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实现小学音乐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作者】 曹建超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胶西镇娄敬小学

【摘要】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看,他们对与生活有关的事物感知得较为清晰。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逐步获得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和素养,实现让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以至提高音乐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生活;联系
【正文】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塑造美的心灵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真心鉴赏音乐,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调动多个感知通道,交流互动,升华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感受与鉴赏”教学生活化可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一、把生活融入课堂,激发感受与鉴赏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带着一份真情和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感悟人生,才会使他们享受鉴赏音乐的无穷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进行“激趣”:(1)用讲故事、猜迷语等方法激趣;(2)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激趣;(3)用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激趣。如小学二年级学生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我首先随着动画VCD音乐进行演唱,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感受。这种教法使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 
  二、用为乐曲起名字、编故事的方法,抒发独特感受与见解。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像的空间。让学生为音乐取名字、听音乐编故事等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想像,鼓励学生表达对所听音乐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引导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想像,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用自己最喜欢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
  三、用画、舞、颂、奏等多种形式交流互动,升华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如听)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感受与鉴赏音乐时,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动、愿意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边听边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想像、绘画、讨论发言、表演等,使他们好动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各显其能:能画者则画、能舞者则舞、能说者则说、能奏者则奏,扬长避短,充分表现自己。然后再让学生完整地复听一遍音乐,使学生对乐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如教《春天在哪里》时,在学生学习完歌曲之后,我会让同学们分组表演这首歌曲,然后再让同学们表现春天,把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画出来,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有的画太阳照耀下的小花、小草,有的画柳树、小河,有的还画了爱护花草的牌子,这样同学们的展示了出来,个人综合能力也提高了。
  四、设置“艺术大擂台”,师生共创欢乐瞬间。小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虽不很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却较强,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和竞争意识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当他们学会了一首歌曲后,总希望老师能让他(她)上台演唱。在歌曲演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设制一个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演唱大擂台”:根据歌曲适合的演唱形式或师生竞赛、或小组竞赛、或男女生竞赛、或个人竞赛,并由师生共同讨论评出三个奖项:金百灵、银百灵、铜百灵。比赛时或老师唱一个声部学生唱一个声部;或老师指挥分声部合唱、学生伴奏;或歌、舞、乐同台表演。每种比赛均有评委和观众。艺术大擂台既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个同学参与演唱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熟悉巩固了歌曲、加强了对音乐的表现力,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性潜能。 
  五、“创造”教学生活化的设计。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美国的科尔曼经过进行“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设计了一套以儿童自我创造活动为目的和方法的音乐课程方案,让儿童返回原始的自然音乐环境之中去,从最原始的音乐活动起步来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如何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手段把音乐创造活动附诸于教学实践?我们可借用科尔曼的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经验,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六、为歌曲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曲易于用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发挥想像,自编动作来表现歌曲。如在教唱《小燕子》一课时,我问同学们:身穿黑缎袍,尾巴像剪刀,冬天向南去,春天回来早,猜一猜它是谁?谁能上台表演一下它的样子?学生顿时就来劲了,课堂气氛随即活跃起来,同时还进行生动形象的表演,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七、为歌曲改编歌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演唱新歌的兴趣,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唱《粉刷匠》时,当学生唱会了歌曲后,我便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粉刷匠》的曲调创编歌词。经过小组讨论后,有的同学将歌名改为《我是一个值日生》:我是一个值日生,工作很负责。我要把那大教室,擦得很干净。擦了桌子又擦窗,抹布飞舞忙。哎呀我的两只手,酸呀酸死了。有的同学创作的却是《我是一个好学生》、《我是一个飞行员》、《我是一个小警察》等等。学生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创造力顿时被激发出来。一个同学唱完自编歌词的歌曲后,其他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创编的歌词唱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八、自制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当一首歌曲学会后,教师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开动脑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拓展思维空间,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尝试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打击乐器。自制简易乐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创造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效地把音乐创造活动附诸于教学实践。 
  总之,音乐课堂教学的理念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设计”是从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它既是一种教学观念,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考察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向度。对此,我将在进一步探索中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李素娥;声乐演唱与发声训练中模糊现象论析[J];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刘胜;谈声乐教学中的发声训练[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张宏;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的重要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