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中职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作者】 高亚永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中职学生起点低,知识基础都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数学思维较弱,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升入职专后,完全放弃了数学的学习。面对这样的情况,只对学生说一些数学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之类的道理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意识到数学学习对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轻松乐意地学习,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关键词】中职数学;生活化;问题
【正文】
一、创设生活情景,感悟身边数学。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个生活故事或话题,以聊天、讨论、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以数学问题为突破口或切入点,展示丰富多彩的活动世界,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例如,在学习排列数公式时,可选择一副扑克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借助它推导排列数公式。又例如,我们在学习集合时,就可以用这样一段对话来引入它的概念(这是一个姑姑和6岁小侄儿的对话):姑姑问:“你的脸在哪儿?”小男孩儿指指鼻子。“不对,那是鼻子。”小男孩儿又指指腮帮子。“那是腮帮子呀!”小男孩儿接着又指眼睛,又指嘴巴,但都没指出哪儿是他的脸。此时,姑姑告诉他说:“把你的鼻子、腮帮子、嘴巴、眼睛、前额、下巴颏儿……放在一起,这么一圈儿,才是你的脸。”然后我们再给学生集合的定义:在数学里,当我们把一类事物放在一起考虑时,便说它们组成了一个“集合”。这肯定比给出集合的定义,或者只是把书本的例子重复一遍印象更深刻。
二、结合生活趣味,联想数学概念。中职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教材所呈现出的趣味性,教师如果能够利用他们身边所熟悉的例子导入,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研究,不仅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中取材,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1)利用新闻事件导入。如在讲解不等式的过程中,刚好美伊战争临近,上课时我就举了布什与萨达姆力量的不平衡引出不等式的定义。(2)利用偶然事件导入。如在讲角的定义时,刚好一个男生朝左后转同同学聊天,我就向这男生提问“你的后边、左边与右边都是女生,你刚才是左转还是右转?”这男生一发愣,其他同学也都集中到他身上,男生答“朝左边”。我说:“记住.你朝左转即按照逆时针的方向转,这叫角的正转,那么你如果转向右边的同学,就是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这种转法叫角的负转。”以此引入新课的内容。(3)利用生活细节导入。比如:讲解“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原理时。以“固定一扇门为什么用一个插销两个合页”:学习“两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原理时。人们判定四角方凳的四个脚是否平整.常用两根线对角相连,看是否相交来判断;学习“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则以学校的单杠为什么要两边各拉一根链条。且长度和定点根据单杠长度而确定引入课题。(4)运用幽默的语言强化记忆。为了根治学生解题时易犯=?这类错误,我要求学生解题时用绝对值来过渡即=,并告诉学生:“要化简‘’,先让从家里(根号)里走到‘庭院’(绝对值符号里)。至于如何从庭院走出去,这要看的‘体质’(正、负或0)体质健壮的(0)直接出去,体质虚弱的(<0)必须戴上一条‘围巾’(负号‘—’)以防感冒”。学生大笑,并在笑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的内涵。
三、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能生动地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把学生的思路带到广阔的生活空间,领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实在在地应用。如,在讲到立体几何中解三角形的问题时,教师首先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现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画面:宽广的天空、峻峭的高山、浩荡的河流、一排排高压电杆、一条条绵延的公路、一列火车在铁轨上飞奔……。在欣赏这些壮丽山河的同时,教师立即利用这样的生活情景,提出一连串的数学问题:你知道这座山有多高吗?这条河有多宽吗?电线杆有多高吗?如果在这座山下开辟一条隧道,你知道隧道有多长吗?这些实际的问题如果要我们去解决,你们能完成吗?这时,学生又疑惑又振奋,充满着求知的欲望。于是,教师话头一转,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不难,我们即将学习的余弦定理、正弦定理以及解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就是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于是,教师紧接着展示一张又一张测量高山,测量河宽,测量电线杆高度,测量隧道长度的立体几何的示意图,根据地形地貌设计不同的三角形,在三角形中给出一些可以直接量出的数据(如边长、平面角、仰角、俯角等),让学生立即在课堂上根据示意图求出所要求的山高,河宽,电杆高度,隧道长度。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形式,活化了教材,使学生在巨大的生活领域里拓展思维空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效果,只有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如此生动、逼真、具有实效。
四、师生共同合作,开展数学游戏。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一味地注重导入的方式,课堂很容易就变成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因此,在导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这一单元的知识时,我在讲授完知识点后,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段:“同学们,再过几个月,你们就要毕业了。在校学习期间,各任课老师与你们的友好相处,共同进步,你们将拿什么留作永久的纪念呢?”学生甲:“照张集体相。”其他同学众声附和“对”。?师:“好!我赞成。老师提个小小要求:5位科任老师想跟咱班的五位课代表照张相,你们利用所学排列组合知识,设计一些条件,然后求出各自条件下的所有的不同情况的种数。”接着老师出示问题如下:本班____个任课老师与各自的课代表排成一排照相,根据下列不同的条件,求各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学生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提出如下问题:1、一排照相,英语课代表与体育老师必须站在中间(因为她们俩最高)。2、排成一排照相,林老师与余老师必须站在中间(因为林老师是我们的校长而余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3、师生各自站在一起。4、5位学生必须排在一起5、老师不能站在两头6、5位学生必须相邻7、每位教师和自己的课代表必须相邻8、5位学生不相邻9、师生相间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自己提问自己解决,或带着问题走向同学与老师。这种教师投放问题源,学生产生问题链的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性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总而言之,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总之,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的道路,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格,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宪花 关于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9
