅读内容整体把握,必然会造成问题解决的凌乱不整,不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批注式阅读陷入随意性的误区;相反,如果限制过死,动辄来个“急刹车”,那么阅读教学就会僵死。
在进行批注式阅读的过程中,还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学生的着眼点会落在一词一句一段上,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批注本来是在“体会那微妙的咀嚼味儿”,但这里容易出现的这个“味儿”,却仅是一草一叶的味儿,由于缺乏整体关照,便不深不浓。若教师再不加以引导,汇报交流中出现的就是一些文本的散点,极易导致理解上的支离破碎
还有一点,就是学生的批注中存在着偏颇的、错误的、残缺的见解。
如何克服批注式阅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学生在阅读中走向更高想层次呢?
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实行批注法三步走。
①初读自由批注。
学生初次接触阅读内容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这时学生往往在词语、句子、段落、标点、插图、主要内容、文章结构、表达顺序、写作特点等等各个方面都比较感兴趣。让学生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使教师能够获得学生的阅读信息,及时调整阅读方案。
②专题批注。
批注者在阅读时并不是总站在一个方位进行观察的,而是随文本内容不断变换观察点,意随文生,随感而发的,批注式阅读的這一特性有利于“在只言片语中立论”,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为了更深入读懂文本,走进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着共同的阅读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一个或几个能架构全篇的母问题,母问题的解决,又常常先由解决子问题开始。尽管這些问题纵横交叉,层次不同,发问的时机有异,指向的对象有别,但逻辑层次清晰,目标指向明确,对于任何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进行统整性的思考。通过教师设计的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进一步的批注阅读,以期在交流中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使学生的阅读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既尊重和保留了学生阅读中的个性和灵气,又有以共性前提的追求。既是达成共识基础上的个性,也是受课堂阅读教学要求和规律制约的个性。
③读后扩展批注。
当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进行完专题交流之后,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必然会比初读时有新的提高和深化,此时批注,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又能做适当的扩展,此时初读批注中出现的偏颇的、错误的、残缺的见解,就可以实现由误读到正读纠正,在不断地读和深层次思考中,逐渐完善自己。提高阅读的能力。
批注式阅读所体现出的主观化、个性化倾向,注重发挥阅读个体的灵性,以及其所具有的随意性、分散性等特点,无不散发出传统评点的独有魅力,符合新课改倡导的阅读教学理念,因而正在成为阅读教学方法家族的宠儿。在批注式阅读教学实践中,既要发挥其“意(批注)随文(文本)生”的突出特点,又要考虑语文阅读教学的旨归,使阅读批注朝着希望的方向,有序进行。为学生的阅读插上腾飞的翅膀。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来自于大量高品位的阅读”的概念已经成为语文老师的共鸣。当下许多语文教师开始把传统意义上的课外书请进课堂师生进行共读。然而在阅读中学生呈现出的状态却不容乐观。
语文教师布置的课下阅读任务往往出现这样的状况:约三分之一的同学称只顾着看文章内容了,看完后,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另有约三分之一的同学称在读书时思想会抛锚,读完后文章内容不深刻,甚至讲不清楚;极少数同学能清楚地讲述文章内容,或较准确地说出文章精彩部分,至于为什么觉得这部分精彩就说不清楚了,因为读书时未作思考。只有2-3名同学对读过的文章内容印象深刻,还能对文中的人物特点、事物特征等进行简单提炼。
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效果令人担忧,这也正是我们整天在强调要让学生大量阅读、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千方百计寻求阅读指导策略却收效甚微的症结所在。由此,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对书本读懂了多少的担忧,还有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担忧,更是对学生阅读态度、思维习惯的一种担忧。
没有思考的阅读,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如何摆脱学生阅读中的浅阅读状态?批注式阅读作为一种最有效的读书方法,自然成为语文教师在推进课外阅读中首先选用的策略方法。
批注式阅读”是由古代文论中的“评点”转化而来的一种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疑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及时写在书页的天头、地脚等空白处,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这种古老而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然而在进行批注式阅读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了一些问题:
批注式阅读继承了评点所具有的无目的性、无功利性的一面,“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信手拈来,议论纵横,忽东忽西”。求的是灵感的突发和情感的诗意化表达,因为凡有所感处均可批注,所以学生是自主、自由地走进文本,去寻找批注点进行阅读理解,这时学生往往在各个方面均进行批注,可以说,随意性是批注式阅读的内在惯性。但当其与有目标、有内容、有方法、有追求、有评估的课堂教学体系相遇时,這种惯性必然会处处受到制约,时时处处引导着阅读批注朝着一定的方向迈近。如果无视制约课堂体系的牵绊,放任批注的随意性,课堂节奏必然被冲得七零八落,忽视了对阅读内容整体把握,必然会造成问题解决的凌乱不整,不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批注式阅读陷入随意性的误区;相反,如果限制过死,动辄来个“急刹车”,那么阅读教学就会僵死。
在进行批注式阅读的过程中,还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学生的着眼点会落在一词一句一段上,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批注本来是在“体会那微妙的咀嚼味儿”,但这里容易出现的这个“味儿”,却仅是一草一叶的味儿,由于缺乏整体关照,便不深不浓。若教师再不加以引导,汇报交流中出现的就是一些文本的散点,极易导致理解上的支离破碎
还有一点,就是学生的批注中存在着偏颇的、错误的、残缺的见解。
如何克服批注式阅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学生在阅读中走向更高想层次呢?
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实行批注法三步走。
①初读自由批注。
学生初次接触阅读内容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这时学生往往在词语、句子、段落、标点、插图、主要内容、文章结构、表达顺序、写作特点等等各个方面都比较感兴趣。让学生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使教师能够获得学生的阅读信息,及时调整阅读方案。
②专题批注。
批注者在阅读时并不是总站在一个方位进行观察的,而是随文本内容不断变换观察点,意随文生,随感而发的,批注式阅读的這一特性有利于“在只言片语中立论”,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为了更深入读懂文本,走进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着共同的阅读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一个或几个能架构全篇的母问题,母问题的解决,又常常先由解决子问题开始。尽管這些问题纵横交叉,层次不同,发问的时机有异,指向的对象有别,但逻辑层次清晰,目标指向明确,对于任何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进行统整性的思考。通过教师设计的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进一步的批注阅读,以期在交流中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使学生的阅读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既尊重和保留了学生阅读中的个性和灵气,又有以共性前提的追求。既是达成共识基础上的个性,也是受课堂阅读教学要求和规律制约的个性。
③读后扩展批注。
当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进行完专题交流之后,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必然会比初读时有新的提高和深化,此时批注,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又能做适当的扩展,此时初读批注中出现的偏颇的、错误的、残缺的见解,就可以实现由误读到正读纠正,在不断地读和深层次思考中,逐渐完善自己。提高阅读的能力。
批注式阅读所体现出的主观化、个性化倾向,注重发挥阅读个体的灵性,以及其所具有的随意性、分散性等特点,无不散发出传统评点的独有魅力,符合新课改倡导的阅读教学理念,因而正在成为阅读教学方法家族的宠儿。在批注式阅读教学实践中,既要发挥其“意(批注)随文(文本)生”的突出特点,又要考虑语文阅读教学的旨归,使阅读批注朝着希望的方向,有序进行。为学生的阅读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