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现策略探讨
【作者】 杨家涛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醒狮中学
【摘要】本文概述了探究性教学的意义与现状,总结了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的主要实现策略,并且针对不同的方法给出了例证。此外,文章从实际工作的角度为物理教师的具体引导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现策略
【正文】
绝大多数的初中学生都反映过初中物理始终是初中阶段最为难学的一门学科,具体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很多学生都指出,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大桎梏就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当前的初中教育环境中,很多教师仍旧热衷于单方面的向学生们灌输现有的结论性知识,而在教学工作中忽略了引导环节,缺乏对自然现象的探究与思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常见的情况是教师为中心,教师陈述,学生接受,学生们机械地记定理、概念,甚至记忆实验的操作步骤与结论。由于初中物理的教学现状,新一轮教改过程中,“探究”这一命题就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探究性学习具体是指一种革新性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物理教学的本质区别在于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纯传授结论性知识,而是尽可能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研究与创新的环境,探究性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质疑、调查、探究与思考。
1探究性教学的实现方法
1.1合理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12~16岁这一年龄段的初中学生而言,强制性记忆并不是合理的教学方法。成功的教育应该是着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古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就能获得理想的效果。真理源于思考,思考始于发现,发现则是与情境关联的。合格的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情境带来的帮助,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用课本插图、幻灯片、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片段等素材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现象中包含的物理学,以及与物理学融合的本质,并且培养学生们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具体地设置一些教学情境,例如:结合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与实际社会生产,来介绍一些自然、生活中与课堂教学课题有关的新颖、奇异的现象,通过小故事、俗语谚语、黑板挂图、歇后语、录音录像、演示实验等方法来生动形象地再现教学内容所针对的物理现象。任课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观察某一现象,并且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问题,进而提出对现象的认识与疑惑,分析现象与待学习的课题之间的关系,令学生们产生非常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探究动机,自发的寻求问题的答案。简单举例,在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这一课题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就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加强学生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演示一段视频:一位气功大师平躺在地面,在身上压上一块大石头。教师可以提问:气功大师身上承受的压力有多大?然后,气功大师的助手用大铁锤用力打击石板,这时大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将会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大师会不会受伤?最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裂而气功大师仍然安然无恙。视频中的情境虽然符合现实情况,但是和学生原有的物理知识储备存在冲突:身上放着一块大石,并且被用力击打大师怎么不会受伤?合理的情境强化了学生们解“奇”的积极性,让学生兴趣倍增。
1.2合理进行引导,增强师生互动
探究性教学要以问题作为导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获取,学生们逐渐回到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起引导的作用。学生们的兴趣要与自然现象关联,提问的方式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设置问体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一个问题有不同问法,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的任务是将问题与教学内容进行关联;保证问题集中、明确、有启发性、有层次,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问题难易要适中,让学生感觉“跳起来能摘到果子”。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测小灯泡电功率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用哪些仪器进行测量?如何连接电路?路端电压、路中电流有什么要求?如何控制电路通断?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怎样?要使3.8V的小灯泡发光,要用几节干电池?如何使用可变电阻?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们逐步设计电路,而这种方式引导的学习效果是比较好的。
2物理教师的具体引导过程
教师应以问题做纽带,恰当地指导学生从直观现象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将其解决。合理引导学生们回忆问题的相关现象,将已有知识储备和探究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对有关因素、无关因素加以区分,对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通过具体讨论,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准确收集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通过不同的实验现象获取大量数据,进而对有效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概括,最终得出实验结论,验证自己之前提出的假设与猜想。科学的探究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总结”这七个要素。探究性教学的过程是通过针对性的操作体现出来的,探究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形式由探究内容确定,根据内容的不同,采用适宜的探究方式,具体的操作过程则可以包含多个乃至全部要素。例如:陈述性知识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可采用教师提供有关知识和背景材料或指导阅读课文——讨论与操作——得出结论——应用反思的探究方式。
结语
探究性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们在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障碍时,能够合理假设,从实践工作中分析获取正确答案。将探究性学习融入到日常物理教学工作中,可以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掌握物理学中的概念与规律,并加以合理地应用。这样一来,学生从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物理知识,训练了基本技能,同时还能通过探究性学习来提升科学素养,强化创新意识。因此,为了推进初中物理的教学改革,由讲授式教学方式向探究性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小红;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0期
[2]周通洲;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06期
[3]王永启;浅析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J];神州;2013年02期
