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玉米宝宝成长记——“教学做合一”理论在“种玉米”活动中运用

【作者】 孙凌波

【机构】 江苏省靖江市季市中心幼儿园

【摘要】孩子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获得经验的,这与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组织幼儿种植玉米的过程中,我们大胆地运用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在“做”上下功夫,边做边教、边做边学,边学边悟,获得新的价值体验。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种植活动;体验
【正文】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指南》中也指出“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获取经验的”,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有了异曲同工之妙。在种植玉米的活动中,我与幼儿都是刚刚接触,没有任何经验,我们就大胆地运用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在“做”上下功夫,边做边教,边做边学,边学边悟,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行动篇
  问题一:玉米种在哪里
  草长莺飞,春暖花开,又是种植的好时节。当我问孩子们这学期种点啥时,大家纷纷表示:这学期要学习种玉米。当我问到玉米可以种在哪里时,孩子们发生了争论。有的说种在沙里,有的说种在泥土里,有的说种在水里,还有的说种在木屑里。孩子们众说纷纭,到底种在哪里好呢?于是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我们的探究开始了。我们收集了种植需要的沙、水、土、木屑等材料,并在一天午后,我和孩子们在自然角开始播种。孩子们很兴奋,马上就行动了起来。瞧,他们有的装沙,有的挖土,有的取水,有的在装木屑。埋下种子后,孩子们都急于知道答案,回到教室后总是跟在我后面追间:“老师玉米什么时候长出来呀?”“明天会发芽吗?”见此情景,我想应该先安抚孩子们的情绪,引导他们不急不躁,养成耐心观察的习惯。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商量、设计了观察记录表,以种植环境的不同,分成水组、土组、沙组、木屑组展开了小组观察。几天里,孩子们不但关注着自己玉米的生长情况,还去悄悄地观察其它小组的情况,小组间还学会了交流和分享。四天后,当孩子们发现水中的玉米变“胖”了时,整个教室热闹起来。特别是用水种植的孩子们,觉得自己的玉米应该是第一个长大的了,都兴奋不已。这细微的变化更激起了孩子们的观察热情,他们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了玉米的点滴变化。
  问题二:玉米要与蜗牛共同成长?
  春天是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幼儿园里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特别茂盛,蝴蝶、蜜蜂也到处飞舞,而最让幼儿感兴趣的是那些可爱的蜗牛,而乐乐了解到蜗牛是吃植物叶子为生的,竟然把蜗牛抓到正在生长的玉米苗中,让蜗牛与玉米共同成长。乐乐振振有辞地说:“我们又不吃玉米叶子,分一点给小蜗牛吃有什么关系。”几经劝说无效后,我和他们达成协议,留下我种的两盆玉米不许放蜗牛进去,然后我们开始等待玉米与蜗牛共同生长的结局。几天之后,孩子们盆子里长的郁郁葱葱的玉米苗的叶子开始破洞,后来慢慢的,叶子越来越少,而我盆子里种的玉米依旧郁郁葱葱,有几个孩子发现了这个问题,开始驱逐自己瓶罐里的蜗牛。但乐乐仍然坚持着蜗牛吃叶子没关系的想法,继续在等待中观察,最后蜗牛不仅吃了嫩嫩的玉米叶,还残食了玉米的茎,最后无奈只好重新播种。
  问题三:为什么盆子里的玉米苗长不高?
  种植管理玉米的过程,相当漫长,但孩子们对玉米的生长变化的观察兴趣越来越浓,他们茶余饭后便聚在一起讨论与玉米有关的话题。记得一次小长假后,刚从乡下奶奶家回来的浩浩边观察玉米苗的变化后,带着疑问找到了我:“老师,为什么爷爷奶奶家地里的玉米杆都很高了,而我们种的玉米才这么高,如此下去会不会不长玉米呀?”浩浩的担心正是我所想的,于是我请浩浩的奶奶来帮助我们。浩浩奶奶看见我们种在盆子里的玉米苗笑了,“盆子的空间有限,营养也不是很充足,得将苗移到室外的土壤中去生长。”但个别孩子觉得在室外种植,观察有点不方便,因此,我请他们带来了一些大盆子,留下零星的几棵苗种在大盆子里,其余大多数苗苗在奶奶的指导下孩子们将其种到了种植园地。同时,为了满足幼儿的观察探究,我们每天都会观察自然角与种植园里的玉米的变化,经常给他们拔拔草、浇浇水。
  问题四:为什么盆子里的玉米没有种植园里的长得好。
  收获玉米的时节到了,孩子们都很兴奋,他们先采摘了种植园里的玉米,接着又将盆子里的玉米都采摘下来。由于孩子们将盆子里的玉米和种植园的玉米分开摆放的,最后剥开玉米皮,孩子们发现种植园里的玉米长得好。于是,他们的新问题又出来了,“为什么盆子里的玉米没有种植园里的长得好呢?”带着问题,我们请来了农技员家长——涵涵的爸爸。
  涵涵的爸爸带来了种植玉米的录像,通过观看录像,孩子们发现玉米长得好不好,还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1.种植园里的玉米生长在肥沃的土壤里,玉米有了营养的供给,所以长得好;2.在传花粉的时候有了风婆婆及小蜜蜂帮忙,所以每个玉米棒上的玉米粒就会长得满满的。
  孩子们的问题在亲身经历和不断观察、比较、总结提升的过程中自然迎刃而解了,虽然盆栽玉米不是很成功,孩子们种植、探究、体验的过程还是非常开心的。
  二、分析与反思:
  1.探究始于问题。
