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作者】 杨春雁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第八完全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这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发展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关键词】培养;学生;语文;预习;习惯
【正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总之,预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好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预习的习惯,这不仅是教学艺术,也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下面浅谈一下自己二十多年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预习一般是在课外进行的,但是学生开始不会预习,因此应该把预习拿到课堂上来,老师要酌情上几次预习的指导课。在预习课上,老师可以用一篇文章做例子,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对高年级学生的预习方法一般是:
  (一)、阅读课题,揣摩课文内容
  我要求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先要阅读课文的课题,从课题中找“题眼”,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来揣摩一下课文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要求学生用回答问题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如在学习《和田的维吾尔人》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课题:(1)由课题想到了什么?和田在哪?和田的维吾尔人有什么特点?和田的维吾尔人有哪些风俗习惯?……(2)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一段话。(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急于探究文本内容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共鸣。我就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查阅李大钊的生平和革命事迹的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课堂上通过抓住重点段落反复精读,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革命先烈——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学生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例如:我在上《为人民服务》时,课前让学生熟读生字词,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五湖四海、精兵简政”的意思,在课堂上,老师讲解时一提问,学生都能理解,并且印象很深。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这次读课文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精妙之处。例如:学生在预习《北京的春节》这一课后,我在课堂上检查这一环节预习情况,发现很多学生都能理出作者行文的思路: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作者主要抓住除夕和元宵两个节日活动场景详细描写,通过课堂学习懂得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五)、细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
  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例如?:我在教学《凡卡》这一课时,有一名学生通过预习得出一个问题:“凡卡的爷爷会收到凡卡写的信吗?凡卡的愿望能实现吗?”同学立即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见解。我想,这位学生一定认真预习了,我及时表扬了他,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勤于动脑。
  二、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设计预习提纲的原则是:①预习题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即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②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所以设计的预习题要体现趣味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探求问题。③预习题要有启发性和指导性,能启迪学生的思维。④预习题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预习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要求过高,学生“跳”了,仍然是摘不到苹果,或预习形式千篇一律,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宣布预习要求,可以老师讲,还可以印发预习卡片。开始预习之前,要让学生复述或读一读预习要求,再让学生说一说,对预习要求不清楚的,教师讲清后,学生方可进行预习。
  三、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老师们常说:“只有当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产生学习兴趣”。可见,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检查的形式有教师提问检查、同桌互检、小组交流检查等。检查中,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要督促其及时补上。这当中,既可由老师用课余时间督促,还可逐渐培养小组长或同桌互相督促,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形成。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检查,检查后我都要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评讲,达到预习要求的及时肯定与表扬,从而激发学生下一次预习的兴趣。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会让我们的学生终生受益——好习惯成就大成功。?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能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正确预习的方法,师生配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必将促进小学生自学能力及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标》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
  [3]小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六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