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下对小学综合活动实践课的探究

【作者】 杨妮妮

【机构】 山东省青岛平度市同和街道白埠小学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将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动机和兴趣至于核心位置,为其创造个性的发展空间。在综合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自主选择意识核能里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同时帮助学生热爱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新形势、新情况,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新思路、新对策,更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们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小学;综合活动;实践课;初探
【正文】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农村小学所处的社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若把学生禁锢在狭小的课堂,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教育教学的设备设施十分薄弱,严重地制约着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因而造成?了开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精心的组织与策划,缺乏有目的系统训练,可谓有其形而无其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缩小城乡差别,更谈有上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如何通过开设综合实践课来提高农村小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已成为目前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课强调的是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这就意味着师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当然同时也意味着可能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智慧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一、综合实践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综合实践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劳动是一门重在实践的技术型课程。传统的劳动教学因场地、器材紧张,或无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而常常忽视或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只是面对书本学习,学生所接受的只是书本上的劳动知识,却无力面对真正的劳动。创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便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出路。为此,我校先后筹建了劳技室和新世纪地球村,在劳动教育与生活实践中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产、生活的弊端,解决学用脱节的矛盾有了足够的可能性,使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能真正协调发展起来。
  劳动基地的创设为学生实现自主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我们把研究的重点落实在如何让儿童真正地在劳动中学会劳动,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我们的做法是:必须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
  对每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凡是以劳动教育为主的内容,都必须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动手操作、亲身实践的时间。我们把劳动、科技、自然教材中凡是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后,用上半天的时间进行活动。如综合劳动课《爱农学农》,我们把学生带到地球村去上,让学生认识常用的小农具,而且每人选择一部分农具进行实际操作,在老农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学习种葱,面对这些几乎天天在饭桌上能遇见却又显得那么陌生的“葱”,孩子们拿在手上看了又看。这一次,他们不仅认识了农具,学会了种葱,而且还学会了种蚕豆。
  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学生只有经常亲自动手做,才能形成劳动技能,才会动脑筋想,才能有所创新。学生在劳动中,常能唤起对原有相关经验的联想,从而产生知识的新的“生长点”,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创造的潜能也就开发出来了。如上《简单的工具使用》这一课,我们组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等用“挑剔”的眼光寻找出它所有的显形和隐形的缺点,并针对这些缺点,用笔在纸上设计出新型的更为合理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点拨,让学生自己充分观察和动脑,发挥思维的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
  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注重实践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社会课程反映的是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它本来就来源于社会。因此,只有把社会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社会”,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综合实践活动课性质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去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和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实践内容是丰富的,实践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注重实践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使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面培养能力。如我设计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商标的研究与应用》一课,让学生了解商品包装标志的简单常识,初步学会识别某些商品包装标志,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商品意识和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意识。使学生学会识别食品袋、盒、罐上保质期标志及商标标志;养成购物先看商标标志保质期的习惯。要想让学生达到以上的目的,光靠课堂是仅仅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会知识和技能。有的学生在买东西时,从来都是爸爸、妈妈领着的,自己不敢买。有的学生甚至跟营业员说话的声音都很小,买完东西拿着就走,很少看食品是否过期,质量是否过关。应拿正当的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又如:一般每件商品的包装上都有条形码,让学生发现问题,同类的商品前几位数相同。为什么?它代表什么含义。课前预习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答案。有的问家长、有的问亲戚,有的直接问商店的营业员。充分的给学生设计问题,使学生走入社会参与实践。
  四、激发兴趣,张扬学生个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给了每一位学生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潜能得到了发挥,能力得到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激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些原来不爱写作的学生开始热爱写作;使上课不爱发言的孩子,汇报起活动成果来,滔滔不绝。如沈某同学是个成绩较差的学生,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她脑袋笨,在班上她也很少说话,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影子乐园》活动中,搜集了好多有关影子的知识:影子的产生、影子的游戏活动、影子的特性等,并且通过上网下载了一些有关皮影戏的图片、照片等。在班上汇报时,周齐同学同学第一次大胆地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告诉大家,并且说得非常流利、自信,大家给了她雷鸣般的掌声。她在日记中写道:“老师,上综合实践课真好,我第一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我真希望以后我们能经常上这种课。”的确,综合实践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使每一位学生体味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我们的研究、实验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我们深信,只要以开放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来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定会展现独特的魅力。取得丰硕的成果,同时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尽快适应新课程,以满足新时期下一步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l]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4年8月第1版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