  幼儿缺乏经验,因此在种植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问题,而幼儿的主动探究和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这些问题常常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当问题成为幼儿关注的焦点时,教师先不做暗示和表态,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充分观察和探究。如:刚播种时,捧着自己的玉米粒,孩子们都倍加小心,三三两两地在一起互相观察、交流着。婷婷是个小调皮,只见她用手指使劲地在盆中抠着。“老师,快看,婷婷用手指抠玉米了!”眼尖的浩浩叫了起来。婷婷赶忙解释:“我是想看看玉米长了没有,怎么一点变化都没有呢?”萱萱赶紧告诉她:“这样玉米会死的,你要耐心一点呀!”听到他们的交流,我会心地笑了。在观察中孩子们不但学会了探索知识,更学会了耐心等待。
  2.出现问题共同探究解决。
  在整个种植玉米的活动中,孩子们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得益于教师如下适宜的教育行为。
  第一,抓住问题与困惑,诱导幼儿深入探究。
  植物的生长变化是非常奇妙的,在探究过程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也是探究得以深入的秘密,如“蜗牛可以与玉米共同成长“。如果这一问题在发生的初期就被掩盖掉,那么也就没有后来高潮迭起的各种探索,因为有喜爱探索的孩子才会有那么多的矛盾,因为有喜欢鼓励孩子探索的老师,问题才会在孩子们探索中解决。再如:玉米的生长是个漫长的过程,见玉米粒久久没有发芽,孩子们有的要浇水,有的要施肥,有的甚至打算挖出来重新种。在我的提议下孩子们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得到结果后大家安心地等待“玉米宝宝”的成长。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觉察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并及时抓住问题产生的共鸣,诱导幼儿探索的逐步深入。
  第二,给予必要的帮助,让幼儿尝试成功的满足。
  幼儿年龄小,探索经验不足,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有相应的局限性,教师适时地为幼儿提供帮助,把幼儿的探索活动一步步导入成功,就会让幼儿体验成功的满足。
  种植活动中,孩子们热切关注着“玉米宝宝”的成长,他们觉得所有的发现都是自然而然的,浇水、施肥、除草都是他们自行安排。如:佳佳的盆子里玉米苗被蜗牛吃得什么都没有了,他重新种了一棵玉米,那时已经是初夏了。佳佳的挫折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后来补种的种子没有发芽,他的情绪也影响了很多孩子,大家特意选了一个大花盆,一直放在走廊上可以淋到雨又可以晒到太阳的地方,还很认真地检查有没有害虫,为什么种子竟然没有发芽?就这样我们班又展开了一次调查,为此许多孩子回乡下询问有经验的爷爷奶奶,带来的答案基本可以解决孩子们的疑惑。伟伟说: “我奶奶说种的时间不对,到了夏天玉米的种子会烂在土里,因为太阳很热,雨水又很多,一会晒太阳一会淋雨就很容易烂掉。”彤彤说:“就是发芽了,到后来结果也不行,结的果子还没有收起来它就又会再发芽,我们就没有玉米吃。”宇航说:“说来说去就是种的时间不对。”佳佳说:“原来不是什么时候想种就可以种的。”
  第三,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学会思考。
  良好的应答环境是根据幼儿探索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创设的,要充分估计幼儿探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种植的过程中,除了孩子们需要我解决的问题之外,对于孩子们不让我干预的问题,我耐心宽容地等待他们的探索,等待他们自己的发现;尊重他们“蜗牛与玉米共同成长”的想法,我只要求让我种植的玉米保持一片净土。这样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善于观察,从观察中学习探索,从探索中学习思考,从思考中感受成功的满足与乐趣。
  三、感悟与体验:
  1.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体验深。
  在活动中,矛盾冲突是逐步出现的,针对出现的矛盾,教师与幼儿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时候旧的矛盾刚刚解决就产生了新的矛盾,教师和孩子们就开始考虑新的解决方案,最终逐步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化解幼儿在探索中产生的矛盾,让幼儿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反复思考,实现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2.脱离“做”,教学脱轨,快乐缺。
  种植活动如果忽略了让幼儿自己动手,而是拿出各种各样的挂图,收集各种各样的照片,在课堂中向幼儿认认真真地解释,孩子最多只是记忆中教师说过这个话题,但教与学脱轨的方式完全不符合幼儿认识世界的方式,面对这样的教,幼儿是不可能获得各种体验。但如果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孩子动手“做”起来,在做上用功夫,孩子们可以分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情感,习得科学探索反复思考的学习经验,获得通过自己不断尝试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做”,不论教与学都是很快乐的事情。
  3.“做”让问题层出不穷,让探究得以深入,让新的价值产生。
  当我们不断动手操作、反复思考的过程就是劳力上劳心。无论教师还是孩子,都获得了劳力上劳心的经验。教师思考的是如何把孩子的探索引向深入,孩子思考的是怎样把玉米种好。我们把各种成功经验总结出来之时,就是新的价值之时。