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返璞归真——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回归生活

【作者】 李言新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朱东小学

【摘要】 品德与社会课堂就是力求做到从孩子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做人。我们应挖掘资源,发现生活中的文化;加强生活体验,丰富情感世界;进行多种多样的生活实践,提升道德认识;交流生活经验,巩固德育成果;活化生活课堂,形成良好品行。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回归生活;学会生活
【正文】
  教育要回归生活中,就必须要重视生活的价值,其中特别要关注孩子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是《品德与社会》课堂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孩子有他们自身与成人不同的生活需要与特点,不从这种需要与特点出发,教育几乎成为不可能。因此,教育唯有关注孩子的现实生活,才能真正有效的实施真实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堂就是力求做到从孩子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促进学生在快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做人。
  一、加强生活体验,丰富情感世界
  品德与社会课是陶冶学生道德品质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感知认识事物,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与他人交流感受、想法和活动收获,不断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细心去体验,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美好艰辛,分享奋斗的成功乐趣……从而真正丰富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让孩子的心灵变得敏锐、机警、活跃。如教学《平安回家》这一课时,我将学生带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进行体验。学生一边走,我一边向同学们介绍沿途交通标志的名称、作用和意义以及在马路上行走时该注意的一些规则等,要求同学们边听边记。通过体验,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如果不讲规则,不守秩序,人们就无法正常生活。之后,学生再回到课堂中,汇报时很自然地联系到看见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从而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懂得了生活的规则,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教师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设计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活动内容,在这些活动内容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分享与互动,使其在互动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在相互分享的气氛中,学会尊重与关怀。在上课中,我都对学生体验的内容进行考察,让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造能力。又如:“我是家里小主人”主题设计了在家里坚持做一件家务的体验活动(坚持每天到垃圾、每天扫地、每天刷碗等),做一件家务并不难,难得是坚持做一件家务,这样让学生更好的体验父母家务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在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这样的活动要连续地组织,但活动只是外表,体验才是精髓。事实上只有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技能与素质才能内化到他们的头脑中去,产生应有的积极意义。
  二、多种多样的生活实践,提升道德认识
  《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孩子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孩子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孩子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孩子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感和科学性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否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孩子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冲突的根本原因。孩子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导引功能。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样做,而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样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这就是所谓“自主构建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我们的教学必须倡导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堂中的认识,将学生头脑里的观念变为学生实际的行动,将学得的知识回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从而提升他们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才是更为重要的。如在教学《擦亮眼睛?》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结合自己听到或看到的事例亲自演一演或做一做实验,说说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道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教学《废物不废》时,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废旧的物品,课堂上师生一起动手实践,巧妙构思,让废物成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在教学《逛商店》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学生的课前调查和观察,回到课堂展开交流讨论,学做聪明消费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扮演自己喜欢角色,交流购物小窍门和购物提醒,记住购物常识,并把你学到的知识去告诉你的家人和周围朋友。让我们运用购物常识,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和生活的强者。这样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而且也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交流生活经验,巩固德育成果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孩子所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体会,亲身感悟,在交流中使所学的品德知识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我们的合作》,生活中处处有合作,比如班级里打扫卫生,有扫地的,有擦黑板的,有擦桌子的,有擦窗户的……如果其中的任何一个不认真做,不合作,那么这次卫生就搞不好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下面开动你们的小脑筋,说一说还有哪些事情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首先我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你们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都发现哪些合作项目?合作有哪些好处?老师请各组小朋友先在一起讨论一下,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来汇报,参观得仔细、讲得好的小朋友,老师要给他们组颁发奖章”。因为有了参观的过程作为铺垫,所以学生讨论的时候就有话可说,有的小组在老师的指点下,还作了简单的记录。这样的活动,使孩子有机会让同学们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孙民;品德与社会课应关注学生参与[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4年12期
  [2]范士红;;《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也谈综合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专业发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11期
  [3]韩立勋;;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双语学习;200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