[4]彭所平;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创新策略探讨[J];数理化学习;2014年04期
[5]汤望华;基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2014年09期
绝大多数的初中学生都反映过初中物理始终是初中阶段最为难学的一门学科,具体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很多学生都指出,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大桎梏就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当前的初中教育环境中,很多教师仍旧热衷于单方面的向学生们灌输现有的结论性知识,而在教学工作中忽略了引导环节,缺乏对自然现象的探究与思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常见的情况是教师为中心,教师陈述,学生接受,学生们机械地记定理、概念,甚至记忆实验的操作步骤与结论。由于初中物理的教学现状,新一轮教改过程中,“探究”这一命题就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探究性学习具体是指一种革新性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物理教学的本质区别在于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纯传授结论性知识,而是尽可能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研究与创新的环境,探究性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质疑、调查、探究与思考。
1探究性教学的实现方法
1.1合理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12~16岁这一年龄段的初中学生而言,强制性记忆并不是合理的教学方法。成功的教育应该是着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古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就能获得理想的效果。真理源于思考,思考始于发现,发现则是与情境关联的。合格的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情境带来的帮助,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用课本插图、幻灯片、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片段等素材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现象中包含的物理学,以及与物理学融合的本质,并且培养学生们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具体地设置一些教学情境,例如:结合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与实际社会生产,来介绍一些自然、生活中与课堂教学课题有关的新颖、奇异的现象,通过小故事、俗语谚语、黑板挂图、歇后语、录音录像、演示实验等方法来生动形象地再现教学内容所针对的物理现象。任课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观察某一现象,并且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问题,进而提出对现象的认识与疑惑,分析现象与待学习的课题之间的关系,令学生们产生非常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探究动机,自发的寻求问题的答案。简单举例,在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这一课题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就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加强学生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演示一段视频:一位气功大师平躺在地面,在身上压上一块大石头。教师可以提问:气功大师身上承受的压力有多大?然后,气功大师的助手用大铁锤用力打击石板,这时大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将会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大师会不会受伤?最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裂而气功大师仍然安然无恙。视频中的情境虽然符合现实情况,但是和学生原有的物理知识储备存在冲突:身上放着一块大石,并且被用力击打大师怎么不会受伤?合理的情境强化了学生们解“奇”的积极性,让学生兴趣倍增。
1.2合理进行引导,增强师生互动
探究性教学要以问题作为导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获取,学生们逐渐回到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起引导的作用。学生们的兴趣要与自然现象关联,提问的方式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设置问体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一个问题有不同问法,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的任务是将问题与教学内容进行关联;保证问题集中、明确、有启发性、有层次,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问题难易要适中,让学生感觉“跳起来能摘到果子”。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测小灯泡电功率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用哪些仪器进行测量?如何连接电路?路端电压、路中电流有什么要求?如何控制电路通断?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怎样?要使3.8V的小灯泡发光,要用几节干电池?如何使用可变电阻?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们逐步设计电路,而这种方式引导的学习效果是比较好的。
2物理教师的具体引导过程
教师应以问题做纽带,恰当地指导学生从直观现象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将其解决。合理引导学生们回忆问题的相关现象,将已有知识储备和探究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对有关因素、无关因素加以区分,对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通过具体讨论,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准确收集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通过不同的实验现象获取大量数据,进而对有效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概括,最终得出实验结论,验证自己之前提出的假设与猜想。科学的探究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总结”这七个要素。探究性教学的过程是通过针对性的操作体现出来的,探究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形式由探究内容确定,根据内容的不同,采用适宜的探究方式,具体的操作过程则可以包含多个乃至全部要素。例如:陈述性知识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可采用教师提供有关知识和背景材料或指导阅读课文——讨论与操作——得出结论——应用反思的探究方式。
结语
探究性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们在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障碍时,能够合理假设,从实践工作中分析获取正确答案。将探究性学习融入到日常物理教学工作中,可以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掌握物理学中的概念与规律,并加以合理地应用。这样一来,学生从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物理知识,训练了基本技能,同时还能通过探究性学习来提升科学素养,强化创新意识。因此,为了推进初中物理的教学改革,由讲授式教学方式向探究性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小红;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0期
[2]周通洲;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06期
[3]王永启;浅析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J];神州;2013年02期
[4]彭所平;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创新策略探讨[J];数理化学习;2014年04期
[5]汤望华;基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2014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