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初中历史课的课堂讨论

【作者】 周则加

【机构】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第二民族中学



【正文】      课堂讨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指导学生围绕讨论题,在一种良好平等的气氛中直接自由地进行探索、讨论,多向思维、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求同存异的一种学习形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一、历史课上讨论的必要性
  历史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人物或有哪些事情,而是让学生从中国的历史人物中学习其优秀的品质,从历史的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习中国历史不能仅仅让学生从人物或事件的表面上得出什么结论,而是要从它们的深处挖掘出某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能很好地挖掘其内在的这些东西,除了老师的讲述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想到,并且记住,那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上的讨论则是一种上佳的办法。
  课堂讨论侧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一个人如果不能客观评价别人的思想、观点,那么他的思维就不能与深刻性、灵活性挂钧。比如对曹操、武则天等人的评价,很多学生往往认为他们是坏人。这是因为他们不能从客观上全面地考虑这些人物的功和过,往往从潜意识出发感觉他们做了很多的坏事而认为他们是坏人。如果采用讨论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多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汇聚成一个一致的看法。再加上老师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对这些人物有完全的了解。
  二、如何讨论
  1.精心确定和设计讨论通至关重要
  (1)精心确定讨论题。讨论题确定的基础是对教材、教参的深人研究。教师首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在熟悉课文基本史实后,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了解教学参考书和手头的直观资料的应用价值;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讨论题的最佳设计方案。一般地说,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某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可以确定为讨论题。
  (2)讨论题的具体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讨论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知识面和接受能力等因素。问题要能够反映学生求知的实际要求,针对性要强。问题要难易适度,量学生学习基础之力,问学生力所能及之题。问域清晰明确,答域在学生近期的知识、能力发展区内。要有一定难度,但只要肯“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果子”,这种问题可以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3)不能忽视对讨论题的解答。备课时必须把每个讨论题的答案考虑周详,力求准确、精当。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能依此进行启发引导、删繁、补充和加深印象的定向教授。
  2.教师要参与其中并走下讲台
  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以平等、宽容、激励的态度扮演好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要对课堂讨论进行有效的点评,使学生随时纠偏正误,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决不能只做一个忠实的观众。当学生进行讨论时老师也要走下讲台,倾听和监察一下学生的讨论,并且及时给予纠正。
  3.教会学生如何去讨论
  历史课堂上的讨论并不是简单的几个人凑在一起商量,它是一个团结合作的表现。历史讨论的就是人和事,不管是对人或者是事来说都会有其有意思的一面,而这一面恰恰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感兴趣的,但它实际上是和我们教学无关紧要的。如何让学生走出误区,很好地进行讨论,则是老师需要做的。
  4.高度重视课堂讨论中教师的组织指导,预设教师主导角色的临场发挥构想
  以下是我在历史教学中的几种组织形式:
  (1)“预设讨论”。因为课堂讨论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的,为了使课堂讨论更顺利地开展,教师应事先向学生做出适当布置和要求,使学生有所准备。
  (2)组建讨论小组。教师在组建讨论小组时,可以全班集体讨论或前后两座四人为一组或同桌两人为一组。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的作用各不相同,所适应的问题也不同。
  (3)设置小组长。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不高,集体讨论的参与率比小组讨论的参与率低,大部分学生只是处在观众地位,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等待尖子生回答,没有进入到讨论的气氛之中。因此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最好是把好学生和学困生掺和在一起,确定小组长,有秩序地展开讨论。并且小组长的讨论最好是安排一个历史成绩好而且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
  (4)“创设研讨氛围,引导全员参与”。能否创设出有利于讨论的浓厚的学习气氛,是课堂讨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注意激发和鼓励“后进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过于严肃,学生可以站着说、坐着说、抢着说、大声说,努力营造一个热烈的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有争议的历史问题的讨论中,可以让学生就存异问题分为两派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在讨论出现高潮特别是发生争论时,学生本能地产生出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冲动,从而使学生获得跳跃性的提高。
  第五,课堂讨论的收获,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求知的热情和自信心,形成了“兴趣一用功一提高”的良性循环。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很好地组织一场讨论会让学生有深刻印象,真正起到学史明智的效果,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借当的讨论问题给出充足的讨论时间,精心设计讨论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预想学生可能要提出的问题或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以便给予正确的指导,从而使讨论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达到让学生在讨论中求乐趣、在乐趣中获得真知的目的。其实在讨论的快乐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其强烈的爱国意识以及为自己的人生這路找到航标这是我们在历史课上采取讨论的形式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