[2]程江平 董春华 中职数学“乐趣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 2004.12
[3]洪玲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江西教育报 2003.9
一、创设生活情景,感悟身边数学。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个生活故事或话题,以聊天、讨论、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以数学问题为突破口或切入点,展示丰富多彩的活动世界,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例如,在学习排列数公式时,可选择一副扑克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借助它推导排列数公式。又例如,我们在学习集合时,就可以用这样一段对话来引入它的概念(这是一个姑姑和6岁小侄儿的对话):姑姑问:“你的脸在哪儿?”小男孩儿指指鼻子。“不对,那是鼻子。”小男孩儿又指指腮帮子。“那是腮帮子呀!”小男孩儿接着又指眼睛,又指嘴巴,但都没指出哪儿是他的脸。此时,姑姑告诉他说:“把你的鼻子、腮帮子、嘴巴、眼睛、前额、下巴颏儿……放在一起,这么一圈儿,才是你的脸。”然后我们再给学生集合的定义:在数学里,当我们把一类事物放在一起考虑时,便说它们组成了一个“集合”。这肯定比给出集合的定义,或者只是把书本的例子重复一遍印象更深刻。
二、结合生活趣味,联想数学概念。中职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教材所呈现出的趣味性,教师如果能够利用他们身边所熟悉的例子导入,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研究,不仅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中取材,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1)利用新闻事件导入。如在讲解不等式的过程中,刚好美伊战争临近,上课时我就举了布什与萨达姆力量的不平衡引出不等式的定义。(2)利用偶然事件导入。如在讲角的定义时,刚好一个男生朝左后转同同学聊天,我就向这男生提问“你的后边、左边与右边都是女生,你刚才是左转还是右转?”这男生一发愣,其他同学也都集中到他身上,男生答“朝左边”。我说:“记住.你朝左转即按照逆时针的方向转,这叫角的正转,那么你如果转向右边的同学,就是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这种转法叫角的负转。”以此引入新课的内容。(3)利用生活细节导入。比如:讲解“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原理时。以“固定一扇门为什么用一个插销两个合页”:学习“两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原理时。人们判定四角方凳的四个脚是否平整.常用两根线对角相连,看是否相交来判断;学习“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则以学校的单杠为什么要两边各拉一根链条。且长度和定点根据单杠长度而确定引入课题。(4)运用幽默的语言强化记忆。为了根治学生解题时易犯=?这类错误,我要求学生解题时用绝对值来过渡即=,并告诉学生:“要化简‘’,先让从家里(根号)里走到‘庭院’(绝对值符号里)。至于如何从庭院走出去,这要看的‘体质’(正、负或0)体质健壮的(0)直接出去,体质虚弱的(<0)必须戴上一条‘围巾’(负号‘—’)以防感冒”。学生大笑,并在笑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的内涵。
三、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能生动地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把学生的思路带到广阔的生活空间,领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实在在地应用。如,在讲到立体几何中解三角形的问题时,教师首先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现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画面:宽广的天空、峻峭的高山、浩荡的河流、一排排高压电杆、一条条绵延的公路、一列火车在铁轨上飞奔……。在欣赏这些壮丽山河的同时,教师立即利用这样的生活情景,提出一连串的数学问题:你知道这座山有多高吗?这条河有多宽吗?电线杆有多高吗?如果在这座山下开辟一条隧道,你知道隧道有多长吗?这些实际的问题如果要我们去解决,你们能完成吗?这时,学生又疑惑又振奋,充满着求知的欲望。于是,教师话头一转,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不难,我们即将学习的余弦定理、正弦定理以及解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就是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于是,教师紧接着展示一张又一张测量高山,测量河宽,测量电线杆高度,测量隧道长度的立体几何的示意图,根据地形地貌设计不同的三角形,在三角形中给出一些可以直接量出的数据(如边长、平面角、仰角、俯角等),让学生立即在课堂上根据示意图求出所要求的山高,河宽,电杆高度,隧道长度。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形式,活化了教材,使学生在巨大的生活领域里拓展思维空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效果,只有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如此生动、逼真、具有实效。
四、师生共同合作,开展数学游戏。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一味地注重导入的方式,课堂很容易就变成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因此,在导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这一单元的知识时,我在讲授完知识点后,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段:“同学们,再过几个月,你们就要毕业了。在校学习期间,各任课老师与你们的友好相处,共同进步,你们将拿什么留作永久的纪念呢?”学生甲:“照张集体相。”其他同学众声附和“对”。?师:“好!我赞成。老师提个小小要求:5位科任老师想跟咱班的五位课代表照张相,你们利用所学排列组合知识,设计一些条件,然后求出各自条件下的所有的不同情况的种数。”接着老师出示问题如下:本班____个任课老师与各自的课代表排成一排照相,根据下列不同的条件,求各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学生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提出如下问题:1、一排照相,英语课代表与体育老师必须站在中间(因为她们俩最高)。2、排成一排照相,林老师与余老师必须站在中间(因为林老师是我们的校长而余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3、师生各自站在一起。4、5位学生必须排在一起5、老师不能站在两头6、5位学生必须相邻7、每位教师和自己的课代表必须相邻8、5位学生不相邻9、师生相间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自己提问自己解决,或带着问题走向同学与老师。这种教师投放问题源,学生产生问题链的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性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总而言之,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总之,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的道路,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格,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宪花 关于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9
[2]程江平 董春华 中职数学“乐趣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 2004.12
[3]洪玲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江西教育报 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